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唐朝政权为何还能维持一百五十多年

四月故事會 2024-04-10 11:59:54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步向衰落。藩镇割据,宦官之祸、外族侵扰、朋党之争、民乱漫延、经济崩溃等,都被视为亡国因素。

然而,安史之乱后,唐室政权仍能维持一百五十多年,较之隋朝四十多年的国祚长得多,较之北宋一百六十多年的国祚相若。因此,除了探讨亡国因素外,换另一角度,唐朝为何在内忧外患下得以长期维持,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局面,红圈为割据型藩镇,绿圈为防遏型藩镇

安史之乱,藩镇遍布全国,从中央威权的角度,藩镇形成地方割据局面。但另一角度,正因四分五裂,个别势力难以独大,只能割据一方,却需要名义上拥戴中央来维持其势力,让唐室政权得以延续。

安史降将出身的节度使,以魏博田承嗣、承德李宝臣、卢龙李怀仙势力最大。然而,唐室同时委派平乱有功的将领为节度使,与降将背景的藩镇构成对峙形势,他们不但互相牵制,君主更运用彼此矛盾,引发藩镇彼此攻伐。互相制衡的局面,带来唐室相对安全,让政权在安史之乱后仍然维持一百五十多年。

学者张国刚的《唐代藩镇研究》,把藩镇分为四类,即河朔割据型、中原防遏型、边疆御边型和东南财源型。前段所述,就是前两类藩镇互相制衡,至于后两类藩镇更对唐的安定起了积极作用。

如凤翔镇守北疆,西川镇守西疆,防范外族威胁,带来国防的安稳。至于淅东、岭南等节度使,服从中央,每年上供税收,更是国库的主要收入来源,以南方经济支援北方政治。换言之,安史之乱后,藩镇不完全是负面角色,政权依靠他们得以长期维持。

中、晚唐君主,或许未达明君的标准,也不是暴君、昏君。其中唐宪宗对藩镇连番用兵,迫使河北三镇上表归附,重振中央的威望,被称为“元和中兴”。及后唐宣宗贬抑朋党领袖,令宦官气焰收敛,被称为“大中暂治”。中兴局面反映唐室在步向衰落过程中仍有政治清明的日子。

除了两位中兴君主,其他君主也推动多项经济改革,包括改善漕运系统,以确保江南物资能顺利运送至中央,又开拓广州对外贸易,实施盐铁酒茶的专卖政策,以增加财政来源,又推行两税法,以取代租庸调制,采取较灵活的征税方式,以确保国库收入等。在经济实力能以保存下,唐朝国祚也得以延续。

唐太宗创立贞观盛世,不但依靠如数家珍的改革措施,也因为其信任官员、关心百姓、华夷一家等风度,开创盛世之君的典范。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由盛而衰,没有孕育一代明君的条件,但乱世自有乱世的政治智慧。中、晚唐君王能够运用各种政治手段,让弱势政权得以生存,带来国祚延续一百五十多年。

从另一角度分析,唐朝灭亡正是以上政治手段失效的结果。黄巢之乱,祸及南方,广州城破,唐室失去稳定的财政支援。节度使朱温兴起,宰相催胤命朱温入京诛杀宦官,令朱温有进京借口,从此控制中央,原来藩镇互相制衡就失去政治意义,最终朱温篡唐,藩镇割据延伸至五代十国的局面。

0 阅读: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