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60、70年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我认为这就是胡说八道

特友谈文化 2024-06-17 08:34:05

发文:幾鵋

编辑:王西北

——【序言】——

六七十年代,坊间传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世人皆以为美。

然吾亲历其时,知其不然。

彼时,饥馑频仍,民生艰困,何来安居乐业之景?市井之中,小偷夜行,岂能信赖人性之善?

——【正文】——

回想起那个被许多人神化的60-70年代,我不禁莞尔一笑。那时,世风淳朴,人情浓厚,确实有不少人对那个时代怀有深厚的感情。

但若要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未免太过理想化。作为一个亲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种说法不过是后人的美化罢了。

在60-70年代,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的尾声,百姓生活极其困苦。粮食供应紧张,家家户户凭粮票过活,每日所能分配的粮食仅够糊口。

当时,街头巷尾常见的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群众。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哪里还谈得上什么“路不拾遗”?。记得我幼时,有一天在村头遇到一个老大爷,他的口袋里掉出一把稻穗,瞬间被几个小孩子哄抢一空。这在当时绝非个例,见到一点食物都恨不得揣进自己兜里。

那时候,村里的人为了生计,常常早出晚归,田间地头总是忙碌的身影。

每当秋收时节,村里最热闹,大家都在抢着收割庄稼,生怕一场大雨把一年的辛苦泡汤。

那时,生产队的谷场前都会堆满稻谷,高高的谷堆几乎成了村里的标志。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顶着煤油灯补衣裳,缝缝补补总比新的强。

至于“夜不闭户”,更是夸张。

当时,夜晚的八点后寂静无声,大家关门闭户也并非因为社会治安有多差,而是物资匮乏、生活艰难。就算你想不闭户,家里又有什么可偷的?

那时大多数家庭连个像样的家具都没有,一床被子都是补丁摞补丁。

所谓的“不闭户”,也不过是因为家中实在没有什么贵重物品,连贼都懒得光顾罢了。

记得那年冬天,村里的小王头儿新婚,那晚他们家忙到深夜,家门也没来得及关。

结果,第二天早晨发现,院子里的鸡少了几只。小王头儿四处打听,最终也没找回来。

大家私下议论,谁都知道是村里那几个无业游民干的,但谁也不敢明说。所谓“夜不闭户”,不过是家中没有贵重物品而已,稍微有点儿值钱的东西,夜里还是得防贼防盗。

在那个年代,我还亲身经历过几次真实的“夜不闭户”。记得有一次,我和父亲去集市上买东西。那时候,集市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

父亲从布袋里掏出几张破旧的人民币,小心翼翼地放在摊主面前。突然,一个小孩挤了过来,碰倒了摊主的竹筐,地上滚落出几颗糖果。

那一瞬间,周围的孩子们纷纷扑了上去,争抢那些糖果。摊主急得直跺脚,父亲也赶紧帮忙捡回几颗,但更多的糖果已经被孩子们揣进了口袋。

这一幕让我至今难忘,所谓的“路不拾遗”,在生活的艰难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虚幻。

根据当时的统计数据,60年代初期,我国处于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农村地区的居民人均收入极低,甚至在1960年全国的人均粮食消费量仅为约150公斤。而在70年代,尽管经济有所恢复,但居民的生活水平依然很低。

据《人民日报》1976年的一篇报道,农村地区的家庭财产主要是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品,如几件衣服、一点粮食和简单的家具。

这样的家庭财产状况,不可能让人们放心地“夜不闭户”。那时,村里有个老杨头儿,他家里唯一值钱的就是一台旧收音机。

每到晚上,他都把收音机小心翼翼地藏在床底下,用棉被盖得严严实实。即便如此,他还是不放心,每天晚上都要起来检查几次,生怕这唯一的“宝贝”被人偷走。这种谨慎和担忧,正是那个年代物资匮乏、生活艰难的真实写照。

