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黎德,这个名字或许对许多人来说陌生,但如果你知道他曾经经历过什么,一定会为之动容。
一个普通家庭出身的少年,从贫困中走出,在战火中成长,最终成为了一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抗日英雄。
他的一生,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小说,但却写满了真实的血与泪。
他1917年出生在广西桂林,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
父亲是餐馆厨师,母亲是全职家庭妇女,家里还有三个兄弟姐妹。
命运并没有给这个家庭任何喘息的机会。
父亲早逝,两个哥哥离家参军后杳无音讯,家里的重担压在了母亲和年幼的黎德身上。
为了生存,9岁的黎德被卖到糕饼铺当学徒。
五年的学徒生涯,换来的不是技能的成长,而是日复一日的压榨和辛劳。
可谁能想到,这个瘦小的少年,日后会在枪林弹雨中书写不朽的篇章?
14岁那年,他终于逃离了糕饼铺,跑到了柳州。
或许是命运的安排,他加入了童子军,从此与军旅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那里,黎德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学习了射击、测绘、架桥等技能。
聪明机灵的他很快脱颖而出,甚至被保送到南京步兵学校深造。
短短几年后,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第14期步兵科。
年仅15岁的黎德,已经成为了一支小队的指挥官。
战争的残酷让年轻的黎德迅速成长。1938年,日军大举进攻华南,刚从黄埔毕业的黎德被派往前线。
他带领的部队在惠州一带与日军展开激战。
在一次阻击战中,他的排48人中有18人牺牲,但他们成功阻止了敌人的推进。
这样的战斗,对于年轻的黎德是次,但绝不是最后一次。
战争让他明白,自己的命早已不是自己的,而是属于那些需要保护的同胞。
时间来到1939年,粤北战役爆发。
黎德所在的部队在牛背脊一带与日军短兵相接。
一次伏击中,他指挥战士们消灭了50多名敌军。
可就在他巡视战场的时候,一颗子弹从肚子贯穿而过,他倒在了血泊中。
所幸子弹没有伤及内脏,他被战友们紧急送往医院,捡回了一条命。
伤愈后,他带着一支重组的队伍再次投入战场。
也正是那次重伤,让他明白了战争的无情,但却丝毫没有动摇他抗日的决心。
1944年,黎德升任营长,带领700余名士兵参与次粤北战役。
这场战役中,敌我双方伤亡惨重,但黎德率领的部队硬是顶住了敌人的猛烈攻势,击毙了200多名日军。
战争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胜利。
他的部队伤亡过半,许多并肩作战的兄弟永远留在了战场。
这些牺牲,成了压在他心头永远的痛。
黎德一生中最严重的伤是在1945年。
一次追击撤退的日军时,他被敌军狙击手击中,下颚被彻底打碎。
那一枪几乎要了他的命,但战友们拼了命把他送到野战医院。
医生无奈地摇头说,这样的伤势几乎没有救治的可能。
但他们没有放弃,为了修复他的下颚,医生冒险用肋骨替代骨骼植入手术。
经过三年的治疗,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但下颚却永远失去了功能,从此只能靠喝稀粥度日。
这场重伤让他失去了健康,却从未让他失去信念。
他说“我还活着,就还有希望。”
1949年,内战爆发,许多桂系军人选择去台湾,但黎德却选择留在桂林。
他的理由很简单母亲需要照顾。
即使生活再艰难,他也不能抛下亲人。
他靠卖凉席、草鞋维持生计,后来又到杂货公司做体力活。
即便如此,他从未抱怨过命运的不公。
对他活着,就是一种幸运。
2015年,黎德被授予“抗战老兵”光荣称号。
这一年,他已经98岁了。
颁奖仪式上,他颤颤巍巍地站起来,说了一句让所有人动容的话“如果还有机会,我愿意再上战场,为那些牺牲的兄弟们报仇。”他的声音已经不再洪亮,但那份坚定却让人无法忽视。
如今,这位百岁老人依然健在。
他的牙齿早已掉光,说话含糊不清,但提起日本侵略者时,他依然会咬紧牙关。
他说“我们今天的安稳生活,是用无数人的命换来的。
日本鬼子的坏,不能忘。”这句话,既是他的信念,也是对后人的警示。
有人说,黎德是活着的历史,他用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坚韧,什么是信念。
历史会铭记他的名字,而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