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头条新版上线了“解锁广告看文章”功能,您只需轻动手指点一下,仅需五秒,然后点击右上角的“××”关闭广告,即可继续正常阅读。
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从后大量的西方人、西方文化、西方科技、西方产品等等涌入了中国。
1869年,英国摄影家约翰·汤姆森和他在香港雇佣的助手,带着大批笨重的照相器材,从香港出发,经广州、台湾、汕头、厦门来到了福州。
约翰·汤姆森
在福州期间,汤姆森遍历福州大街小巷、有名的山川寺庙和福州的闽江沿岸,拍摄了大量反映该时代的人文风情的照片,155年前的黑白老照片经现代技术上色后呈现给大家,喜欢的可以收藏、点赞、评论和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一张老照片、一段故事,点右上角关注我,我们一起学习进步】
1.福州金山寺
福州金山寺大概始建于七八百年前的南宋,比拟镇江金山寺而建,所以又称“小金山寺”,它位于福州西,闽江南巷北岸江中的一座小石山上。
155年前的老照片,只见金山寺悬水而立、任它滔滔闽江冲洗几百年而坚如磐石,中间矗立于空的是金山寺的宝塔,这是金山寺最早的建筑,是一座实心塔,由花岗岩砌成;妈祖庙、文昌祠和厢房清晰可见,最显眼的是照片右侧的一棵古树‘半立江山半立江’,这棵树现在已经没有了。
金山寺
2.石厝(音错)教堂
又叫约翰堂,位于福州闽江北巷南岸,仓山区乐群路,英国人集资始建于1860年,是在福州的英国侨民和其他欧美基督教徒们举行宗教活动的地方。
155年前老照片上的石厝教堂是一座青石砌成的仿哥特式建筑,左侧山墙顶的钟塔上有一个十字街,在“文革”已被毁,不知道现在复原没。
石厝教堂
石厝教堂内部
石厝教堂内部
3.泉涌寺
泉涌寺始建于唐末的783年,位于福州东鼓山之上,距今已有1241年的历史了,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刹。
3-1灵源洞
老照片中正间偏左下一点,“灵源洞”三个石刻大字比较模糊,字下黑魆魆的洞门便是灵源洞了,灵源洞出名的其实是‘摩崖石刻’了,崖壁上有千百年来历代文人骚客的各种书法字迹石刻,著名的有“忘归石”“喝水岩”。
泉涌寺灵源洞
3-2泉涌寺的僧人
泉涌寺里,一名老年的高僧在给年轻的僧人讲授佛法,一名老年女性信徒也站在旁边听讼。
泉涌寺的僧人
3-3泉涌寺的敲钟僧人
暮鼓晨钟,清心敬佛,优哉游哉。
泉涌寺的敲钟人
4.福州永泰县方广岩
155年前的方广岩就这样。
方广岩俗称“一片瓦”,位于永泰县葛岭半山腰,密林叠嶂之中,有一块像瓦当一样的突出半空,下面覆盖了一处高20M,深30M,宽50M的空间,最热的夏天里面也是很阴凉,素有“广寒洞天”之称。
这里面在9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建造寺院了。
方广岩
5.福州白塔
位于福州于山风景名胜公园西侧白塔寺内,白塔寺也叫“定光塔寺”,内砖外木结构,始建于唐末五代初,一千多年间,历经天灾和战乱,多次修护,才保存至今。
老照片里白塔的塔身是刷的白灰,老照片上年久失修,已经是灰迹斑斑了,塔顶的相轮塔刹已经毁坏,还长出来了一棵小树。
其他的建筑大概就是白塔寺的大雄宝殿、天王殿和法雨堂了。
福州白塔寺
6.镇海楼
镇海楼是福州古城墙的北门楼,位于福州屏山之上,其余的城门楼都是以镇海楼为样修建的,始建于1371年明初,“文革”期间被毁,现在的是2008年复原明朝的,是我国九大名楼之一。
老照片从下往上拍摄的,视野之内一片葱绿,两层的镇海楼重檐飞角,冲霄凌汉,和现在的镇海楼一样吗?
镇海楼
7.福州乌山顶上的道观
福州别称“三山”,乌山就是三山之一,又称乌石山、道山等,山顶有吕洞宾的道场,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历代文人关于乌山的诗词记载就很多,山上有座“乌塔”,和白塔一起是福州有名的二塔。
155年前,汤姆森拍摄照片时候山上道观里住有西方传教士,那个时候的乌山古色古香的,蓝天薄云,青山绿树,大青石砌成的道观显得格外古朴。
乌山道观
8.保龄球馆
汤姆森备注说明的这里是福州保龄球馆和槌球(门球)场,远处的西式建筑大概是球场管理处吧。
保龄球馆
9.大樟溪
汤姆森备注的是永福河,大樟溪以前叫永福河或者福州附近有永福河吗?
