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黄麻起义领导人,建国后毛主席批示:开除他的党籍,永不录用

历史门前小个子 2024-11-19 18:23:35

1983年,湖北麻城县政府为了搞清楚当年黄麻起义时的具体情况,便派人来到了郑州,专门拜访一位无官无职,而且还没有党籍的老人。

这位老人说的话却是让工作人员当场就傻了眼,他说:“总指挥和党委书记是戴季英,起义中心是黄安,办事全靠戴季英的工薪三十元。”

众所周知,黄麻起义的总指挥是潘忠汝,副总指挥是吴光浩,而这位老人的话被传出后,当即在鄂豫皖三省地区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麻城县政府不得不去向当年参加过起义的老领导郭述申,程启光等人询问。

这些人给了工作人员一个统一的答案,他们都肯定潘忠汝是黄麻起义的总指挥,而不是戴季英,但同时他们同样也承认,戴季英确实是黄麻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实际上,麻城县工作人员前来郑州拜访的这位老人,正是戴季英本人。

1983年,戴季英77岁,他之所以说自己是黄麻起义的领导人,有一个很大的可能,就是他晚年思维有些不清楚,事实上,黄麻起义时,戴季英做出的贡献,确实很大,几乎无人能及。

“黄麻起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鄂豫皖大别山地区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的第一枪,这次的起义影响深远,后来共和国有数位国家领导和开国元勋都是从这次起义走出。

这次起义,也是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红四方面军诞生的序幕。

因此,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黄麻起义”的地位非常超然,同样也是相当重要,而在当时,戴季英正是起义总指挥部的成员之一。

戴季英是黄安本地人,早些年间在革命的浪潮下深受影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一直活跃在战斗的最前方,“大革命”失败后,戴季英坚持信仰,他不仅没有被压垮,反而与郑位三、戴克敏等人一同组建了中共黄安县委,继续在黄安领导革命。

1927年11月13日,黄麻起义爆发,此时戴季英兼任着七里区农民义勇军总指挥,当天下午,起义军有2万余人正是在七里坪集结前往县城的。

根据史料记载,潘忠汝在暴动司令部成立的会议上并没有来,戴季英可能是觉得自己在起义中所起的作用比较大,所以,他才在晚年时记错了,觉得自己是总指挥。

虽然戴季英不是黄麻起义的总指挥,但他确实是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这是不争的事实。

按照常理来说,既然在土地革命初期,戴季英就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他的晚年一定是乐享晚年的,为何到1983年时,他却是身无一职,甚至连党籍都没有呢?

黄麻起义后,部队开始努力创建根据地,戴季英作为领导人,相继担任了代理黄安县委书记、黄安农民暴动总指挥等职,主持县委工作。

起义后的部队整编为了第7军,戴季英担任了党代表,而红七军,正是红四方面军的前身,由此可见在当时的队伍中,戴季英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此后,在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期间,戴季英也身兼要职,不过,对戴季英来说,当时明面上的风光,也有着背后的辛酸。

1931年张国焘来到鄂豫皖苏区后,成为了苏区的主要领导人,他在苏区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进行“肃反”时,戴季英也遭到了他的漠视。

建国后有老首长曾说过:“戴季英是很老的同志,也不被相信,特委省委都不要他,以后调到保卫局工作,名义上是工作,实际上是监视。”

可以说,作为“黄麻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到后来,他居然被人如此的不信任,这对戴季英来说,心理上无疑有很大的落差。

这也为他之后犯的错误,埋下了伏笔。

为了获取张国焘的信任,戴季英开始用并不友好的手段表明自己对革命的坚定性,他在保卫局工作期间,大力“肃反”,抓错了很多人,杀错了很多人。

徐海东晚年时曾出版了自己的《生平自述》,在书中,他写道自己曾经与戴季英是搭档,他就曾反对戴季英这样大力肃反,戴季英却不让他管,为此,徐海东虽然很郁闷,却也无可奈何。

长征途中,红二十五军抵达陕北后,戴季英继续沿用老方法对待陕北红军的领导人,这让很多人对他都充满了怨气,直到中央红军来到陕北,毛主席立刻派人制止了戴季英的做法,并对他进行了警告处分。

抗战时期,戴季英在新四军任职,曾任支队政委,后来奔赴河南,历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中原军区副政委等职,建国后,考虑到戴季英的革命经历,党组织安排他做了河南省委常委兼开封市委书记。

革命途中,戴季英确实有功,但同样也犯了很大的错,他能够继续担任这么一个职务,已经是党组织的格外开恩了,可是戴季英本人却并不这样认为。

他觉得自己早在抗战时期,就是河南地区的主要负责人,如今却只是个省会城市负责人,心理落差大,因此,戴季英给党组织,毛主席写了信,伸手要官,想要当河南省委书记。

毛主席对于戴季英的信,尤其愤怒,他直接批示道:共产党不需要戴季英这样的干部,这样的人,应该开除党籍,开除公职,永不录用。

就这样,戴季英从此失去了为党组织工作的机会。

后来,在红二十五军的老同志韩先楚等人的奔走下,直到1982年,戴季英被解除了监视,搬回了河南省委北院居住。

两年后,党组织为戴季英平反,恢复了他的党籍和省级干部待遇,郑州,也因此承载了戴季英的晚年岁月。

人生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戴季英在年轻时,做了很多好事,但也犯了错,遗憾的是,最终,他因为居功自傲落得这样下场,只剩下后人唏嘘一声。

10 阅读:5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