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文学的日常》纪录片
前几天看了一篇《人物》的采访记录《城堡里的马原》,看得非常痛苦。
采访的主人公是作家马原,先锋作家代表,《冈底斯的诱惑》的作者。他后来有好多年没写书,去做影视和房地产,赚了钱,在西双版纳南糯山建了自己想要的城堡,PUA老婆孩子一起住在那里。为什么说是PUA呢,妻子是他的第二任太太小花,比她小29岁,应该是带着对作家和大学老师的崇拜嫁给他的,生了一个儿子叫马格。
图源:九路马堡公众号
整个采访最不能接受的是儿子马格,和184cm高的父亲一样高的13岁的少年,去年6月1日突然倒地去世。而他的心脏病是从小就知道的,刚出生的时候,医生就说他的心脏“好像没愈合”,小花有点担心是不是自己孕期营养不良,马原说“都是你认为的”。
小花发现马格不时会心跳得很快,「站在旁边都能听到他心跳」。马格上一年级时,学校请医生为学生们进行常规体检,测出马格的心率超过130次/分钟。小花想带孩子去医院检查,马原不同意。
在马格长大的过程中,朋友,学生,同父异母的哥哥都劝马原甚至带马格去看医生,马原都不让动手术,也不去了解病情,他说“我觉得我们依然可以用我的『掩耳盗铃』、『视而不见』和『自欺欺人』来面对疾病。
为什么说依然呢?因为2008年,他自己的肺部长了一个6cm的结节,穿刺了一次,是良性,不肯进一步穿刺,认为自己换个好地方喝点好水就会好。他的病情确实没有进展,极有可能根本就是个良性结节,但在很多叙述中被模糊为肿瘤不需开刀无需化疗不需任何治疗,只要喝点好水。
图源:《文学的日常》纪录片
他让作家朋友洪峰的太太蒋燕,据说擅长中医,为孩子调理。心脏二尖瓣膜闭锁不全,是要手术的,调理怎么调理得好呢?
马格倒在家里的那天,因为在山上,救护车一个多小时才到。小花其实一直不想住在山上,一是山下海拔比山上低1000米,儿子的心脏应该好过一点,二是救护车也许20分钟就到了,也许还有机会。
孩子心脏不好,通常越小治疗越好,也有的需要等到几岁以后过手术,但家长一般都盯着的,会一直检查。就算我们向阳花救助的那些贫困家庭,有的是小时候没钱治,有无奈,也有当爹的无所谓,或者妈妈人都找不到的,但大部分家庭爹妈总有一个会揪着心,找机会动手术。
而马原,我个人觉得他是找不着北。他之前写小说,成为“大师”,后来搞影视做房地产,赚了钱,又想回归诗意,去追求自然、诗意、神性,然后是对科学和逻辑的否定。他说他要“一辈子与逻辑作战”。
其实是一种自恋吧,而且是认知的重大缺位。我一朋友也是钻研神性,但往往修行位阶越高,越不拒绝科学和医学。她有个佛门师妹,患癌不治吃中药,大师还打电话给她劝她就医。
我不会去美化这种因为知识和能力的缺失导致的行为,就像顾城,他写了一些让人记忆的诗,但他无法独立生活,最后成为一个杀妻者。
那种写过书有过成就的人,他说的,营造的东西很容易迷惑人。前些年给他们一家拍纪录片的导演拍的时候就完全被马原说服了,把他的艰苦诗意拍得很美。他其实也觉得哪里不对劲,但在当时,会忽略。
拍的人也想把内容归入一个主题,这样会比较简单。
而像我这样决不会轻易皈依啥的人只会想,这种儿子有病明明可以治不让治的可不可以报警啊!家长打孩子打得太狠不是也要法办吗?
赤祼祼地侵犯儿童权益啊!
后来是马原自己身体浮肿,非常不舒服,基本生理机能也出现问题,他才进了医院,诊断为严重心衰。他去医院了,才看到心脏手术很普遍,马格才得以去了医院,被诊断为马凡综合症。这是一种罕见病,主要危害是心血管病变,心脏瓣膜关闭不全,以及主动脉瘤,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手术成功率90%。
但据说是几家医院对于治疗建议说法不一,还是没有手术。
我不知道医生当时是怎么说的,医生肯定会说手术的各种风险,如果我们的家里有孩子得这个病,我们会不断和医生交流,自己会成为这个病的半个专家,不会简单聊一下又带回山上城堡不管。
这是一个PUA妻儿的故事。小花也不喜欢山上的生活呀:
“马原喜欢的鸡飞争食的美景,背后是需要她打扫的遍地鸡粪,鱼塘上的落叶要她清理,马原日常喝的茶叶,需要她找人除草、自己爬山采摘后制作。来访朋友多的时候,她每周都得开着皮卡下山采购食物和日用品。”
图源:《文学的日常》纪录片
你们一对夫妻,怎么崇拜怎么迁就没啥好说的,成年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你自洽就行,但有钱而不给孩子治病,可不可以原谅你的自洽?孩子落到这样的父亲手里,是不是很倒霉?
当然,他不会这么想,他说“马格没出任何意外,没有任何痛苦。是上天突然接走他。”他说是孩子的寿数到了。他还说“不经历被女孩骗,被朋友骗,被别人欺负,他的生命里没有丝毫这些东西。你说多美好啊。”
大概想说服自己这就是他说的自然的一部分。那,你TM怎么知道每次吃饭前给自己打胰岛素呢?
现在很多人很做作地搞什么世外桃源,哪有远离现代文明的世外桃源?没有固定的学校,没有距离近的医院,鄙薄人类拼出来的现代文明,就能得到诗意?
诗意是你看着孩子离去,感叹生命,然后写下来吗?他还请学生给儿子造一座雕像,而一直把马格当弟弟的学生,无法当即应承,她要消化自己的悲伤和无力。
马原大概有自己的自洽吧,但在我看来,这是用生命在自恋,用自己的生命自恋也就算了,用儿子的生命。
读书会里有一本书《你当像鸟飞过你的山》,作者塔拉是个历史学者,但她17岁才开始接受教育,因为17岁她才从那个与世隔绝的家出逃,她的原生家庭,家长是持靠自我生存的摩门教派信徒的父亲,不让孩子上学,生病了不让去医院的家庭。
请把这个故事说给你的女儿听,当有人跟她说,科学会消磨人的诗意,跟我走吧,不要呆在人群里,跟我去山里,学校和医院都是可笑的东西——希望她可以用辨别力打败天真的崇拜。
END.
作者:鲁瑾 电台主持人/专栏作者
封面图片及插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