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典籍:1950年代的《中国名菜谱·第五辑》解说注解版(二)

粤厨宝典英俊 2024-03-19 06:34:15

本文系《粤厨宝典》丛书作者潘英俊先生原创作品,旨在饮食文化及烹饪技术研究

在1980年代以前,所谓的海鲜,实际是指今天所说的河鲜、江鲜及塘鲜等鲜活水产品。若从海里捞的,碍于当时制冷设备落后,还没有适合放着海水产的海鲜池,作商品的都是冰冻产品,所以从海里捕捞的水产品,要么叫咸水鱼,要么叫冰鲜。

而以下的菜式,虽是由利口福海鲜店(饭店)提供,但所说的“海鲜”,实际都是河鲜、江鲜及塘鲜等鲜活水产品。

利口福饭店为顺德风味饭店,注意是饭店,一般不经营筵席。

约在1990年代归入广州酒家饮食集团,后值此改为广州酒家饮食集团旗下的食品加工企业,移到番禺区设厂,并将原地址转租。

《中国名菜谱·第五辑》

正文:

生炒魽鱼腩

一.原料

魽鱼腩(在七八斤的魽鱼取下腩肉)八两(潘老师按:332.8克),菜心(剪一寸半长,要肥嫩的。潘老师按:说的是俗称的菜䓕)七两(潘老师按:291.2克),鸡蛋半个,味之素一钱半(潘老师按:6.3克),干团粉二钱(潘老师按:8.4克),湿荸荠粉(潘老师按:湿马蹄粉)二钱半(潘老师按:10.5克),

白糖七分(潘老师按:2.94克),精盐一钱半(潘老师按:6.3克),上汤二两(潘老师按:83.2克),料酒一钱(潘老师按:4.2克),大地鱼末一钱(潘老师按:),葱白(潘老师按:切寸断)二钱(潘老师按:4.2克),湿香菇(潘老师按:去茎切碎块)一钱半(潘老师按:6.3克),小姜片、胡椒粉、麻油(潘老师按:芝麻油)、蒜茸各少许,猪油十二两(潘老师按:约耗二两。499.2克,约耗83.2克)。

二.制作方法

1.将魽鱼腩连皮横切成2分(潘老师按:0.7厘米)厚的片(要切均匀),用鸡蛋、干团粉拌匀。

2.用旺火烧热铁锅(潘老师按:镬),放入猪油,至九成滚时(潘老师按:至九成油温时),把魽鱼腩放入(潘老师按:油内),用锅铲(潘老师按:镬铲)拨散,至于六成熟时即连油倒入(潘老师按:架在油盆的)铁丝笊篱中。

再把蒜茸、姜片、葱条(潘老师按:葱白段)、湿香菇放入锅(潘老师按:镬)里炒匀。

然后放入菜心炒,随炒随颠(潘老师按:俗称抛镬),到八成熟,再放入精盐、白糖、上汤略炒,颠二三下,又把魽鱼腩放入,同时加(潘老师按:攒)料酒和(潘老师按:加入)味之素、麻油(潘老师按:芝麻油)、胡椒粉炒、颠二三下,即用荸荠粉(潘老师按:马蹄粉)打芡炒匀,加一些猪油(潘老师按:作“包尾油”)和大地鱼末炒匀即成。

炒和颠(潘老师按:俗称抛镬)时,用旺火,动作要快,否则鱼腩熟烂,不爽滑。芡要少。

三.特点

魽鱼腩成盏形,入口爽滑,味鲜美。

潘老师按:

新注1:“生炒魽鱼腩”的“腩”原指大块摊平的肉,粤语地区的人们将之借指为腹部上的肉。

新注2:“生炒魽鱼腩”文中所谓的“颠”,按现在的话说是“抛镬”,即是用手布按着镬耳将铁镬提起抽动使食物在镬内翻转。

因为当时的炉灶仅为水泥打造,必须要将铁镬提离炉口,避免将炉口碰烂。

后来炉灶改为不锈钢打造,铁镬无需提离炉口,可以在炉口找个支点采用摁的方法操作,动作改称为“摁镬”。

新注3:“生炒魽鱼腩”原料所说的“魽鱼”,为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鲇形目[Siluriformes]鲿科[Bagridae]鳠属[Mystus]的斑鳠[Mystus guttatus Lacepede]及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 Bleeker]的俗称。

因斑鳠[Mystus guttatus Lacepede]于珠江流域的主要产区在西江段,故有“西江魽”之名。

而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 Bleeker]于珠江流域的主要产区在东江段,故有“东江魽”之名。

