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采访录之006管仲、鲍叔牙)采访人:我嘉宾:管仲、鲍叔牙
场景:仿若穿越时空的雅室,古色古香的案几上摆放着茶具,茶香袅袅升腾,为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营造出亦真亦幻的氛围。我身着一袭简约长袍,面带招牌式的亲和笑容,望向对面两位身着古装、气质不凡的古人,心中既兴奋又有些忐忑,这场对话注定不凡。管仲一袭深青色儒袍,目光深邃,透着睿智与谋略;鲍叔牙则着素色衣衫,面容宽厚,眼神中满是友善与豁达。
我(拱手行礼,笑意盈盈):二位先生,今日能邀得二位相聚于此,实乃三生有幸啊!二位在历史长河中声名赫赫,管先生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那 “尊王攘夷” 之策,令齐国威震诸侯;鲍先生您与管先生的相知之交,更是传为千古美谈。咱今日就抛开那些正襟危坐的史书模样,畅所欲言一番,如何?
鲍叔牙(拱手回礼,笑容温和):客气了,既来之,则安之,能与后世之人交谈,倒也新奇,想必有趣得紧。
管仲(微微点头,目光沉稳):正是,我二人定当知无不言。
一、相识之初与年少往事我(端起茶盏,轻抿一口,兴致勃勃):那咱就先从二位相识说起,听闻二位相识甚早,年少时就结伴同行,可有什么趣事能与在下分享分享?我可好奇得很呐。
鲍叔牙(陷入回忆,嘴角含笑):哈哈,那是自然。想当年,我与夷吾(管仲字夷吾)一同做生意,本钱大多是我出,可到了分利之时,夷吾却常常多拿一些。旁人都道他贪心,可我知晓,他家中贫寒,有老母需赡养,比我更需要钱财,我又怎会计较这些。
我(眼睛一亮,侧身面向管仲):管先生,您当时心里咋想的呀?就不怕鲍先生误解?
管仲(微微一叹,眼中有感激之色):叔牙知我,那时生活窘迫,若没有他这份体谅,我与老母恐难度日。我心中自是惭愧,却也暗暗发誓,日后若有出头之日,定不负叔牙这份恩情。
我(连连点头,感慨不已):这就是真朋友啊!搁现在,好多人在钱上稍微有点纠纷,友情的小船说翻就翻。再后来呢,听说二位还一起从军打仗,这又是一段什么经历?
管仲(神色稍显凝重):从军之时,战况惨烈,我曾多次临阵退缩。军中之人皆对我侧目,斥责我胆小怯懦,唯有叔牙,他明白我并非贪生怕死之徒,而是念及家中老母无人照料,不敢轻易赴死。
鲍叔牙(拍了拍管仲的肩膀,语气坚定):夷吾有大才,怎可枉死沙场。我自是要护他周全,那些流言蜚语,又何足惧。
我(双手抱拳,向二人行礼):这般信任与理解,太难得了。二位这一路相互扶持,怪不得管仲先生后来感慨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不过,我也听闻些野史杂谈,有人说鲍先生您当时这么帮管仲,是不是早就看出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在 “投资” 潜力股呢?(笑问,眼神带着一丝狡黠)
鲍叔牙(一愣,随即大笑):这话说得有趣,我与夷吾相识相交,全凭真心,何来这等功利心思。当时不过是觉得此人品性纯良,有志向、有头脑,值得深交罢了。
管仲(亦是摇头失笑):叔牙若是那般市侩之人,我管仲又怎会与他倾心相交数十载。
二、齐国风云与政治抉择我(放下茶盏,神情转为严肃):咱把时光轴往后拨一拨,来到齐国那风云变幻之际。当时齐国公子争位,一片乱象,二位身处其中,是如何抉择的呢?
管仲(目光望向远方,似穿透历史迷雾):我辅佐公子纠,叔牙辅佐公子小白,各为其主,亦是形势所迫。公子纠于我有恩,我自当效命。只是未曾料到,公子小白在莒国得鲍叔牙辅佐,势力渐长,归国之路更是快了一步。
鲍叔牙(微微皱眉,似在回忆那场惊心动魄的夺位之争):当时局势紧迫,我等护送公子小白昼夜兼程,生怕迟了一步,齐国便陷入更深的内乱。幸得公子小白果敢睿智,得以率先入齐即位,是为齐桓公。
我(身体前倾,好奇追问):那管仲先生当时可是差点一箭射死齐桓公啊,这之后怎么又戏剧性地成了齐国相国呢?
