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活27岁的大唐第一才子王勃,虽英年早逝,却留下不少千古名篇。

靖儿爱诗词 2024-07-21 20:34:33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选自王勃•《滕王阁序》

王勃(约650~676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龙朔三年(663年) 王勃回到家乡,写《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等文章,寻找机会,积极入仕。

麟德元年秋(664年), 王勃上书刘祥道,直陈政见,并表明自己积极用世的决心,深得刘祥道赞赏“此神童也!”麟德二年,王勃通过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献《乾元殿颂》,借献“颂”以图仕进之意甚明。乾封元年(666年),王勃通过李常伯上《宸游东岳颂》一篇,接着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轻的命官。之后,才思泉涌,笔端生花,撰《乾元殿颂》,文章绮丽,惊动圣听。唐高宗见此颂词,歌功颂德,词美义壮,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写下不朽名篇《滕王阁序》,次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后人评价“最怜王勃才无敌,滕阁当年记独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时所写。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这是一首送别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过于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暗含别离之意,其表述严谨,对仗工整;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由实转虚;颈联笔峰突起,高度概括“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同时继续劝勉、叮嘱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全诗结构跌宕,气韵流畅,意境旷达,虽篇幅极短,却开合顿挫,风光无限,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

《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赏析】《别薛华》是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语意双关,借送人上路指出世路艰难,前途悲凉;颔联和颈联使用工整的对仗句式,不仅揭示了友人将会在自然之路和人生之路中可能遭受的厄运,也表达了诗人在人生旅途中的切身感受;尾联绾合题意,抒写双方将承受离别后的相思之苦。全诗通过送别朋友,抒写了诗人不满现实,感叹人生凄凉悲苦的心绪。其语言优美洗练,意象婉然,气骨苍然。

《秋夜长》

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

遥相望,川无梁,北风受节南雁翔,崇兰委质时菊芳。

鸣环曳履出长廊,为君秋夜捣衣裳。

纤罗对凤凰,丹绮双鸳鸯,调砧乱杵思自伤。

思自伤,征夫万里戍他乡。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

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

【赏析】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早年应举入仕之前。诗人于麟德元年(664)十五岁时曾上书右相刘祥道,极论出兵远征高丽给人民带来灾难,诗或当作于其时。在诗人的记忆里,唐王朝一直处在战争之中,连年对外征伐。诗人反扩张的思想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他巧妙地把这种思想融入诗文作品中,以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这首《秋夜长》是诗人作品中反映现实的佳作之一。

诗人的这首诗是写思妇征夫这一传统主题的作品,前十三句为诗的第一部分,描写了思妇为远戍边疆的丈夫赶制寒衣的情景,将其愁思表现得凄恻动人,后六句为诗的第二部分,点出女主人公愁思的源头,包含对恋人分离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穷兵赎武的抨击。这首诗描写细腻,寓情于物,兼有民歌风味,是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的佳作。

《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漫游期间,具体时间约在唐高宗咸亨二年(672)。

《山中》是一首五言绝句,此诗抒发了诗人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起句“长江悲已滞”既写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次句“万里念将归”紧承首句,具体抒发远游思归的悲苦心境;第三句转为写物候,承接上两句含义,在深秋寒风飒飒之夜令人感伤不已;结句“山山黄叶飞”写深秋的景象,强调了诗人所处的环境,突现出人物形象和心情。全诗语言洗练,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典型形象,运用丰富的意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久客思归的凄苦心境。

《咏风》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赏析】《咏风》不仅是王勃咏物诗的代表作,也是历代咏风诗中的佳作。此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以风喻人,借风咏怀,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抒写了诗人普济天下苍生的情怀。全诗立意新颖,构思奇巧,抓住了秋风凉爽、令人愉悦、无所不在的特点,以拟人化的手法,把风写得慷慨无私,独具性灵。

