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之象:大明走到这一步,真的没救了

喵呜小可爱 2024-11-29 15:50:44

崇祯十四年(1641年)三月,皇太极带着清军,将锦州围的水泄不通。

眼看形势不对,锦州东关守将吴巴什直接选择降清,这么一来,锦州外城就彻底落入清军手上了。

外城落入敌手,锦州危在旦夕,守将祖大寿急忙向朝廷告急,崇祯速令各镇总兵刻期出关,会兵于宁远,由洪承畴指挥,以解锦州之围。

四月二十五日,双方在乳峰山交战,初次交战,清军几乎全军覆没,形势一片大好。

但洪承畴却没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选择在宁远驻扎,打算步步为营,稳步推进,寻求决战时机,却遭到监军张若麟的坚决反对。

另一边,兵部尚书陈新甲得知乳峰山大胜之后,以兵多饷艰为由,上书崇祯,要求洪承畴速战速决,崇祯深以为然。

毕竟前一年,李自成攻下洛阳了,张献忠也拿下襄阳,形势相当危急。

辽东虽然重要,清军至少还挡在山海关之外,但农民军现在可是奔着改朝换代去的,再不围剿他们,说不定就要称帝了。

但如今兵都被带到辽东去了,崇祯可没法在集结重兵围剿,因而崇祯让洪承畴立即决战以回援关内。

洪承畴无奈,只能主动出击。

七月二十八日,洪承畴带兵前往锦州城南。

此时的皇太极已经得知先战失利的消息,认为这是明清决定命运的一战,急命八旗内部十三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人全部出征,甚至带病上前线。

到达锦州城北的戚家堡后,先命人断绝松山要路,后令阿济格突袭塔山,夺取明军囤积在这里的粮食。

粮草被断,士气有些低落,大战已经不可能,不如先退回去,保全实力。

因而明军打算回到宁远休整,按计划,次日早上他们分两路向南突围。

但明军将领各个都想保存实力,不想断后,大同总兵王朴回营直接趁夜突围逃跑,其他将领一看,王朴这么走,岂不是让自己留着送死?立马带着本部人马各自突围。

混乱无比的突围逃跑加上天黑各自看不清,直接造成大量的拥挤践踏事件。

至于洪承畴,则未能突围,被迫守在松山,在“转饷路绝,阖城食尽”的情况下,松山副将夏承德选择降清。

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有夏承德作为内应的情况下,清军顺利攻陷松山,总兵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被杀,洪承畴、祖大乐被俘。

而祖大寿则看到局势无法挽回后,于三月八日献城归降,清军占领锦州。

随着松锦大战的结束,明朝再无重兵,其他将领也公然不听朝廷宣调,崇祯最后一丝权威也荡然无存。

趁着清军忙着消化胜利果实无暇深入的时候,首辅大臣周延儒劝崇祯南迁。

毕竟到了这个时候,天下局势虽然败坏,但还不是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是南迁的最佳时机。

尽管周延儒秘密建议,但周皇后却有所耳闻,鉴于朱元璋定下后宫不准干政的禁令,她只能用一种委婉的方式劝谏:“南中我家里甚可居,惜政府无有力持之者耳。”

周皇后说,咱们在南边还有一个家,可惜现在缺乏强力的支持推动。

很显然,周皇后也在劝崇祯南迁。

说实话,此时的崇祯也很迷糊,崇祯虽然是皇帝,但也有一个丈夫的身份,闹得清楚的事情,自己可以决断,但闹不清楚的事情,问问妻子的意见也是不错的选择。

毕竟当局者迷,兴许人家一下子就找到办法了。

而且在满朝文武都有小九九的情况下,真正能够全心为崇祯考虑的,就她这个皇后了。

按道理说,崇祯应该考虑一下周皇后的意见,但听闻周皇后的话后却勃然大怒,当即问她从哪里听到的。

周皇后在后宫,总不能说是听外臣说吧?就表示自己从嫂子那里听来的。

崇祯的嫂子就是天启的皇后懿安皇后。

对于这个嫂子,崇祯还是很尊重的,也不可能因为这件事为难嫂子,但却开始对说起这件事的周延儒感观颇坏,不久就免了他的官。

内阁首辅提议后居然被罢免,群臣也摸不清楚崇祯的想法,也在也没人敢提南迁这件事了。

时间来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正月。

最为重要的新年朝贺,先是黄沙漫天,群臣集体迟到,后要祭祖,马车却坏了。

这让崇祯帝感到十分的晦气,最终请道士扶乩算卦,结果却得出大明要亡的卦象,让崇祯一阵惊惶,正月初三日,年还没过完,他又动了南迁的心思。

左中允李明睿是第一个劝他走的人,但崇祯又有些犹豫:

上(崇祯)曰:“此事重大, 未可易言。” 以手指天, 言:“上边未知如何?”

但李明睿表示,上天(算卦)已经提示要跑了,赶紧走吧。

听了这话,崇祯默然良久,最终说出了自己担忧的地方:“此事我已久欲行,因无人赞襄,故迟至今。汝意与朕合,此意决矣。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此事重大,尔且密之。”

原来他早就想跑了,但却不敢跑,甚至害怕大臣们不肯。

毕竟英宗朝的时候,大臣徐有贞提议跑路,遭到于谦的一顿斥责。

这件事也成为了于谦的高光时刻,当然,也是徐有贞最黑暗的时刻。

如今的局面和当初何其相似,谁讲南迁,谁就是崇祯朝的徐有贞。

崇祯和李明睿明明是密谈,但不久,朝廷上下都知道这件事了,果然,没人愿意当徐有贞。

最先跳出来反对的是内阁大学士陈演、魏藻德。

但他们不敢直接说,而是指示兵科给事中光时亨发言,毕竟给事中就是言官,大明朝的给事中就爱和皇帝反着来,让他说这件事,最合适了。

而光时亨也不废话,矛头之指李明瑞:“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不杀李明睿,何以治天下!”