管仲(面露惭色,片刻后又恢复坦然):彼时各为其主,箭射公子小白,亦是无奈之举。幸得公子小白宽宏大量,不计前嫌。而这背后,全赖叔牙力荐。
鲍叔牙(看向管仲,目光诚挚):我追随公子小白,所求不过是齐国昌盛。我深知夷吾之才远胜于我,齐国欲霸诸侯,非他不可。于是向主公极力劝谏,主公起初虽有疑虑,后终被我说服。
我(惊叹出声):鲍先生这胸襟,这眼光,实在令人钦佩。放着相国之位不坐,拱手让给朋友,换做旁人,可太难做到了。
鲍叔牙(摆手笑道):我有自知之明,治国安邦,调度全局,夷吾是不二之人选。我能在旁协助,亦是心愿得偿。
三、治国方略与经济智慧我(轻敲桌面,转换话题):管仲先生担任相国后,大展拳脚,推出一系列治国方略,让齐国国力蒸蒸日上。像这 “四民分业” 之法,把士、农、工、商划分开来,各安其业,听闻在当时可是极为超前之举,二位给讲讲其中门道?
管仲(兴致颇高,手指轻点桌面比划):你有所不知,士、农、工、商,各有其专长与习性。让他们聚居一处,便于交流技艺、传承经验。譬如工匠聚居,工具共享,技艺切磋,所造器物便能日益精巧;商人聚居,信息互通,货物流通更为顺畅,可促经济繁荣。
鲍叔牙(补充道):如此一来,民心安定,各行各业皆蓬勃发展,齐国根基自然稳固。这其中,夷吾耗费诸多心血,勘察民情、斟酌损益,方才有此良策。
我(若有所思地点头):妙啊!还有那 “盐铁专卖”,我看这有点像后世的国营垄断啊,在当时可是引发不少争议吧?
管仲(微微一笑,胸有成竹):所言不差。盐铁乃民生、军备之必需,若由私人掌控,一来富商巨贾易垄断抬高物价,二来国家财赋流失。由国家专卖,既能调控价格,保百姓用度,又可充实国库,以资军政大事。
鲍叔牙(点头赞同):起初确有反对之声,然实施之后,成效显著。齐国仓廪充实,军资完备,方能在诸侯间站稳脚跟,挥师四方。
我(眼珠一转,好奇问道):听闻野史里还有些小故事,说管仲为了刺激消费,让齐桓公带头穿丝绸衣服,还大兴土木建造宫殿,这是真的吗?这招是不是有点 “凯恩斯主义” 的雏形啊?(笑问)
管仲(先是一愣,后大笑起来):谁是凯恩斯,听名字就不一般,这新奇说法,我倒是头一回听闻。不过彼时齐国经济低迷,百姓生产积极性不高。主公带头穿丝绸,引得众人效仿,丝绸需求大增,桑农、织户便忙碌起来;大兴土木,雇佣众多工匠,钱财流入百姓之手,他们有了收入,又去购置他物,经济自然盘活。
鲍叔牙(亦被逗乐):夷吾这法子看似荒诞,实则蕴含深意,对症下药,齐国经济方能迅速回暖。
四、外交纵横与尊王攘夷我(神情专注,进入下一话题):齐国国力强盛后,在外交上也是动作频频。这 “尊王攘夷” 四字,可是威震天下,管先生给讲讲这背后的谋略吧。
管仲(神色肃穆,语气庄重):周室虽衰,然名分尚存。尊王,便是尊崇周天子,齐国以诸侯长之姿,维护周室尊严,师出有名,可得天下诸侯之心;攘夷,彼时蛮夷侵扰华夏,百姓受苦,齐国举兵驱逐,保华夏安宁,更是彰显大义。
鲍叔牙(接口道):如此一来,齐国威望日隆,诸侯纷纷归附。北击山戎,南伐楚国,皆是以 “尊王攘夷” 之名,名正言顺,他国无可指摘。
我(追问):听说在伐楚之时,管仲先生还有一招 “经济战”,不费一兵一卒就让楚国屈服,这里面有啥故事?
