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问题无疑已经成了中国未来10年最关键最重要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与美国息息相关,甚至说台湾问题是美国一手制造的,也不为过,那么,美国在1949年至今对台湾问题的态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呢?我希望在此进行一些梳理分析,以供读者朋友参详。
美国总统杜鲁门
如何要对美国的台湾政策进行一个简要的总结,以概括美国政府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那大概可以用“两面政策”或“两手政策”来形容比较贴切,但也会根据美国的实力地位和国际局势进行微调,因此也可以称之为“钟摆型的两手政策”。
从1949-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的两手政策倾向于以台湾地位换取中国的外交平衡,这个政策的最高潮在毛泽东访苏和中苏友好同盟协议签署前,美国国务院发表的《白皮书》是其中最直接的表达,但美国并未在战术和执行层面放弃台湾,而是始终保持以台湾作为钳制新中国政府的抓手,因此,这个阶段也同样不失为“两手政策”,只是一种钟摆效应比较倾向于中国新政权的两手政策,并且要价不低,这一点从1949年5月间司徒雷登与中共会谈及其失败就可见一斑。
第二阶段是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至1972年尼克松访华,这一阶段钟摆急速向另一端摆动,速度之快是因为在1950年初美国的对华战略已经酝酿了一段时间,而朝鲜战争则快速推动美国对中国敌对战略向极致发展,其间麦克阿瑟访问台湾,商讨派遣国民党军队参加朝鲜战争就是这一问题的表达,后来虽然杜鲁门政府虽然否决了麦克阿瑟的建议,并在不久后撤销了他的职务,但台湾作为美国对中国战略的备用工具这一政策,已经成了此后历届美国政府的选项。1954年12月3日,美国与台湾签署《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以条约形式将台湾问题固定下来,如果加上1951年的《旧金山合约》,构成了美国在这一阶段台湾政策的基石,即以台湾为美国外交的合法对象,以事实隔离作为中国大陆与台湾的政策工具,并没有多少长远的中国战略愿景,说美国政府仍在观察和等待中国新政权的失败也不为过。其间有两大事件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是中美华沙会谈,一个是越南战争,这两件事使得中美在这段漫长的对抗期有所接触,并最终将历史的枷锁打破,因此称之为中国的积极战略行为并不为过。
第三阶段是1972年-2012年,这一阶段是中美两国的战略合作期,同样是台湾问题发生重大演变的阶段。1972年中美关系发生戏剧性变化是自1962年以来越南战争的必然,中国通过对越共的大力援助使美国陷入对苏战略困境,美国面临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重大的危机之中,迫使尼克松政府寻求与中国的合作,而中国政府也有同样急迫的需求,因此两国一拍即合,美国在此过程中做出重大战略让步,事实上放弃了台湾作为美国势力范围的努力,如果当时中国政府有实力和意愿在此刻拿回台湾,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但可惜的是,此刻中国正处于内部精疲力尽之际,既没有实力,也没有意愿拿回台湾,这个历史机遇也就丢失了。随着中美正式建交,台湾问题开始向钟摆的另一端摆动,虽然在外交文件上于1979年两国建交公报达到了有利于中国大陆的最高点,但事实上已经开始偏离1972年的美国立场,其代表性事件就是中美建交后不久出台的《台湾关系法》,美国政府开始了新时代的两手政策时代,此一战略一直延续至今,因此也可以这样说,如果美国的对台湾战略发生实质性战略性变化,则必然伴随着这个法律的废止。当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后,台湾问题便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中美关系的起起伏伏,时而充当砝码,时而充当筹码,美国人玩的不亦乐乎,称之为美国外交史上的最牛逼操作并不为过,这是美国对华战略的高光时刻,足以使美国人自豪,而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完全处于下锋,唯一可以拿来自我解嘲的便是换取了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