崇祯一看这架势,顿时犹豫了,这件事就暂且作罢。

而这一耽误,就到了二月中旬,眼看局势危急,又有人坐不住了,这个人就是崇祯的老姑夫巩永固。

巩永固深知崇祯的脾性,但为了哄他往南走,不惜信口开河,说只要到了南边,立马就可以组建十几万的义军。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就朝廷这个困局,哪里还能组织十几万的义军,无非就是给好面子的崇祯一个台阶下。

毕竟我们不是逃走,而是去南边募兵去的。

结果崇祯就是认死理,给了台阶也不肯走,至于原因嘛,自然是因为大臣们都极力反对,也害怕自己到了南边被架空,成了傀儡皇帝。

只是现在什么时候了?李自成都打到山西了,马上就要到京城了,崇祯让群臣讨论怎么办。

李邦华、李明睿、项煜这几个老臣一致表示让太子抚军南京或皇帝亲自南迁。

都这个份上了,崇祯依旧要着面子,拒绝了这个提议,选择征集天下兵马勤王。

但有用吗?各地总兵都看着局势呢,甚至都等新朝建立好投效呢,自然无人响应。

但忠心于崇祯的大臣们还是不甘心,就联系了掌管海运的冯元飏上折子劝皇帝快点跑:“京师戎政久虚,以战以守,无一可恃,臣督劲旅五千驰赴通郊,躬候圣驾航海,行幸留都。”

就是明着告诉崇祯,京城真的守不住了,好在我这边有兵有船,路上走不通,咱可以走海路去南京。

为了定崇祯之心,又派儿子冯恺章去面圣。

到了这档口,崇祯连冯公子的都没见,就这样,南迁一事继续拖着,一直拖到了三月份。

三月十六日,崇祯得知昌平失守,这下子也慌了,立马喊驸马爷巩永固密谈南迁的事情。

也不顾面子了,让巩永固派家丁护送他出城,但驸马爷表示,区区家丁,怎么能抵挡贼人呢?再说,自己“素谨慎,不蓄家丁”,一句话,晚了。

当然,巩永固说的也是实话,而且他的也是大明一帮亲戚里少有的不骄奢淫逸的,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

三月十九日,崇祯在煤山自缢,白瞎了朱棣将南京留都的目的,就是为了后世子孙能够在危危急的时刻去南边躲避。

崇祯倒好,放着南边的六部衙门、高广城墙、千万黎庶不顾,一根筋的好面子,大臣反对就退缩,合着这些大臣都是忠良?

就说内阁大学士陈演,他为啥反对?就是因为家财太多,舍不得跑,当然,他也没地方跑,毕竟老家四川现在被张献忠占领了。

崇祯自缢后,他被李自成活捉,主动拿出四万两白银助饷,本以为可以苟活,但没想到李自成征讨吴三桂之前,将其斩首。

崇祯评价他:“汝一死不足蔽辜”。

《明史》直接盖棺定论:“演庸才寡学,工结纳。演为人既庸且刻。至于演、藻德之徒,机智弗如,而庸庸益甚,祸中于国,旋及其身,悲夫!”

至于光时亨,满嘴忠贞的他,在李自成入京后,第一个带头投降。

李自成败亡后,摸不准清朝怎么处置他,就跑到南京,最终被马士英以“力阻南迁,致先帝身殒社稷;而身先从贼,为大逆之尤”的罪名砍了。

除了这两个典型,其他上蹿下跳阻止南迁的大臣纷纷剃头降清,给顺治磕头去了。

而一帮支持南迁的呢?

李明瑞直接辞官回乡,不问政事,唯一的爱好就是蓄养多妓,有八面观音和四面观音,不过这些都被给事高安抢了送给吴三桂了。

当然,这也没什么,李明瑞活到了八十六。

巩永固这位善良的老姑夫,则战死于崇文门,驸马爷全家自焚。

而让崇祯快点跑的李邦华,则在城破后在文天祥祠从容上吊殉国。

稍微有些拉挎的,就是同样劝说的项煜,李自成俘虏后,听闻他劝崇祯南迁,人品还算不错,又让他担任太常寺丞。

李自成败亡后,跑到了南京,虽说投降李自成,但马士英还是放了他一马,最终死于慈溪暴民之手。

只是不管这些大臣如何,最终拿主意的是崇祯自己,是他自己分不清好人和坏人,大明覆灭,怪不得别人。

跑到南方,最起码可以九死一生,不跑留在京城,那真是十死无生了。

毕竟依靠江南,就算不能北伐,但保持一个南北并存的局面不困难。

虽说大明烂到根子里了,但李自成和清朝的底子也很烂。

李自成属于暴发户,三年前还在深山老林逃命,如今手上,都是这些年集结起来的乌合之众。

有利的时候,大家可以团结一致,一旦形势不对,各自逃跑。

至于清朝,虽然取得松锦之战的胜利,但两红旗基本上被打残了,而后之所以能够长驱直入,靠的就是受降明朝的绿营兵。

而当时八旗上层,都认为靠着八旗这点人马,是没法入主中原的,形势不对,就跑回关外。

可惜,崇祯一连几次放弃了南迁的机会,等想走的时候,却跑不了了。

历史走到这一步,大明算是真的没救了。

0 阅读: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