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1日-13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广州国家实验室、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委会、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广东省呼吸与健康学会共同主办的,以“守护健康·共创未来”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呼吸健康大会在广东横琴盛大召开。
在本次盛会上,特设“胸部肿瘤与介入”分论坛。多位胸部肿瘤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们先后分享了胸部肿瘤诊疗、肿瘤介入治疗专业学科在国内和国际上的最新进展。大会主席、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长李时悦在致辞中表示,肿瘤是呼吸学科里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诊断和治疗同等重要。希望通过学术交流的形式,更好地推进肿瘤规范诊疗和肿瘤患者全方位全程管理。
现场演示:Monarch机器人在肺结节手术中的应用演示与探讨
本次论坛上,首先进行了经自然腔道诊疗机器人手术实况演示转播。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红佳博士介绍了患者的详细情况,患者是一位59岁的女性,主诉气促1年余,发现肺结节1月。在经过一系列检查后,诊断为具有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近一个月胸部CT时发现左肺上叶下舌段肺结节,大小约15×13mm。
手术使用的是Monarch机器人系统,王琼工程师对Monarch机器人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该系统以其多精确的模态融合导航系统和双机械臂设计。
手术过程中,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呼吸介入中心钟长镐主任对Monarch机器人系统进行了熟练、流畅、精确的操作,Monarch机器人从规划、配准、导航、病灶抵达、病灶定位、活检等操作,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机器人辅助的支气管镜其稳定的操作平台、清晰的图像、精准的导航以及精准的操作。
手术过程中,李时悦院长对本次手术进行了点评及总结,Monarch机器人系统在呼吸介入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在对小结节病灶的定位和取材方面,展现了极高的精确性和安全性,以及未来应用的前景。
多位专家共话胸部肿瘤与介入未来治疗策略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为民教授做了超早期肺癌诊治实践的主题演讲,其团队通过三维重建、建立华西预测模型、打造人工智能肺炎鉴别诊断模型等方式,实现了肺癌高危人群精准筛查,使早期肺癌筛出率从15.28%提高到40.2%,特别是超早期的肺癌诊断率从5.7%提高到26.57%、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了95.3%。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周鹏辉教授分享了《细胞治疗在实体肿瘤中的障碍与应用》,他详细介绍了细胞治疗技术在实体肿瘤当中新的进展,提到的肿瘤治疗当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寻找自体抗肿瘤T细胞的含量,目前的新技术是从肿瘤相关淋巴结中提取出来,这样不仅含量会更高,治疗效果更好,也能更好地防止术后复发。
北京协和医院王孟昭教授则解读了2024年肺癌免疫治疗新进展,他的解读包括早期肺癌免疫治疗进展,3期、晚期不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免疫治疗进展内容,以及小细胞肺癌(SCLC)治疗进展。免疫检查抑制剂在肺癌领域里进展很快,目前能覆盖从早期到晚期的肺癌患者,还能覆盖多个肺癌类型。晚期肺癌治疗最明显的进展是新联合方式,尤其是双抗、ADC等药物的应用,或者新型的靶点的联合,为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很多信息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燕斌教授则专门讲解了2024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靶向治疗的新进展。他表示,三代EGFR-TKI单药一线疗效仍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PFS大约20个月。重塑治疗格局的方式,包括联合化疗,包括联合EGFR这些治疗方式都会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治疗模式,以提高临床疗效。
澳门镜湖医院曹亚兵教授分享了肠道菌群在肿瘤微环境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很多的临床研究都已经发现在肺癌免疫治疗或者肝癌免疫治疗,菌群的特征是有一定关系的,在其医院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治疗之前会收集患者标本、外周血和粪便做研究。结论发现有效和无效的患者粪便里的菌群有明显的差别,特别是三种菌群生物比例比较高,丰度明显增加。同时团队用16S SMAR测序,能够明确哪些细菌确实是有效,也证明了联合治疗通过CD8T细胞核抑制的功能达到抗肿瘤的效应。
日本松波综合医院坂英雄教授则带来了名为《EBUS - Past,Present and Future》的主题演讲,阐述了EBUS技术的现状与未来。从EBUS TBNA穿刺活检历史到后续王针盲穿到现在超声可视引导下的EBUS敏感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又和食道EBUSTBNA进行对比,可以得到更高效的诊断,更少的花费。最后还汇报了关于设计改进超声镜的设计方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君教授主要从目前肺癌的患病状况,中晚期肺癌的外科手术策略,不可手术的或者终末期肺癌不可手术的外科策略三方面分享了一些肺癌分层外科手术的新策略。早期肺癌提倡创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全链条精准化体系,开创了胸外科“无管”中晚期肺癌则通过探索个体化、精准化的新辅助治疗模式,提高疗效。对于晚期肺癌,则应用胸部器官移植技术,突破晚期肺癌治疗瓶颈,为终末期肺癌创造机会。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承志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近年来,从“呼吸肿瘤”到“肿瘤呼吸”的转变体现了交叉学科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肺癌和其他肿瘤的治疗上。呼吸科想做好肺癌治疗,一定要把呼吸科的内镜优势、对重症的特色诊疗发挥出来,很多肿瘤都会引起肺损伤,要坚持“癌”“肺”同治,融入MDT大家庭。未来呼吸、肿瘤、重症都是交叉学科,不仅要做深度还要兼顾广度,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时悦教授,从机器人辅助支气管的工作原理、临床应用现状,包括肺结节的诊断精准度、定位还有治疗的方式,国产的机器人在临床上的应用和研究方面的成绩等角度,详细解读了目前机器人支气管镜的临床应用进展。相比传统的支气管镜检查,机器人支气管镜系统在操作上更加智能、方便和稳定,也显示出更高的准确性和诊断率。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延伟教授,做了关于机器人辅助下经皮诊疗肺结节/肺癌的探索报告。他指出,辅助导航系统配合下的穿刺机器人,精准定位、安全性好,和传统活检方式相比,对高难度的或身体与肺功能较差的患者有独到的安全性,而在冷冻消融等治疗环节,使用机器人也能使病灶范围更加可控,减少放射暴露。
周承志教授做最后总结,呼吸学科未来会在肺部肿瘤、胸部肿瘤全程管理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期待以后能有这样的学术交流,更好地提升肿瘤、介入等各方面的规范诊疗能力,一起把呼吸肿瘤、肿瘤呼吸做得越来越好,更好地造福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