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历来对学术造就和科技看得很重。
特别是“光宗耀祖”这种思想,传承了几千年,已经根深蒂固。
而在众多科学领域的奖项里,诺贝尔奖一定是最出名的那一个。
拿到诺贝尔奖,就意味着这个科学家在其领域做出了对人类进步有贡献的研究。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诺贝尔奖都是人们口中经久不衰的话题。
拿到诺贝尔奖,是许多科学家的终身梦想,而许多家长和老师,也时常以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作为榜样教育孩子。
不难看出,从上到下,我国各个阶层对诺贝尔奖的认可度是非常高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诺贝尔奖的热度似乎越来越低,有关“诺奖”的讨论也越来越少,中国人好像对诺奖不再那么狂热和关心了。
“诺奖”在中国似乎跌下神坛了,这是什么情况呢?
一、为何“诺奖”影响力如此巨大诺贝尔奖起源于瑞典著名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遗愿。
诺贝尔以极高的天赋,在科学、经商等领域取得极大的成功,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更是让他举世闻名。
1895年,其立下遗嘱,决定将其庞大财产的大部分(约1000万美金)作为基金,用于奖励那些在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领域为人类作出最杰出贡献的个人。
这一决定体现了诺贝尔希望通过鼓励科学、文化和和平的进步来弥补他所发明的炸药在军事应用中带来的破坏性影响。
根据遗嘱的规定,诺贝尔奖首次颁发是在1901年,并从此每年颁发一次。
最初仅包含物理、化学、医学、和平和文学的五个领域。
到了1968年,为了纪念诺贝尔奖成立60周年,瑞典国家银行捐资增设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此后,诺贝尔获奖者除了会得到一笔奖金外,还会被授予一枚金牌和一份证书。
颁奖的典礼通常在每年的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的周年纪念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和挪威奥斯陆举行。
作为曾经被誉为最有品德的科学家,其强大的人格魅力,也使诺贝尔奖大受欢迎。
许多科学家都以获得“诺奖”为一种成就和荣誉,久而久之,诺贝尔奖就逐渐成为世界最顶尖的奖项。
二、为何在中国关注越来越少?自从我国著名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之后,诺贝尔奖的热度并未像想象中会进一步高涨,相反,热度居然还有所降低。
如今,对诺奖的争议不断,许多人认为其评选方式的威信力不足,导致不再关心诺奖的评选。
尽管我国科学家一直努力想获得诺贝尔奖,然而,截止目前为止,也仅仅只有三人获得。
而隔壁日本,却有接近三十人先后获得诺贝尔奖,如此结果,让许多人都抱有疑问。
要知道,我国近年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无论是科学家还是科技成果,在世界上都处于前列,许多研究成果,对人类进步都可以称得上有突出的作用。
然而获奖人数却只有可怜的三人,“亲美亲欧”的日本却有近30人,怎么看,都“不太对劲”!
比如我国晶体物理学之父黄昆,其与李爱扶共同提出的“黄-里斯理论”,直接影响了晶体物理学的发展,开拓了新分支学科的诞生。
而其本人也在固体物理学有着世界领头的地位,但却未获得诺奖。
以及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贝齐格(Eric Betzig)、赫尔(Stenfan Hell)、莫尔纳尔(Moerner)三位开发了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的科学家。
我国科学家庄小威在发表了原理相同的文章,发表时间也几乎一致的情况下遗憾落选。
我们知道,科学不分国界,但是科学家的国界,是不能忽视的。
瑞典虽然对外宣传是中立国,但是其本质也是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一员,其评选的专家也都是西方科学家。
我们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虽然并非非常恶劣,但也绝对谈不上“友好亲密”。
因此,在评选过程中,是否会考虑这些科学家谁更亲近,背后的国家谁更亲近,我们不得而知。
此外,一些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得主,在如今的世界环境下做出的政治倾向,都影响着外界对奖项公正性的看法。
从自身角度来看,随着我国对科研和文化的重视,我国已经开始在各个科研领域建立了自己的荣誉体系。
许多人已经逐渐认可我们国家创立的荣誉体系,盲目地崇拜、依赖类似“诺奖”这种国际奖项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随着全球知识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变革,新的科学发现和文化成就的评价机制也在不断涌现。
人们寻求的是更能代表当代价值观和认知多样性的认可方式,而并非那所谓的各种奖项。
三、如此评选,是否会跌落神坛?作为全球最负盛名的顶级奖项,在其超过百年的历史中,一直在科学、文学及和平等领域表彰杰出贡献,其权威性和影响力不容小觑。
但是,极高的声誉却有着封闭、不透明的评奖过程,是否在国际上对其威信力产生损害,从而跌落神坛呢?
