中华书局与孔祥熙“缠斗”三十多年,最终如何摆脱其控制?

益威聊国际 2023-01-22 06:40:02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而陆费逵也于同一天在上海创立中华书局,并迅速出版民国的“新教科书”。这些国语读本是清王朝覆灭后首套适合共和政体的教科书,其内容贴合时代,令人耳目一新,并迅速风行全国,很快便占领了民国初年的教科书市场。

民国初年的《国语读本》

此后,中华书局不断壮大,迅速发展成为国内民间第二大出版机构。到1915年,中华书局职工达到1000多人,上海总厂占地40亩(在今南京西路和铜仁路一带),与商务印书馆比邻而居、平分秋色。

中华书局是辛亥革命的产物,虽然一直是“民办”状态,但是在民国时期却一直受到各路资本的觊觎,尤其是孔祥熙、宋子文等人,挟官僚资本之重,多次试图控制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上海福州路大厦(于1916年落成的上海总店)

1917年,因为投资过大导致资金短缺,中华书局一度发生危机,濒临倒闭。此时,孔祥熙、宋子文乘机以投资作为诱饵,企图控制中华书局作为其政治资本。

中华书局的老股东们非常忌惮,深恐孔、宋等人喧宾夺主,于是在陆费逵协调下商定,采取“一边利用、一边限制”的方针,大笔向孔祥熙借款,而股份仅出让百分之一。

1916年,中华书局静安寺路总厂建成,附设藏书楼于编辑所楼上

虽然孔祥熙入股不多,但在当时却起到了“风向标”作用,各路资本纷纷前来洽谈合作。此后,中华书局开始厚发股息,以吸收资金,因此资本迅速增长,不仅渡过了难关,反而发展得更加壮大。这样,孔祥熙的力量虽然在中华书局有了根苗,但因为股本太少,受到限制,也没有得到什么实际权利。

到1937年春,中华书局在中国大陆和港岛、新加坡等地开设40多个分局,进入全盛时期。卢沟桥事变后,陆费逵赴港岛成立办事处,统筹全局。设在上海公共租界的印刷总厂以“美商永宁公司”的名义继续维持营业。

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先生铜像

此后,国民党当局先后采用关金劵(最初是海关税劵,后成为流通货币)、法币等货币政策,导致金融动荡。中华书局的股价也跌落下来,孔祥熙又想趁机出手掌控,但陆费逵一直对孔宋等人秉持“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不予合作。

1941年7月陆费逵在港病逝,孔祥熙马上安排其亲信李升明上台、担任中华书局总经理。李升明对孔祥熙惟命是从,因此中华书局董事长就变成了孔祥熙。至此,经过二十多年的缠斗,中华书局终于在形式上完全落入了孔氏手中。

孔祥熙

1945年抗战胜利后,孔祥熙、李升明派遣亲信郑健庐去香港恢复业务,同时培养了一个叫做姚戟楣的人充当协理,替李升明总揽大权。随着形势发展,中华书局的职员纷纷采取不合作态度,将姚戟楣赶下了台。

3年-解放-战争时期,法币一落千丈,中华书局也是每况愈下。孔祥熙、李升明认为这些职员不能“翻盘”,离开了孔李,他们将面临生存困难。但是让孔李始料未及的是,中华书局的全体职员发出了节衣缩食、艰苦奋斗的号召,通过减薪、添售外版书籍、增售文化仪器等措施,不但维持了原状,还求得了发展。

1948年,孔祥熙、李升明计划将上海中华书局全部迁至海外、并改为私有,遭到全体职工的坚决抵制。双方再次缠斗之际,中国的军政形势却一日千里。

很快,“百万雄师过大江”。孔、李见大势已去,纷纷逃往海外。

上海中华书局终于获得新生,但港岛、新加坡和台岛等地的分支机构,却仍然掌控于孔祥熙等财阀手中。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