蒜苗炒水鱼

一.原料

水鱼公①一只约三斤(潘老师按:1995克)取肉六两(潘老师按:249.6克),蒜苗(潘老师按:去头尾切成一寸长)五两(潘老师按:208克),鸡蛋清(潘老师按:鸡蛋白)一只,味之素一钱(潘老师按:4.2克),大地鱼末一钱(潘老师按:4.2克),猪油(潘老师按:或植物油)十二两(潘老师按:约耗一两半。499.2克,约耗62.4克),

精盐一钱二分(潘老师按:5.04克),上汤二两(潘老师按:83.2克),料酒一钱(潘老师按:4.2克),干团粉一钱(潘老师按:4.2克),湿荸荠粉(潘老师按:湿马蹄粉)一钱半(潘老师按:6.3克),葱白二钱(潘老师按:8.4克),姜片六分(潘老师按:2.52克),麻油(潘老师按:芝麻油)二三滴,蒜茸三分(潘老师按:1.26克),胡椒粉少许。

二.制作方法

1.用手抓住水鱼(潘老师按:甲鱼)尾部和尾近边处提起,使其头伸出来,或把水鱼(潘老师按:甲鱼)反转,其头一伸出来,即用手抓住其头、颈,用刀在其颈下斩落(潘老师按:用刀将其颈斩下),把背的硬壳割下(潘老师按:割时注意不要把肉切烂,并要防止被咬,宰割方法可参考《中国名菜谱》第四辑35页宰山瑞图)。

再把黄色脂肪割掉(潘老师按:水鱼的膏脂很腥),

然后把水鱼(潘老师按:甲鱼)的四只脚从爪起第三、四节部分割起(潘老师按:割出来),把这部分的肉(潘老师按:将割出来的甲鱼肉)切出六两(潘老师按:249.6克),片成约七八分(潘老师按:2.3厘米~2.7厘米)厚的片,

用碗盛好,放入鸡蛋清(潘老师按:鸡蛋白)、干团粉拌匀备用。

其他水鱼(潘老师按:甲鱼)骨肉可作他用(潘老师按:余下甲鱼骨和甲鱼肉可留作他用)。

2.将铁锅(潘老师按:镬)放在旺火上烧热后,放入猪油(潘老师按:或植物油),至七成滚时(潘老师按:至七成油温时),放入水鱼(潘老师按:甲鱼肉),用锅铲分开(潘老师按:用镬铲将甲鱼肉拨散以利受热均匀),(潘老师按:甲鱼肉)泡油至六成熟,

立即连油出锅(潘老师按:镬),水鱼肉(潘老师按:甲鱼肉)倒入(潘老师按:架在油盆上的)铁丝笊篱(潘老师按:沥去油分)。

3.再把锅(潘老师按:镬)放在旺火上,下入蒜茸、姜片、葱段,略用铲拌炒二三下,即把蒜苗放入再颠炒一二下,

至六成熟时,放入已泡油的水鱼肉(潘老师按:甲鱼肉),加(潘老师按:攒)入料酒(潘老师按:攒入料酒是增加镬气的一种途径)再颠(潘老师按:俗称抛镬)炒二三下即放入精盐、味之素、上汤、麻油(潘老师按:芝麻油)、胡椒粉,

又颠(潘老师按:俗称抛镬)二三下,即将湿荸荠粉(潘老师按:湿马蹄粉)放入炒匀,然后放入猪油少许和大地鱼末炒匀即成。

炒颠(潘老师按:俗称抛镬)及放入各种原料时,动作要快。否则水鱼肉不滑。

三.特点

此菜(潘老师按:馔)肉嫩滑而味鲜香。

潘老师按:

原注①:

水鱼公、母之分别方法是看其尾部,如尾突出(潘老师按:凸出)于硬壳圆边外边,便是水鱼公,反之则是水鱼母。水鱼公的肉较清甜肥美。

新注:“水鱼”是广东人对“甲鱼”的俗称。

“甲鱼”正称为“鳖鱼”。

有人将“鳖鱼”俗称“团鱼”。

似有误,

在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爬行纲[Reptilia]龟鳖亚纲[Chelonia](潘老师按:无孔亚纲[Anapsida Osborn])的龟鳖目[Testudines]鳖科[Trionychidae]中华鳖属[Pelodiscus] 及鼋属[Pelochelys],

前者是俗称的“甲鱼”,后者是俗称的“团鱼”。

大地田鸡片

一.原料

大田鸡(潘老师按:青蛙)二斤(潘老师按:1330克),葱白(潘老师按:切成一寸长)四钱(潘老师按:16.8克),大地鱼末一钱半(潘老师按:6.3克),姜片五分(潘老师按:2.1克),