尽管诺贝尔奖的颁布如今看起来带有一点“政治色彩”的味道,但其本质还仅仅是一个奖项。
其最初的初衷也是为了奖励、鼓舞那些为人类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而并非是一种为了政治服务的手段。
作为一个奖项,其本身并不存在对与错。
真正存在争议的是背后的运营团队和所谓的评判专家,是否能不看国籍,不看立场,不看其它任何与学术不相干的东西,做出公正的评判。
其二,毕竟诺贝尔奖还是有百年的历史了,经过百年的发展,其蕴含的历史底蕴也相当丰富。
那些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绝大多数也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诸如爱因斯坦、波尔、居里夫人这些顶级的科学家,都先后获得诺贝尔奖。
许多确实有着重要研究成果的科学家仍然没能比过这些行业的翘楚,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其获奖之难,含金量之足。
诺贝尔奖的影响力是通过多年的累计而来的,虽然现在其评选方式引发人们讨论,但其强大的影响力在短时间内仍然难以受到较大的影响。
如今颁奖的时候在我们国家的关注的虽然不高,但每次揭晓的时候仍然会吸引很多科研人员、行业“大佬”的关注。
谁能获奖,谁就能立刻成为相关领域的权威。
因此,尽管现在我们对其评判手法存有疑问,但无论从其本身还是其深厚的历史背景来看,短时间内,其世界顶级的地位仍然难以撼动,也就谈不上跌落神坛了。
四、我们对此应该抱着怎样的态度诚然,能够获得诺贝尔奖,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
“诺奖获得者”短短几个字,代表了对自己科研成果的肯定,这对许多科研人员可能是其毕生的梦想。
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其相对有限的涵盖领域,复杂的评选过程和看似不那么透明的评判方式都是如今存在的问题。
我们对此应该理性看待,完全没有必要盲目追求热捧。
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诺贝尔奖仅仅只是一个奖项。
真正应该关心的是获奖的科学家和他们所做的事,正是有着他们的优秀贡献,才推动着整改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
同时,除了那些得奖的科学家,那些因为种种原因遗憾落选的科学家也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和赞扬。
他们同样在其研究领域做了许多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和贡献,我们不能以是否获得诺贝尔奖来作为一个评判科学家是否优秀的标准。
结语对于诺贝尔奖,我们应该抱着开放、包容的心态来看待,不必过分追求,在认可“诺奖”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的是其研究的成果。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在了解到相关评判规则之后,就没有必要纠结我们国家的科学家是否能拿到诺贝尔奖了。
如今我国科技高速发展,许多科学技术都处在世界的前端,大有“弯道超车,后来居上”的趋势。
这才是最重要的,至于是否拿过诺贝尔奖,那只是一个名誉而已。
我们真正应该狂热追捧的,应该是对我们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科学家,而非诺贝尔奖。
如此发达的科技和美好的生活,不正是因为他们才有的吗?
参考资料:
1. 业百科 2021.7.1 《诺贝尔奖的由来,诺贝尔奖的历史》
2. 新浪网 2023.10.5 《“诺贝尔病”:伟大的副作用?》
3.新浪网 2022.8.26 《诺贝尔奖史上最大的耻辱,让无数人变成了白痴,当时却被无脑追捧》
搞不到
因为搞不到,就不用关心了
总把注意力放在原创突破,就象那个李约瑟之问,就是一个坑。一个国家的科技经济发展,主要不在于多少原创,而是开放,是对其他国家成果的学习借鉴,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原创突破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要为原创而自我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