管仲(眼中闪过一丝狡黠):楚国盛产鹿,我便建议主公高价收购楚鹿,楚人见有利可图,纷纷弃农捕鹿。待楚国农田荒芜,粮价飞涨,我齐国再闭关锁国,停止购鹿,楚国陷入困境,国力大损,不得不向齐国低头。
我(拍案叫绝):高啊!这比动刀动枪还厉害,不伤一兵一卒,就拿捏住了楚国命脉。不过,也有野史说,这楚国也不是吃素的,后来想出法子反制,有这回事吗?
管仲(微微皱眉,思索片刻):确有波折。楚国察觉中计后,亦欲以高价购我齐国粮食,欲扰乱我齐国粮市。幸而我早有防备,管控粮食交易,稳定国内粮价,楚国之计未能得逞。
鲍叔牙(感慨道):外交风云变幻,一步错,步步错。夷吾殚精竭虑,方能在这复杂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人性洞察与用人之道我(端起茶盏润润喉,转换话题):治国理政,用人是关键。二位在用人方面定有诸多心得,不妨一谈。管仲先生,您用人最看重什么?
管仲(目光深邃,缓缓道来):首重品德,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再者才能,需有一技之长,方可胜任其职;还需有忠诚之心,为国效力,不生二心。
我(点头,看向鲍叔牙):鲍先生呢,您与管仲先生多年共事,在用人上可有不同见解?
鲍叔牙(沉吟片刻):我与夷吾大体相同,不过我以为,用人亦当容人之短。人无完人,若求全责备,恐无人可用。只要其长处能为国所用,短处加以约束,便可人尽其才。
我(眼睛一亮,追问道):这就有意思了,我听说有些野史轶事,像管仲先生您府上有个叫易牙的厨师,为了讨好您,把自己儿子都烹了给您吃,您当时是怎么想的啊?这种人是不是很危险?
管仲(脸色一变,面露厌恶):此事乃我一生之耻。易牙这般行径,悖逆人伦,起初我未看透他的险恶用心,只觉此人谄媚至极。后经叔牙点醒,方知其心性残忍,绝非善类,断不可用。
鲍叔牙(严肃道):易牙连亲生骨肉都下得去手,何谈忠诚善良。若委以重任,日后必生大祸。我等用人,万不可被表面的殷勤所迷惑。
我(心有余悸地摇头):这人性啊,太复杂了。还有一事,齐桓公晚年宠信佞臣,管仲先生您病重之时,可曾劝谏过主公?
管仲(神情哀伤,声音低沉):我自然苦苦劝谏,让主公远离竖刁、易牙、开方之流。奈何主公年迈,被他们迷惑已深,不听我言,我亦无力回天,齐国大业,终是埋下隐患。
鲍叔牙(长叹一声):齐国兴衰,令人唏嘘。夷吾一生心血,怎奈…… 罢了,往事已矣。
六、后世影响与历史回响我(沉默片刻,缓和气氛):二位的故事在后世流传甚广,对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就拿儒家来说,孔子对管仲评价颇高,称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二位觉得管仲的作为与儒家理念契合吗?
管仲(思索片刻,谦逊道):我行事但求齐国昌盛、百姓安乐,未曾刻意贴合哪家学说。不过若论护佑华夏、尊崇礼仪,想必与儒家有相通之处。我以国力为基,攘除外患,使百姓免受蛮夷侵扰,或可称不负圣人此言。
鲍叔牙(点头赞同):夷吾所为,皆是从大义出发,于国于民有利,合于正道,后世诸多学派有所借鉴,亦是常理。
我(又问):再看后世诸多改革家,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他们的举措与管仲当年的改革有没有传承借鉴之处呢?
管仲(目光深邃,分析道):商鞅变法,重法纪、奖耕战,令秦国崛起,与我之改革虽侧重不同,然皆是以变革促发展,破旧制、立新规,激发国力;王安石变法,旨在富国利民,如青苗法等举措,亦有调控经济、扶持民生之意,想来是受前人启发。
鲍叔牙(补充道):时代不同,难题各异,然变革图强之心一脉相承。后世诸君借鉴前人,因地制宜,方有诸多革新之举。
我(感慨万千):是啊,历史就像一条长河,二位身处上游,却为后世源源不断地输送智慧养分。今日这场对话,让我受益匪浅,相信听众朋友们也如我一般,沉浸在这跨越时空的思想盛宴之中。再次感谢二位先生!
管仲、鲍叔牙(起身,拱手行礼):多谢,后会有期,我二位有个不情之请,您可否利用您穿越的能力,让我们再拜会一下主公大人,多谢多谢。
我:好啊好,那我们下次就与齐桓公来个四人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