味之素一钱(潘老师按:4.2克),精盐八分(潘老师按:3.36克),白糖三分(潘老师按:1.26克),水發香菇(潘老师按:水发香菇)去茎切块三钱(潘老师按:12.6克),鸡蛋清(潘老师按:鸡蛋白)半个,猪油(潘老师按:或植物油)十二两(潘老师按:约耗一两。499.2克,约耗41.6克),湿荸荠粉(潘老师按:湿马蹄粉)一钱半(潘老师按:6.3克),料酒少许,麻油(潘老师按:芝麻油)少许,胡椒粉少许,蒜茸少许,上汤一两半(潘老师按:62.4克)。

二.制作方法

1.把田鸡斩去头,撕去皮,再开膛,除去内臟(潘老师按:内脏)。

然后用冷水洗净,把肉割出,片成一分(潘老师按:0.3厘米)厚的薄片,约八两(潘老师按:332.8克),用碗盛装,放入鸡蛋清(潘老师按:鸡蛋白)、干团粉拌匀。

2.铁锅(潘老师按:镬)放在旺火上,热后放入猪油(潘老师按:或植物油),至七分滚时(潘老师按:至七成油温时),即把田鸡片(潘老师按:青蛙片)放入(潘老师按:油内),用铁铲(潘老师按:将粘连的青蛙片)分开,

至(潘老师按:至青蛙片)六成热(潘老师按:“热”疑为“熟”字之误)时,即连油一齐到出(潘老师按:到油盆),田鸡片(潘老师按:青蛙片)用笊篱隔住(潘老师按:沥去油分)。

然后把(潘老师按:留有余油的)锅(潘老师按:镬)放回旺火炉上,放入蒜茸、姜片、葱条、湿香菇等,略炒二三下(潘老师按:这里的“炒”是动作,工序称为“爆”),即把田鸡片(潘老师按:青蛙片)放入(潘老师按:镬内),

随即加(潘老师按:攒)入料酒,颠(潘老师按:俗称抛镬)炒二三下,再放入上汤、精盐、味之素、白糖,麻油(潘老师按:芝麻油)、胡椒粉颠(潘老师按:俗称抛镬)炒二十秒钟,

即用湿荸荠粉(潘老师按:湿马蹄粉)打芡,并加入一些油(潘老师按:包尾油)和大地鱼末略颠(潘老师按:俗称抛镬)炒三四下即成(潘老师按:炒、颠及放入各种原料时,动作要快。否则田鸡肉过熟就不嫩滑了)。

三.特点

此菜(潘老师按:馔)肉嫩滑而味清鲜,四季皆宜,但因田鸡(潘老师按:青蛙)在秋季较肥嫩尤以秋季食用为好。

潘老师按:

新注1:“田鸡”是广东人对“青蛙”的俗称,实际为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四足总纲 [Tetrapoda]两栖纲[Amphibian]滑体亚纲[Lissamphibia]无尾目[Anura]参差型亚目[Diplasiocoela]叉舌蛙科[Dicroglossinae]虎纹蛙属[Hoplobatrachus]的虎纹蛙[Hoplobatrachus rugulosus Wiegmann]。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现代农业的改变,使虎纹蛙[Hoplobatrachus rugulosus Wiegmann]的野外生存受到极大影响,因此,野生品已禁止膳食。

新注2:自现代农业的改变,使野生虎纹蛙[Hoplobatrachus rugulosus Wiegmann]成为稀缺生物,现在人们大多改食饲养品种或用“牛蛙”代替。

“牛蛙”为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四足总纲 [Tetrapoda]两栖纲[Amphibian]滑体亚纲[Lissamphibia]无尾目[Anura]新蛙亚目[Neobatrachia]蛙科[Ranidae]水蛙尾[Lithobates]的美国水蛙[Lithobates catesbeiana Shaw]。

该蛙是1959年从古巴引养品种,因身形硕大和发出牛般鸣声而得名。

蚝油扒柚皮

一.原料

柚子(潘老师按:以未成熟的绿嫩柚子为好)九个,猪油十二两(潘老师按:499.2克),土鲮鱼三斤(潘老师按:1995克),湿荸荠粉(潘老师按:湿马蹄粉)四两(潘老师按:166.4克),猪油十二两(潘老师按:499.2克),

味之素一两(潘老师按:41.6克),蚝油三两(潘老师按:124.8克),精盐一两二钱(潘老师按:50克),上汤十斤(潘老师按:6650克),植物油四两(潘老师按:166.4克),料酒二两(潘老师按:83.2克),青矾(潘老师按:硫酸亚铁)六钱(潘老师按:25.2克)。

二.制作方法

1.青矾(潘老师按:硫酸亚铁)加沸水五两(潘老师按:208克)化开。

柚子用“锌铁皮擦”(潘老师按:锌铁皮凿有空眼的一种工具)把皮上的青(潘老师按:“青”是指柚皮结构上的真皮层,因颜色青绿得名。柚的真皮层味道苦涩)擦去,放在青矾(潘老师按:硫酸亚铁)水中浸泡,使其恢复青绿色(潘老师按:这个工序仅图卖相,对味道和质感没有什么帮助),

