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可能很快就要起飞了。
4月23日,财政部早上发文,央行深夜发文,表达同一个意思:央行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
4月23日早上,财政部发文:支持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
4月23日深夜,央行又表态: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买卖。
央行旗下《金融时报》在社交媒体发文:针对长期国债收益率走势,近日《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
1、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买卖,可以作为一种流动性管理方式和货币政策工具储备。
2、不少专家提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可以配合财政进行赤字融资……
3、未来央行开展国债操作也会是双向的。
4、还要看到,一些发达经济体央行在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用尽情况下,被迫大规模单向买入国债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我国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买卖国债与这些央行的量化宽松(QE)操作是截然不同的。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1、不是QE是什么?我们先看央行负责人接受采访时给的关键词:央行、二级市场、买国债。
如果按照欧美国家的定义,只要央行在公开市场,直接参与国债买卖,就叫量化宽松。
因为这相当于增加了基础货币,直接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资金。
但是,在我国,这不叫量化宽松,当然也不叫财政赤字货币化——官方口径。
按照现有信息,目前央行是要把中长期国债,纳入二级市场直接买卖的范畴,当作货币政策工具。
继SLF、MLF、SLO、PSL后,又会诞生一个新的工具。
需要注意的是什么呢?
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充当媒介或抵押物的“券”,都是短期的,隔夜、7天、一个月、最长1年。
如果中长期国债被当作直接买卖的媒介,那么券本身的风险会有重大的变化。
因此,这个操作不管名字叫什么,本质上就是QE。
2、央行必定会买国债央行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债,没有阻力,一定会实施。
首先,就像该央行负责人说的那样,我国国债市场规模已居全球第三,流动性明显提高,这为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现券买卖操作提供了可能。
其次,只有心理障碍,没有法律阻碍。
我国人民银行法规定,央行不得对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地方债。
这指的是,央行不能像其他金融机构一样,直接在一级市场参与国债标售。
但是其他金融机构在一级市场买入后,想要在二级市场交易国债的时候,央行是可以买卖的。
因为这是人民银行法的规定,为了执行货币政策,可以买卖国债以及其他金融债务。
据《人民银行法》第四章第二十九条,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三条指出,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
当然,最关键的是,顶层设计已经规划好了。
4月23日早上,财政部发文:支持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
4月23日晚上,央行又表态: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买卖。
这一切都不是偶然。
这两篇文章都提到了一个重要信息: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
如果翻看历次金融工作会议新闻稿,你是找不到这个信息的。
新闻稿处于各种原因,“遗漏”了这一块内容,但是这块内容是真实存在的。
具体内容出现在《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这本书中:2023年10月30日在金融工作会议发表的讲话提到,有必要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央行)应该逐步增加在公开市场买卖国债。
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当下的生态,上面开了口,下面一定会执行。
3、去年已经灰度测试了针对购买国债,其实去年就开始灰度测试了。
去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央行资产负债表急剧膨胀,并创历史新高。
截至2023年末中国央行总资产45.7万亿元,创出历史新高,相比2022年扩表约四万亿元。
从斜率上看,去年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膨胀速度,明显快于过去10年的平均值。
仔细看结构,其实主要就是MLF扩张的厉害。
之前都是1800亿左右,但是去年搞了2.5万亿,一下子增长了10几倍。
如何理解?本质上就是QE。
MLF是什么?
央行给商业银行的借款,商业银行为啥需要MLF啊,因为他们的流动资金都去认购城投债,以及其他国债去了。
结果就是,国债发出去了,但是央行基础货币扩大了。
虽然央行没有直接买国债,但是它只是借助商业银行这个渠道而已。
行者孙,者行孙,变一变,都认不出它是孙行者了?
4、央行资产负债表一飞冲天央行买国债有什么影响?资产负债表一飞冲天!
为什么央行在讲买卖国债的时候,特别强调这不是QE,或者不是财政赤字货币化?
甚至有点谈虎色变的感觉?
因为懂行的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国债融资,一直是一个国家面对的首要问题。
财政想搞点基建,想给员工某点福利,但是财政又没钱,咋弄?借钱呗。
你为老百姓着想,经济发展成果都让老百姓享受到了,老百姓信任你,那么老百姓就会去认购你发的国债,你就能从民间融到钱。
这个游戏规则,其实就是约束财政,要遵守财政纪律,想着老百姓,不要胡搞。
但是大家想一下,财政需要发国债,央行又是印钱的,那么央行直接印钱买国债,不行吗?