《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赏析】咸亨元年(670年)重阳节,客居西蜀的王勃与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遥望故乡,他有感而作此诗。

《蜀中九日》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二句以“望乡台”、“送客杯”作对仗,用他乡送客来衬托诗人思乡的情怀;后二句用呼告语作咏叹,从北雁南飞着想,反衬出其久居南方思念故乡的苦闷。全诗篇幅极短,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意境阔远。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赏析】这首诗写于总章二年(669年)到咸亨二年(671年)之间,可以与《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江边送别诗相互参证,都是王勃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是一组五言绝句。这两首诗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传达出诗人独有的内心感受。全诗情深而壮阔,运用融化手法而浑然无迹,使诗篇呈现出空灵蕴藉之美。

《春庄》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

【赏析】《春庄》是一首五言绝句。诗的首句描绘出一幅山中幽兰小径的画卷;次句将视线拉向城外,一片盛开的李桃园映入眼帘;后两句则是对前面景色的情感升华。此诗是一首田园诗,借景抒情,也隐隐表达了诗人处世的一种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态,他不喜繁闹的城市,更喜欢幽静的山间林里。

《送卢主簿》

穷途非所恨,虚室自相依。

城阙居年满,琴尊俗事稀。

开襟方未已,分袂忽多违。

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

【赏析】《送卢主簿》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人主要不是表现送别卢主簿之情,他是热切地期待着“东岩富松竹,岁慕幸同归”这个时刻的到来。值得体味的是诗人用了“松竹”一词。中国古代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篇》)。“松竹”二字包含了诗人自勉自况的意思。这首诗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不同的是:对即将离别的友人,诗人不是采用劝诫的口吻,而是勾勒出一个长安东山岁寒而后凋的松竹图,让人觉得东山的竹子虽然凋零了,却是一个值得人留恋、神往的好地方。诗人送别卢主簿,好像并不完全担忧他的离去,而是寄希望于两人的并肩前进。所以,他才能把这首诗写得那么催人向上。这自然是由于诗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所使然。

《落花落》

落花落,落花纷漠漠。

绿叶青跗映丹萼,与君裴回上金阁。

影拂妆阶玳瑁筵,香飘舞馆茱萸幕。

落花飞,燎乱入中帷。

落花春正满,春人归不归。

落花度,氛氲绕高树。

落花春已繁,春人春不顾。

绮阁青台静且闲,罗袂红巾复往还。

盛年不再得,高枝难重攀。

试复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间。

与君落花院,台上起双鬟。

【赏析】22岁时,因为“擅杀官奴”,王勃被判了死罪。王勃的父亲被牵连,贬官至交趾令。逢了大赦,王勃免了死罪。于是 他猛然明白了光阴,明白了落花,便有了这首落花之作。这是一首伤春之作,有种春伤的情怀。所谓春伤,就是人在美好的意境中年华老去,回首还似在梦中的意思。人还沉浸在美好的青春年华,却不知青春已渐远去。 亦是花儿落下变得冷漠无情!离人而去!

这首诗以落花为线索,展现了一幅春日里繁花凋零而又美丽动人的画卷,串联起对春天、青春、时光流转的深深感慨,衬托出一种伤春的情怀。人还在美好的意境之中,年华已逐渐老去,回首还似在梦中,表达了诗人对青春和生命的缅怀、感伤之情。

总结

王勃作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诗歌直接继承了贞观时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风尚,又注入新的时代气息,既壮阔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其诗词风格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豪迈奔放:王勃的诗作常常展现出一种豪迈的气势和广阔的胸怀,如《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画面宏大,气势磅礴。

2. 清新自然:他善于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色,给人一种清新明快之感,如“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青”。

3. 富有哲理: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蕴含着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体现出一定的哲理深度。

4. 情感真挚:无论是表达友情还是思乡之情,王勃都能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其中,令人动容。

总之,王勃的诗词风格多样,兼具豪迈、清新、哲理与真情,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