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5月中旬,美宣布对华产品加征301关税,全面提高了我国出口至美国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天然石墨,永磁材料等产品的关税。这次制裁的目标直截了当——我国锂电行业。笔者作为跟踪锂电行业多年的投资人有好多话不吐不快,纵使美国的高关税有违自由贸易的精神,但我们自己也有问题。
我国锂电产业链从0到1,再从1到10这期间,用历尽磨难,大浪淘沙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曾记否,当年多少企业死在了行业爆发的黎明?例如当年的锂电大厂沃特玛。后来,产业好不容易熬到了1到10阶段,向全球证明了电车的市场价值,刚过几年的好日子,现在又因产能无序扩张走上了新的鬼门关。
锂电供不应求的那几年,行业整体可以说是鸡犬升天,运营能力较差的企业都能大赚特赚。那段日子,企业家们信心满满,投资人也摩拳擦掌,产能和杠杆就这么顺理成章的上去了。有了光伏行业的先例,我国锂电的产能规划一开始就奔着全球需求去的,现在看来有些一厢情愿了---境外的客户似乎并不想要太多我们的产品。当过剩的产能无法得到有效的宣泄,价格战就这么惨烈的开打了。
复盘2024年一季度锂电池全行业的财报情况,笔者想用悲哀来形容,在经历了2023年近一年的下滑后,大部分企业营收和净利依然进一步大幅下滑,甚至亏损。如果说利润表是企业一年的成绩单,那么资产负债表就是企业成立至今的成绩单。悲哀的地方在于:在经历了2021年-2022年行业大赚特赚的行情之后,国内大部分锂电池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不仅没有优化,甚至还恶化了。主要体现在资产负债率的提升,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规模不断提升,假设企业一年赚的钱全部拿去还债,笔者悲哀的发现较多企业10年都还不清,少数企业几十年都还不上。而企业们大举投资把营收规模做上去了,但是盈利的绝对值反而下降了,未来债务越还越慢。
有些环节更加让人爱之越深恨之越深。比方说隔膜,这个环节固定资产投建非常重,运营资金要求也高,在制造业里面算比较少见的。这里举个例子,比方说有些行业应收账款和存货非常占用资金,企业的钱都压在了应收账款和存货之中,那么这类企业的固定资产要求就不会那么高,例如设备行业。反之亦可以成立,例如石化行业,固定资产非常重,但是应收账款就比较少(钱货两清)。然而隔膜行业是固定资产和应收账款双高,并且生产设备还需要排队进口,就是这样的行业特征,我们的产业都能把它卷到产能过剩。目前正在轰轰烈烈的打价格战,行业前三顶着高额的负债打起了价格战,如果价格战就这么打下去,现在的盈利水平需要20年以上才能把负债还清。其余锂电环节也有类似的情形,本文就不展开了。
虽然美国对我国的产品进行了高额的关税制裁,但并没有让国内的企业死心,依然通过境外建厂的模式,希望绕开关税制裁,于是行业内就出现了一个怪现象,一边是国内产能过剩,一边是企业资本支出还在继续,只不过从原来的投国内改为了投国外。笔者认为这样做的弊端是我们无法确定境外工厂的关税“漏洞”是否会在未来被补上,因为政策制定的主动权永远在买方。
而这一切的内卷只有很少企业是靠自身净利润去良性实现的,大部分都依靠股权和债权融资去实现的。目前行业的普遍问题是债权融资的比例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了。笔者计算观察锂电企业(有息债总额/营收总额)和(有息债总额/年净利润)得到的数据都不乐观。部分企业当年靠高杠杆熬过了0-1阶段,并且顺利杀入了1-10的阶段,押对了风口,一举奠定了行业龙头的地位,但当企业具备一定规模之后,依然采用相同的策略是否会有些路径依赖?部分企业押对了上个周期,但懂得急流勇退,此轮过剩周期走下来,杠杆率也还算合理,目前处于进退自如的状态。
但不论哪类企业,目前行业再一次处于鬼门关是无疑的。企业们要么打价格战熬死同行;要么谁也熬不死谁,过苦日子熬到下次上行周期。这期间的苦涩冷暖只有产业自己知道,而产业要反思的是卷产能的意义何在,苦了自己也苦了股东,打坏了利润表伤到了资产负债表,融资拿到的钱以输出廉价产品的形式被挥霍掉了。
当然产业竞争也有好的一面,最后能够浴火走出来的企业将会是世界级的优质企业。而我们的投资也将会在行业最差的时候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