可以的,这就是量化宽松(QE)。
央行为财政融资,属于什么呢?左手倒右手的游戏。
美国、日本、欧洲等等,已经实践了十多年了。
有了央行兜底,国债根本不愁发不出去,想发多少国债,就能发多少国债。
10万亿、100万亿、1000万亿,根本不用愁。
站在财政和货币的上一层级看,央行直接买国债,绝对非常方便啊,再也不用看谁的脸色了,但是为啥大家还扭扭捏捏的呢?
就是因为太方便了,所以才扭扭捏捏。
央行直接印钞,“无节制”(注意定语)的给财政提供融资,会有哪些影响?
理论上的结果是,央行资产负债表起飞,社会财富分配失衡(因为财政政策导致市场有效性下降),通货膨胀飙升,本国货币崩溃等等。
欧美国家自从实施量化宽松后,央行资产负债表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一飞冲天。
美联储从9千亿美元直接飙升至9万亿美元,欧央行从1.3万亿欧元飙升至8.8万亿欧元,日本央行从110万亿日元飙升至760万亿日元。
短短十来年,欧美日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飙升了7倍-10倍。
根据欧美日的经验,央行买国债太容易了,但是卖国债太难了,所以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一直迅速膨胀。
吃到嘴里的肉,谁都不想吐出来。
想想土地财政吧,这样很容易理解,因为一旦上瘾,想戒掉,真是太难了。
所以,在量化宽松后,量化紧缩阶段,欧美日根本不舍得央行卖国债,他们只会等国债到期,被动“缩表”。
因此,可以预计,央行开始下场购买国债后,即便又买有卖,但是必定是买的规模远大于卖的规模,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必定迅速膨胀。
如果看一下未来几年的融资规模需求,这个推论会更加坚定。
所以,现在资产负债表规模膨胀才刚刚开始,5年之后大家就能深刻体会了。
5、为何西方没通胀 货币也没崩盘?第一个问题,过去十几年,全球三大央行如此滥发货币,这几个地区为何都没见通胀呢,是不是经济学理论错了?
不是。
过去十几年,是全球化最好的时代,中国为全球提供了最廉价的商品,而且中国恐怖的生产能力,完全覆盖了他们释放货币带来的需求。
所以,由于中国的加持,欧美日国内的通胀并没有上升,但是资本市场规模一飞冲天。
纳指飙升了10倍,日经225飙升了3.5倍,德国股市也涨了3倍。
第二个问题,全球三大央行如此滥发货币,货币为何没崩盘?
这个也容易理解。
首先,货币崩盘的一层含义是,货币发的多了,但是东西没怎么变,所以货币贬值了。
美元、欧元、日元,属于世界货币,虽然是这三家央行发行的,但是全球都通用。
更关键的是,这三种货币不只局限于这三个地区,它能够进入全球各个国家,比如韩国、东南亚、南美洲、非洲,当然还有中国。
对于欧洲、美国、日本这几个局部来说,他们过去货币超发确实非常严重,但是如果考虑到更广阔的地区,尤其是经济飞速发展,生产急剧膨胀的中国,他们货币超发的压力都被消化了。
其次,汇率是一个相对概念。
过去十几年,美元货币超发,欧元货币超发,日元货币也超发等等,大家都同步超发,同步贬值,但是反映到汇率上,变化其实不大。
而且,大家别看数据上,欧美日央行货币超发严重,实际上横向对比起来,这三家央行还算是有“节操”的,其他国家货币超发更严重。
所以,美欧日的汇率在过去十几年才显得变化不大。
结语注意一点,全球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同步,对汇率来说,非常关键。
比如最近一年,日元汇率都快爆掉了,为什么?因为日本央行跟美联储和欧央行背道而驰,不再像以前那样同步。
资产负债表上显示的很清楚,欧央行和美联储都在缩表,但是日央行仍在扩表。
这种情况下,日元不贬值,谁贬值?
如果资产负债表规模膨胀不可避免,那么需要思考一下:
1、未来有没有其他国家为中国提供廉价商品?没有的话,那么通胀怎么办?
2、欧美已经在缩表,日本也即将紧缩,如果全球主要央行进入紧缩周期,而我们资产负债表却迅速膨胀,那么人民币汇率怎么办?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点赞]好 一起床 就看到天大的好消息[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