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9月7日下午,华野西兵团集中主力六个纵队,在菏巨公路一侧的沙土集镇向段霖茂的国民党军整编57师发动进攻。
经过两天激战,段霖茂之整编57师全军覆没,我军歼敌1.3万人,其中俘虏师长段霖茂以下6000余人。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场结结实实的胜仗,可不免让人有些疑惑。
华野过去打仗,一直都是打运动战、大规模歼灭战,当年粟裕苏中战役七战七捷,歼敌5.3万人,甚至超过自身兵力总数,华中、山东两大野战军会师后,又接连打了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战役,每战必歼敌数万。
可到了沙土集战役,以六个主力纵队,才歼灭段霖茂师1.3万人,倒不像是华野打的仗。
这一切的改变,和华野七月分兵离不开关系。
一1947年是解放战争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形下,华野才决定于分兵,出击外线作战。
从全面内战爆发之初,中央确实是有让华东部队出击外线的想法,但随着后来粟裕苏中七战七捷,才后来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华野一直都是内线作战,而且也确实打的不错,特别是华中、山东两大野战军会师后,两军更是所向披靡。
1947年5月上旬,华野在孟良崮全歼了张灵甫的整编74师。
可就在这时,中央出于全局考虑,让刘邓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出击大别山,跳转外线作战,掀开战略反攻的序幕,为了掩护刘邓大军南下,毛主席派出三路大军进军中原。
分别是陈谢集团、陈唐兵团以及陈粟大军。
1947年6月29日,华野根据中央指示,分兵跳转外线作战,安排部署如下:
一、一纵、四纵越过临蒙公路向鲁南挺进;
二、陈士榘、唐亮率三、八、十纵向鲁南的泰安、大汶口挺进;
三、第二、第六、第七、第九纵队和特种兵纵队集结在沂水、悦庄公路两侧,各以少部兵力与东犯之敌接触,主力待机出击。
6月30日,华野将此部署安排上报中央,并同时要求各部于7月1日执行此命令。
从各方面回忆来看,华野七月分兵,整个过程是很仓促的。
从孟良崮战役结束差不多半个月一个月时间里,中央对华野的要求依然是在内线作战,甚至华野自己定的作战计划,都是从1947年6月到这年年底,在内线再打一个类似于孟良崮战役这样的大歼灭战。
可到了6月29日,中央突然指示下令分兵,留给华野准备的时间实际上只有一天,以至于出击外线后,连续几仗都没有打好。
因为主力出击外线,山东根据地大片丢失,只剩下胶东很小的一片地方。
特别是南麻临朐战役,华野没能拿下胡琏的整编十一师,李弥的整编第八师。
据说一直到了1949年,胡琏仍然拿此两战说事儿,他在浙江溪口谒见蒋介石时,曾骄狂的称:
“盖刘伯承、陈毅两人以次的共军指挥官,如粟裕、陈士榘、许世友、杨勇、陈锡联、陈再道、王必成、叶飞等,数年来皆与我对战多次,他们并非杰出之才。”
不仅仅是粟裕失利,出击外线的一纵、四纵以及陈唐兵团也没有打好,对华野的士气造成很大打击。
据叶飞回忆:
“敌人在电报和无线电话中,把一纵称为面包,四纵称为西瓜,只要打开报话机,就可以听到吃面包、啃西瓜的一派狂言。他们认为面包、西瓜吃定了。因此合击我两个纵队的是五个整编师的兵力,后续欧震兵团三个师即将赶到,难免的台儿庄、运河一线又有冯治安的部队。”
陶勇也在事后称:
“真苦啊!比两万五千里长征还要苦!”
也因为仗打的不顺,各种各样奇怪的声音也传出来,有的说“反攻是被迫的,是被敌人赶出了山东”,还有的说“反攻反攻,丢了山东”。
二华野七月分兵失利,各方面质疑的声音纷至沓来,有人认为七月分兵“太仓促”,应该避开七八月雨季,但这些都是建立在内线作战的情况下,而没有着眼于全局。
尽管中央指示华野分兵作战前,电文中并未提到刘邓大军出击大别山的战略,可粟裕已经清醒的认识到,中央要有出击中原的大动作,从全局来看,华野应当服从命令。
粟裕后来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我们当年执行军委分兵的方针是必要的。如果我们将眼光局限于山东,在内线坚持几个月当然是可以的。因为当时山东还有五十多个县城在我手中,而且连成一片,胶东、渤海、滨海三个地区还可以回旋,在内线歼敌的条件还是存在的。但是,刘邓大军在六月底将南渡黄河,军委已经告知我们,我们必须以战斗行动来策应刘邓大军的战略行动。”
粟裕还提了另外一个设想,即在刘邓大军南下时,华野集中主力在内线打个打仗,仍然可以起到牵制敌人作用,可惜当时山东虽然仍然有可供迂回的战略空间,却无战机可循,华野只能遵照中央指示南下。
