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买票进入颐和园后跳湖自尽,留下遗书:经此事变,义无再辱

友书闲挖坑 2024-06-29 18:18:35

1927年6月2日,清华大学教授王国维向同事借了5元钱打车来到了颐和园,并嘱咐车夫原地等候。谁知,11点左右他愤然跳入昆明湖中,只留下四元四角和一句“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

从此王国维的死成了一道解不开的谜题。

王国维出生在书香世家,又因家族中出了抗金名将,在当地很受尊重。王国维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学识和修养都极好,加之自幼聪敏好学,15岁中了秀才后便常被人以才子称呼,风靡海宁的四才子,他是其中之一。

但王国维注定了和那些执着于靠功名的人不同,他一心只在学问上,对功名利禄,做官人情并不精通,不仅不精通,还有些厌恶。因此,他的考学之路看起来并不顺畅。

入州学后,王国维赴杭州应试接连不第,不过这并非他学问不好,恰恰是他学问太出色,精力都在博览群书上,反而对应试的八股文兴趣索然,这一点似乎和金圣叹很相似。

二人都是满腹经纶却屡试不第,之后他便不执着于应试,而将大把的精力用到学习上。那时候除了四书五经等古籍之外,还多了很多新学科,甲午战争之后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王国维面对浩如烟海的学问求知若渴,他不满足于只研读传过来的外洋读物,还想要出国留学,汲取更多新鲜有趣的知识。

只是那时家贫,王家拿不出钱供他出去,他便只好暂时任职家庭教师,勉强维持生计。

1898年,王国维赴上海求学,先后进了《时务报》和东文学社。在这里他跟从维新派还有日本老师学习了日语,英语以及数理等相关知识,也因缘际会得到了罗振玉还有两位日本老师的资助,从而有机会去日本求学。

但遗憾的是,王国维在日本东京物理学校并没有待多久,次年因病不得不返家。归国后,他利用所学的知识在罗振宇主办的《教育世界》上发表了多篇译作,向大家全面地介绍了西方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文化。

那时,他便涉猎了哲学,科学、教育学、美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大多数人跨领域求学,都很难做到样样精通,能有一两样有所成便已难得,而王国维无论什么学科,什么内容,他都必精耕深入,使兴趣变专业。

王国维不研究了康德、叔本华、尼采哲学,结合先秦诸子及宋代理学又攻西方伦理学、心理学、美学、逻辑学、教育学。

从1898年到1906年,他主要的精力都在求学和教学之中,涉猎了多门学科,“兼通世界之学术”,对我国很多科目的教育事业都有开拓之功。

三十而立的王国维没有停下自己做学问的脚步,这期间他研读了托尔斯泰、莎士比亚还有但丁、歌德等人的作品,首次向国人介绍了这些作家并将他们做了比较。

辛亥革命之后,王国维随罗振玉再次踏上了日本求学之路,这一次在那里侨居了四年之久。这四年,他以古文学为基础,对古代的服装、建筑进行研究并著述。

郭沫若称王国维是甲骨学的鼻祖和“新史学的开山”,因为在这期间,王国维通过对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的研究,使得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向前延伸了一千年。

王国维一生之成就,所得之学问,在同一时期的知识分子上都无法望其项背。

我们时下教育常挂在口头上的“美育”二字,最早是王国维提出来的,他是第一个倡导德智体美并举的人。

《南渡北归》一书在提到王国维时是这样说道:“正应了那句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此人肚子里学问,可谓如江河湖海,浩瀚无涯,并世罕有其匹。”

四年后,王国维深感自己拖累罗振玉太久,便举家回国。

1921年,蔡元培倡导北大应该开设国学门,聘请王国维为通信导师起初,王国维一再推辞,后不知何故接任,只是不要薪水,同时任职的还有罗振玉。

后来,王国维和北大一些人理念不合,愤而离职。

溥仪选拔人才,特许无功名的王国维在南书房行走,这是极大的恩赐,因此王国维一生在感激溥仪的知遇之恩。

正因如此,1924年,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时,王国维义愤填膺,并要投水殉清,但被劝住了。没多久,他就在家里接到了清华大学的邀请函,聘请他做导师。

王国维不想去,是因为担心机关中人事倾轧,他只想专心自己的学问,并不想参与这些复杂的人事关系。幸好,胡适拉着王国维到清华大学走了一圈,他勉强对这所学府有所改观。

后来吴宓知晓王国维的性情,明白他有自己的坚持和倔强,便以三拜之礼上门请王国维出任,王国维十分感动。

那时,他对满目疮痍、动荡不安的时局已心灰意冷,他所效力的朝廷已经不能用风雨飘摇来形容,而是形同虚设,皇家尊严老早就烂在了泥地里。

他虽涉猎百家之长,却难以释怀江山易主,亡国之悲,眼见着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尊崇清廷的那套规矩,这意味着很快大清王朝就不复存在了。

此时,吴宓却给了王国维应有的尊重,使得他深受感动,最终同意考虑一下。他考虑的不是自己,而是需要向“皇上”轻视,在得到了“溥仪”许可后,王国维欣然前往清华就职。

鲁迅说王国维“老实到像火腿一样”。他始终是萎靡颓丧的样子,脸上见不到任何生机,倒也符合不苟言笑的老学究的样子,只是,那会他不过才将将40岁。

在清华的几年,他醉心研究学问,不仅自身的学术也更加精进,学术成果丰硕,还培养了一大批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可这样的平静的生活还是在1927年的6月起了波澜。

那日,王国维如往常一样去上班,开会,教研,然后向同事借了钱就去了颐和园。没人察觉出他的异常,他一头扎进昆明湖里,满脸被淤泥堵住,被人捞起时就已经没了气息。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说他是因为负债累累,无力偿还而间接被罗振玉逼死。但从王国维死后的种种安排上来看,他并不像溥仪所说的那样。而且,溥仪那时自顾不暇,哪里对王国维能了解那么多,多数也是道听途说而来的罢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王国维担心北伐军不肯放过自己这个清朝遗老,未免日后受辱,便提前了结了自己。这种说法其实也站不住脚,清华大学的同事回忆起王国维,都认为这不符合他的作风。

可王国维毕竟是死了。

外界对于他临终遗言的猜测最多的便是他殉清。

王国维是前清遗老,一位旧式男子生活在新文化冲击的时代,他戴着瓜皮帽留着一根小辫子,干巴瘦的脸上写满了沧桑和不甘,他在风雨中孤独的前行者,迷雾漫漫里看不清未来,他似乎恍然察觉到自己太旧了,旧到令人恐慌,当溥仪的君威越来越渺小,他敏感地意识到他所信奉的已日薄西山。

所以,从溥仪被赶出紫禁城时,他便想死了,只是因为一些原因活到现在。

不过,这些都是外界的猜测,至于他诡异离奇的死亡到底真相如何,已经无从证实,学界泰斗就此陨落。

1 阅读: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