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刘禅是什么样的?在位长达41年,诸葛亮临终才知他的真面目

咱说点域的事 2024-12-07 03:58:24

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病危的消息,如同阴云笼罩着整个蜀国,谁也没想到,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肱股之臣,竟然会在北伐途中倒下。

而在千里之外的成都,后主刘禅的生活似乎并未受到太多影响,他依旧如往常一般,处理一些简单的祭祀事务,朝堂上的大小事宜,早已全权委托给了诸葛亮。

多年来,刘禅给世人的印象就是一个不谙世事的“阿斗”,一个沉迷享乐,毫无主见的庸碌君主,但这真的是刘禅的真面目吗?

刘禅的童年并非一帆风顺,他一岁时便经历了长坂坡之乱,若非赵云舍命相救,恐怕早已葬身乱军之中,六岁那年,孙夫人试图将他带回东吴,又是赵云和张飞及时阻止,才避免了他成为人质的命运。

在公元223年,蜀汉昭烈帝刘备紧紧握着诸葛亮的手,弥留之际,他将年仅十七岁的刘禅托付给了这位才华横溢、忠心耿耿的丞相。

刘备一生戎马,历经坎坷,好不容易才建立了蜀汉基业,但他却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自己一手打造的江山,即将交到一个未经世事的少年手中。

刘禅虽然是自己的亲生骨肉,但性格柔弱,缺乏主见,能否胜任帝王之位,刘备心中实在没底,更让他忧虑的是,朝中老臣凋零,诸葛亮在蜀汉的威望和权力无人能及,如果诸葛亮有异心,刘禅根本无力抗衡。

“君可自取”这四个字,与其说是对诸葛亮的试探,不如说是刘备的无奈之举,他深知与其让刘禅在未来的权力斗争中成为牺牲品,不如给诸葛亮一个选择的机会,或许还能保全刘氏血脉。

面对刘备的重托和试探,诸葛亮涕泪横流,他明白刘备的担忧,也理解这四个字背后的沉重含义,他当即表明了自己的忠心,誓死效忠刘禅,辅佐他治理蜀汉。

此后,诸葛亮尽心竭力地辅佐刘禅,事无巨细,都亲力亲为,他北伐中原,南征孟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诚。

他始终对刘禅保持着尊重和恭敬,从不越权,也从未表现出任何僭越之心,他将刘禅视为蜀汉的正统继承人,尽心尽力地培养和辅佐他。

但在诸葛亮执政期间,刘禅几乎完全退出了政治舞台,一切军政大权都掌握在诸葛亮手中,他甘愿做个“甩手掌柜”,只负责一些无关紧要的祭祀活动,而诸葛亮对刘婵是忠心耿耿,即使在临终之际,依然心系蜀汉的未来。

当时,后主刘禅派遣尚书仆李福前往探望,看似寻常的慰问,实则暗藏玄机,李福抵达五丈原后,最初只字未提国家大事,与诸葛亮寒暄几句便匆匆返回成都。

数日后,李福再次来到病榻前,这才道出刘禅的真正用意:丞相百年之后,谁可担此重任?诸葛亮早已洞悉刘禅的心思,他明白,刘禅并非外界传言的那般无能,这番试探正是为了摸清他的底细,看看他是否会安排自己的亲信掌控朝政。

诸葛亮不假思索地推荐了蒋琬,随后又补充了费祎的名字,他没有提到自己的儿子诸葛瞻,或许是他知道,这样做才能真正打消刘禅的顾虑。

为了进一步消除君臣之间的隔阂,诸葛亮还主动上表刘禅,详细列举了个人财产,表明自己并无任何贪恋权势之心,只求蜀汉江山稳固。

而刘禅并非不关心国事,他只是选择了一种更为稳妥的方式来掌控权力,他深知,在诸葛亮这样一位功高震主的权臣面前,必须小心谨慎,步步为营,他通过李福的试探,既了解了诸葛亮的安排,也让诸葛亮明白了自己的心思。

诸葛亮死后,刘禅迅速掌控了朝政,他果断废除了丞相制度,将权力收归己有,开始了自己的统治,在接下来的四十一年里,他励精图治,使蜀汉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和繁荣。

他的一系列举措,证明了他并非“扶不起的阿斗”,而是一位深谋远虑,极具政治智慧的君主,或许他早年的隐忍和韬光养晦,正是为了在关键时刻能够掌控全局,成就一番事业,刘禅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了他的能力和价值。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