镜头对准的是岸边的一处绝壁,山石壁崖像被宝剑劈开的一样光滑,山顶怪石嶙峋,杂树乱生,很是险峻。
大樟溪
10.岛上的宝塔
汤姆森英文原版就是这样备注的,其实那不是岛,是一个三面临水的半岛,塔下的山叫罗星山,宝塔叫罗星塔,始建于南宋,明朝重建过;山脚下临江建了很多西式楼房,摄影师乘船在闽江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罗星塔
11.万寿桥(解放大桥)
万寿桥横跨在闽江上,始建于1303年,此前是一座浮桥,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冲过此桥追缴难逃敌军,将桥改名“解放大桥”做纪念。解放后福州政府对此桥多次修缮,1995年被大水冲毁,后来在原址重新修建了现在的解放大桥。
老照片是155年前万寿桥的原貌,4.5米宽的桥面上布满了做生意的小商贩,桥面是用用厚石板铺成。
万寿桥
12.万寿桥上的福州人
这张照片我们先关注一下桥面,佩服先人的智慧啊,古时候没有现代化设备,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把这么厚重的大石板放上去的。
桥面栏杆也是整石雕凿的,栏杆处围满了看热闹的福州人,因为那时候的照相设备是很笨重的,不像现在拿手里随便就拍。
万寿桥上的福州人
13.烟台山上远眺闽江
烟台山是福州闽江北巷南岸的一座山,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叫法:天宁山、天禅山、盐仓山、烟台山、天安山、仓前山等。
站在烟台山上往北远望闽江,只见远处碧波浩渺,江面小船来往不息,比较显眼的是江岸边的洋房,这是外国人的领事馆区。
福州领事馆区
14.福州城的房屋
站在福州西南白塔寺的白塔上面,汤姆逊把照相机对准了福州城的方向:只见整个福州城房屋鳞次栉比,清一色的青砖青瓦间点缀着棵棵绿树,远处使馆区的洋楼也隐约可见,闽江北巷内的点点船舟渐渐远去,真是一幅繁荣的景象。
福州城
15.福州的墓地
这应该是福州领事馆区的一处洋人的教堂和墓地。
可能这里是已经消失的福州“洋墓亭”的一角吧,这个地方已经在“文革”期间被砸,就是现在福师大附中东边的位置。
墓地
16.闽江和福州
这是站在闽江北巷北岸的一处制高点拍摄的福州城,远处的大桥就是万寿桥(解放大桥), 江南岸的洋楼是外国使馆区。
155年前西方的拍摄技术就这么厉害了,一张照片广角拍摄,福州城尽收眼中,前面写的一篇文章,日本人1901年拍摄的紫禁城,几张广角的都是3张照片的拼接。
福州城
17.闽江捕鱼人
闽江的浅滩处,两个渔民们带着鸬鹚,撑着小木筏在捕鱼。
鸬鹚捕鱼人
18.北峰茶园农妇
福建盛产茶叶,这是在福州附近某茶园拍摄的画面,5名妇人在农闲之余聚在一起闲聊,她们在说什么,表情好丰富啊。
在旧社会,福州的客家人是不缠足的,由于妇女们是农户重要的劳动力,再加上福州基本都是山地,小脚不利于上山干活。
采茶的农妇
19.跳水的妇人
一名跳水的大脚客家妇人,福建独特的地理环境,女人们不像中原平原的妇女一样裹足,小脚走不平的路根本没法出门的。
她们头上古怪的发饰,是不是就是传统的“三条簪”?
跳水的农妇
20.穿蓑衣的男子
已经不是印象中的长衫长袍大褂的穿衣了,简单的草鞋,非常适应当地的气候特色。
穿蓑衣的男子
21.妇人的发饰
汤姆森在福州大街上遇到一个梳着奇怪发饰的妇女,让翻译说了一大堆好好,才答应他留下这张照片,有网友知道这个发饰的文化吗?
妇人的发饰
22.犁地的农夫
最古老的梨田方式,老水牛是为农户最重要的帮手。
耕田的农夫
23.苦力
原作者这样备注的,应该是我们理解的挑夫吧!后面哪位先辈的表情,有点像某个表情包!
24.将军和士兵
应该是摆拍的吧,一名武官坐在矮脚马上,一名护卫牵马提长砍刀,远处另一名士兵站在棚房观望拍照片,有三间棚房,就是他们的营房了。
武官和士兵
25.吃饭
这是正在吃饭的一家下层百姓,一家五口,两个孩子,夫妻二人和爷爷,女人在家没地位,吃饭得站着,臂腕上戴有玉镯,饭做上一大木桶米饭和简单的两碟菜,就是一顿饭。
吃饭的一家人
26.女艺人
四位年轻的女子,抱着琵琶二胡弹弦等乐器,形成了一个简单的乐队,这如果在现代可是很厉害的。
女艺人
27.一男两女闲聊
155年前的老照片,那时候的先辈们长得多质朴啊,他们在闲暇时候,站在土墙前面闲聊。
闲聊的农人
28.挑草农夫
看穿衣打扮,戴帽子提食盒子对襟上衣的应该是雇主,挑柴火的应该是雇工吧,俩人正好走到摄像机前,被汤姆森喊住对着镜头,给后人留下了这张照片。
挑草农夫
29.门口的三名年轻人
左边黑衣男子,家境应该不错,黑布鞋白袜子,右边两个人都赤脚,最右边的低个子应该是个女孩。
年轻人
30.街头修补匠人
一件工具用具,修修补补又三年,普通老百姓过日子要懂得节俭,于是便催生了修补匠人这个职业。
修补匠人
31.《福州和闽江》
1972年,汤姆森回国后出版了《福州和闽江》影册,把在福州所见所闻所拍以影像和文字介绍的方式介绍给了英国人和欧洲人,
《福州和闽江》
感谢阅读,如果喜欢请记得点右上角关注哦,切记不要双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