然后用刀(潘老师按:将柚子)切开成四瓣,控去肉不要,用旺火沸水煮(潘老师按:烚)三十分钟,即取出放入冷水内浸一天,要换水三四次,并用手搓透。

第二天再用旺火沸水煮(潘老师按:烚)二十分钟,取出再放入冷水浸一天,同样须换冷水和搓透(潘老师按:至无苦味为止,否则再继续浸泡并换水搓腍)。

2.土鲮鱼去鳞和内臟(潘老师按:内脏),用冷水洗净,放在铁锅(潘老师按:镬)里,加入植物油用慢火煎至两面起焦取出。

3.用大瓦燉(潘老师按:炖)盆一个,先放一竹笪在盆底,把柚子皮十二块摆在笪面,再把已煎好的土鲮鱼三分之一摆在柚子皮上,照这样摆法共摆三层。

再把猪油、味之素、精盐、料酒、上汤全部放入,原盆放在火炉上,先用旺火煲三十分钟,再用慢火煲一小时半至(潘老师按:柚皮)焾(潘老师按:腍)为止。

4.然后把每层柚子皮小心取出放在盘(潘老师按:碟)上(潘老师按:土鲮鱼取出不要)。

(潘老师按:烧热铁镬)放入蚝油及一些原汤和猪油,将(潘老师按:用)湿荸荠粉(潘老师按:湿马蹄粉)打芡淋在柚子皮上即成(如不用蚝油,而放入虾子,即为虾子扒柚皮)。

三.特点

此菜(潘老师按:馔)是夏季佐饭佳品,(潘老师按:柚皮)入口即化,吃完无渣,味清鲜。

潘老师按:

新注1:“蚝油扒柚皮”制作方法1上的“‘锌铁皮擦’(潘老师按:锌铁皮凿有空眼的一种工具)”一段疑为“‘锌铁皮刷’(潘老师按:锌铁皮凿有孔眼的一种工具)”。

新注2:“绿矾”又称“绿矾”“绛矾”“石胆”,实际是硫酸亚铁[FeSO4·7H2O]的俗称。

《唐本草》云:

“绛矾,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陶及今人谓之石胆,烧之赤色,故名绛矾矣。出瓜州。”

《本草纲目》云:

“矾石释名涅石、羽涅、羽泽,枯者名巴石,轻白者名柳絮矾。

时珍曰:矾者,燔也,燔石而成也。

《山海经》云:女床之山,其阴多涅石。郭璞注云:矾石也,楚人名涅石,秦人名为羽涅。

《别录》曰:矾石生河西山谷,及陇西武都、石门,采无时。能使铁为铜。

弘景曰:今出益州北部西川,从河西来。色青白,生者名马齿矾;炼成纯白名白矾,蜀人以当硝石。其黄黑者名鸡屎矾,不入药用,惟堪镀作以合熟铜。投苦酒中,涂铁皆作铜色。外虽铜色,内质不变。

恭曰:矾石有五种∶白矾多入药用;青黑二矾,疗疳及疮;黄矾亦疗疮生肉,兼染皮;绛矾本来绿色,烧之乃赤,故名绛矾。

颂曰:矾石初生皆石也,采得烧碎煎炼,乃成矾也。凡有五种,其色各异,白矾、黄矾、绿矾、黑矾、绛矾也。今白矾出晋州、慈州、无为军,入药及染人所用甚多。黄矾丹灶家所须,亦入药。黑矾惟出西戎,亦谓之皂矾,染须鬓药用之,亦染皮用。绿矾入咽喉口齿药及染色。绛矾烧之则赤,今亦稀见。

又有矾精、矾蝴蝶、巴石、柳絮矾,皆是白矾也。

炼白矾时,候其极沸,盘心有溅溢,如物飞出,以铁匕接之,作虫形者,矾蝴蝶也。但成块光莹如水精者,矾精也。

二者入药,力紧于常矾。其煎炼而成,轻虚如绵絮者,柳絮矾。其烧汁至尽,色白如雪者,谓之巴石。”

需要指出的是,“青矾”不是食品添加剂,禁止在食品制作中使用,这里仅作为历史资料参考。

另外,据资料介绍 ,加工柚皮时除使用“青矾”之外,还有使用“胆矾”的。

“胆矾”又称“蓝矾”“铜矾”,实际是硫酸铜[CuSO4·5H2O]的俗称,同样不是食品添加剂,禁止在食品制作中使用。

待续……

粤厨宝典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