那个年代,社会风气确实相对淳朴,人们之间的关系也较为融洽但这并不意味着治安就特别好。

记得有一次,村里组织了一场大集会,大家都兴高采烈地去参加。结果回来后,村里好几户人家发现自己家里被翻得乱七八糟,丢了不少东西。

尽管大家都知道是谁干的,但在那个讲究“和为贵”的年代,没人愿意去追究,只能吃个哑巴亏。这种事情并不少见,只是大家习惯了忍气吞声,不愿意将丑事外扬,毕竟,也是同村人。

在那个年代,大家的生活都很艰难。

记得我小时候,家里为了省煤,冬天常常要在炕上烧火取暖。炕头上放着几个破旧的铁盆,里面是用来煮饭的黑锅。每天清晨,我都会和母亲一起去地里挖野菜,回来后和着糠一起煮成糊糊。

这样的日子虽然辛苦,

但在我们心里,却充满了家的温暖。

那时候,村里人家几乎都是早早关门闭户,晚上点着煤油灯,在昏暗的灯光下缝补衣物、编织筐篓。大家的日子虽然清贫,却也其乐融融。

邻里之间常常互相帮助,有什么困难都会伸出援手。即便如此,大家还是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仅有的财产,防止被盗被抢。

60-70年代,人民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社会物资匮乏,谈不上什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尽管人们心怀淳朴善良,但在生活压力面前,许多美好的道德品质也被迫让位于生存的现实。

美好的记忆或许是对艰难岁月的一种慰藉,但历史的真相从不因回忆而改变。

这些年来,我始终铭记着那段岁月的真实,不被美化的回忆所蒙蔽。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唯有铭记过去,方能更加珍惜当下。

7 阅读:692
评论列表
  • 2024-06-17 10:37

    路有遗,室有物吗?

    不合时宜 回复:
    当时是真穷
    正义者联盟 回复:
    你怎么知道没有?那个路上也是空的,房间里面也是空无一物?
  • 2024-06-17 17:25

    那时候我村里晚上,经常有老娘们坐房顶上,骂谁偷了她家的鸡,一直骂到半夜

    不合时宜 回复:
    早上骂偷菜
    楚天飞云 回复:
    现在就没有了吗?
  • 风云 24
    2024-06-18 00:43

    仓廪实而知礼节

    楚天飞云 回复:
    ???有的连父母都不愿养老了还知知知知???
  • 2024-06-18 09:55

    夜不闭户的理解——与灯有关……。那时有几家安铁栅栏的——哦,尔会说:缺铁。尔与莫桑一样,以特例(抢糖——吃煤)做普遍。

  • 2024-06-18 11:30

    胡言乱语

  • 2024-06-18 09:11

    我不信,我家长辈成长在那个年代,他们到现在都认为家门口的快递,外面挂的旧衣服,只要不拿回家,就一定会被别人偷走,这个强迫症肯定不是最近形成的。

  • Lee 4
    2024-06-18 13:31

    我妈她们当年下乡,男知青就常因为偷鸡摸狗和农民发生冲突,后来演变成了集体协斗,被狠干一顿才老实了。

  • 2024-06-18 10:01

    小编是应是富三代,胡扯

  • 2024-06-18 05:33

    确实是胡说八道

  • 2024-06-18 14:04

    说的好

  • 2024-06-18 14:30

    为小编点赞!因为你说的是实话!

  • 2024-06-18 14:09

    又来了一个唯恐天下不乱的角色,小篇没资格谈文化但是特会挑事。

  • 2024-06-18 14:18

    小鞭每天晚上都去老杨头家睡觉啊?小鞭哪个宝地又是集市又是固定供应大米粮票?小鞭啊你那里怎么有那个多的野菜每天都有供你挖?难道只你一家知道么?你家就只分到糠么没有一点自留地?你那里现在小偷绝迹了么?

  • 2024-06-18 13:55

    晾外面的衣服鞋子散养的鸡不盯着点转眼就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