尽管华野分兵后连续几仗打的都不顺利,但中央却对华野分兵后行动表示了肯定。
1947年8月6日,中央致电华野(同时致电晋冀鲁豫野战军野战军):
“此次华东各部虽然有几仗没打好,但完成了集中兵力,分散敌人的巨大任务。待陈粟率野司以及六纵郓巨,我军实力更厚,领导更强,对于争取新胜利极为有利。中央特向你们致慰问之意,并问全军将士安好。”
不过,毛主席对华野显然有着更大的期许。
要知道过去几个月,华野几个纵队师出不利,损失很惨重,特别是作为主力的叶陶一纵、四纵,因为孟良崮战役吸收了大量解放战士,这部分人思想尚未有改观,以至于战事不利之际,纷纷逃亡。
当时,华野几次向中央请示休整一段时期,但中央都没同意,不仅如此,毛主席还多次致电华野,要求华野迅速南下,策应刘邓。
1947年8月28日,中央致电华野:
“目前中心一环是:你们率六纵、十纵。炮纵一部迅速南渡与陈唐、叶陶汇合,在九月、十月打开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平汉以东、运河以西之广大局面,大量歼敌,并在渤海、冀南建立补给中心,则侵入胶东之敌必难久持,否则两头失塌,刘邓亦难在南边立足。”
1947年9月2日,根据中央指示陈毅、粟裕携六纵、十纵以及特种兵纵队南渡黄河与一、三、四、八纵汇合,与此同时中央决定成立华野西兵团,由粟裕统帅,粟裕建议陈毅留在西兵团加强指挥,留在山东的部队组成华野东兵团,由许世友、谭震林指挥。
三当时中央本能的注意到,华野打仗太依赖后勤的情况。
过去在内线作战,有华东人民的支持,在困难的局面,华野也能逆风翻盘,所以华野打仗很吃后勤,包括苏中战役期间,粟裕当时给中央列出理由坚持内线作战,也是因为内线有根据地民众的支持,所以华野几次内线作战,打的规模都很大。
可出击外线后,情况有所不同,没有当地百姓支持,武器弹药、粮食医药都成了问题,华野此前没打过这样的逆风仗,特别是经历七月分兵后,特别畏惧。
1947年9月3日,中央以较为严厉的措辞给华野发了一封电文,指示华野应迅速建立无后方作战的思想:
“你们应从根本上改变依赖后方接济的思想。刘邓已实行无后方作战,陈谢亦决心深入敌区,准备与后方隔绝……从你们自己起到全军一切将士,都应建立无后方作战的思想,人员、粮食、弹药、被服,一切从敌军、敌区取给,准备在连续作战之后缩编部队,准备打得剩下三千人、四千人一个旅,而战斗意志愈打愈强(彭副司令部就是如此),俘虏兵即俘即补,重炮不要带去,不要怕后方被敌切断,勇敢地向淮河以北、平汉以东进军。”
华野最初接到电文时,根本不能理解毛主席电文里所说的意思。
一直到后来,陈毅到中央开会,先是在晋察冀军区联系后勤,又亲自到西北野战军看了他们的情况,才明白毛主席为什么这样说。
当然,华野改变依赖后勤的思维,这需要有一个过程。
粟裕是员战将,虽然他也考虑后勤的事儿,但他对前线战事思考毕竟要多一点。
南麻临朐战役失利后,粟裕曾遭到批评,陈毅、谭震林更是不留情面,谭震林还批评粟裕“军事上常常缺乏远见”。
尽管不少批评没在点子上,但粟裕意识到自七月分兵以来作战的问题,就是打仗胃口太大,想着出击外线后,仍然复刻莱芜、孟良崮战役大规模歼敌的战役。
可外线作战毕竟同内线作战不同,除了后勤上的问题,敌情我情差别也很大,不应该胃口太大,应尽量做战略上的考虑,哪怕是小股歼敌,只要能从战略上起到配合作用,就应坚决执行。
粟裕注意到关键一点,就是华野出击鲁西南不利后,敌人的胆子越来越大,一个团就敢尾随追击,就按叶飞的话来说就是“连吴化文这样受我们喜爱的败将也敢追击了”,当时敌人认为华野经历惨败后,已经不堪重负,所以放心大胆的追击。
从渡黄河南下之前,粟裕就认为,应该抓准这一有利时机,尽量早打一仗,除了缓解华野累战不利的情况外,还能有利支援刘邓。
8月30日,陈粟接到中央电令要求南下后,立即动身。
当时鲁西南敌情也很复杂,但敌人志得意满之余,也对我军放松了警惕,各部出动都有所松懈,整编57师段霖茂部更是与一纵、三纵在曹县纠缠。
考虑到整编57师此前就被我军多次打击,战斗力较弱,位置上也便于我军打击,粟裕选定整编57师为目标。
9月7日,段霖茂部积极北犯,粟裕抓住有利时机,大军出动将整编57师合围于沙土集,经两日激战,段霖茂部全军覆没。
沙土集战役华野吃得比较干净,没给敌人留下空隙。
按照粟裕回忆录记载,本来他还想趁隙攻整编第五师,但整编第五师已经有所防备,加上鲁西南地区情况有了变化,粟裕也没有犹豫,立即结束战事。
沙土集战役虽然歼敌不多,但却一改华野分兵一来战事不利的局面,部队重振士气,又得了补充,9月1日,中央闻沙土集大捷,特意致电表扬华野:
“郓城沙土集歼灭五十七师全部之大胜利,对于整个南线战局之发展有极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