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武汉。 冬日的寒意裹挟着长江边的湿气,弥漫在整座城市。 一家医院的病房里,92岁的王群老人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消息传出,无数人为之动容,那些铭刻在岁月深处的记忆,也随着老人的离去,再度翻涌。
可能很多人已经不太熟悉王群这个名字了。 但在几十年前,他却是湖北、内蒙古等地百姓心中,实实在在的“父母官”。
从抗日烽火到和平建设,从繁华都市到广袤草原,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
王群,1926年出生在湖北新洲,家境普通。 那段时间真不好过,家里家外都乱糟糟,老百姓日子过得苦哈哈。
十七岁那年,他热血沸腾,告别了家乡,加入了新四军,成了个革命战士。
王群,一个活跃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的重要人物,他的足迹遍布鄂东、中原、陕西和江汉,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
他或许没有冲锋陷阵的英勇,却在后勤保障、思想宣传等岗位上默默奉献,用自己的方式,为革命的胜利贡献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王群继续投身革命,开始了人生的新旅程。 他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先后在襄阳、宜昌等地担任领导职务。
无论身处何地,他始终坚持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为民解困,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1982年,武汉下了场特大暴雨,整个城市都被淹了。 暴雨倾盆,河水泛滥,很多房子都被淹了,路也走不通,大家的生活都很艰难。
面对洪水来袭,武汉市委书记王群毫不犹豫,马上带领大家投入到抗洪抢险中。
“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等消息,要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 王群斩钉截铁地说。
越是困难的时候,他越明白,只有和大家在一起,人心才能安定,才能战胜困难。
于是,他带着市委、市政府的同志们,趟着齐腰深的洪水,走街串巷,查看灾情,慰问群众,了解他们的需求。
积水严重的街道,连车都开不进去,王群就和大家一起,挽起裤腿,涉水前行,用肩膀扛起沙袋,加固堤防,用双手传递着温暖和希望。
王书记,您可要保重身体啊! 看到王群满头大汗,老街坊忍不住心疼地说:“哎呀,你这是干啥了,怎么满头汗?”
“老人家,您放心,我没事! 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就能战胜洪水! 王群握着老人的手,坚定地说。
武汉在王群的带领下,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抗击洪水,终于战胜了灾难,生活也恢复了正常。
1983年的夏天,武汉又经历了一场特大暴雨。 这一次,王群依然冲锋在前,指挥若定。
他知道,武汉老旧的排水系统是让城市经常被淹的罪魁祸首。 他终于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
他亲自跑到北京,向中央汇报武汉的灾情,争取支持。 在王群的努力下,中央拨付专款,用于武汉的排水系统改造。
王群又带领市里的同志们,深入调研,制定方案,最终确定了改造黄孝河的方案。 黄孝河是汉口地区一条重要的排水通道,但由于年久失修,河道淤积严重,排水能力严重不足。
王群亲自督战,调集大量人力物力,对黄孝河进行清淤疏浚,拓宽河道,加固堤防。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战,黄孝河的排水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从此以后,每当暴雨来袭,武汉市民再也不用担心“水漫金山”的景象。
王群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赢得了武汉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然而,王群并没有就此止步。
他深知,改革开放的浪潮已经席卷神州大地,武汉要发展,要腾飞,就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于是,他带领武汉市委、市政府一班人,大胆改革,锐意进取,率先在全国提出“五讲四美三热爱”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针,推动武汉的经济社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也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经验。
1987年,王群响应组织号召,前往内蒙古自治区担任党委书记。
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内蒙古,这片广袤的土地充满了活力,处处是机遇,也面临着各种挑战,正在新时代下奋力发展。
王群已经六十多岁了,面对全新的环境和任务,他没有退缩,而是像一名老党员那样,充满热情地投入了工作。
抵达呼和浩特的那天,凛冽的北风席卷着草原,仿佛在考验这位南方的书记。
然而,王群的心中却燃着一团火,那是为人民服务的赤诚,是建设边疆的热情。
他明白,想要把内蒙古发展得更好,必须先了解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
他把书桌搬到田间地头、牧民的毡房里,想亲眼看看这片土地,感受人民的生活。
王群走遍了内蒙古,从呼伦贝尔草原到锡林郭勒盟,从阴山脚下到河套平原,他对这片土地的每一寸都充满了感情。
他走到哪里,都会和当地的人们聊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听听他们有什么想法。
他关心牧民的日子过得好不好,问他们住得怎么样,也想知道孩子们的学习情况。
他明白,内蒙古的发展最终要落脚到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每个家庭都能够幸福安康。
盛夏时节,天气闷热,王群来到呼伦贝尔草原腹地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开始他的调研工作。
这地方人少,交通也不方便,生活挺不容易的。
为了尽可能多地走访牧民,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王群坚持每天早出晚归,翻山越岭,风餐露宿。
王群去了一户鄂温克族牧民家。 这户牧民家住在一个偏远的山沟里,住的是破旧的土坯房,生活十分贫困。
看到王群来了,老牧民热情地把他迎进屋里,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书记,您辛苦了,快请坐!”
王群谢绝了老牧民搬来的凳子,席地而坐,和老牧民促膝谈心。
他详细询问了老牧民家的生产生活情况,牲畜出栏情况,孩子上学情况,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老牧民告诉王群,他们这里最缺的是水,每年夏天,都要到十几里外的河里去挑水吃。
王群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当即指示当地干部,要尽快解决牧民的吃水难问题,让他们早日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老人家,您放心,我们一定会尽快解决你们吃水难的问题,让你们过上好日子!”
王群握着老牧民的手,坚定地说。 离开牧民家,王群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他深感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也更加坚定了为内蒙古人民谋幸福的决心。
王群和内蒙古党委领导班子一起,认真研究了内蒙古的实际情况,大家一起集思广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要抓住发展这个根本,同时也要保证社会稳定,并积极进行改革。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还制定了一系列具体可行的计划和措施。
这位领导特别强调了内蒙古的潜力,说要充分利用好这里的资源,重点发展优势产业,让经济发展迅速起来。
同时,他也提醒我们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此外,还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帮助,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思路决定出路,方向决定未来。 在王群的带领下,内蒙古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开拓进取,日子越过越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虽然成绩不错,王群却没飘。
内蒙古的经济发展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各地区发展水平也不均衡,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跟东部地区比起来还有差距。
他经常告诫干部,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多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经常轻车简从,深入基层调研,与群众同吃同住,关心群众疾苦。
1988年,内蒙古干旱严重,土地干裂,庄稼枯萎,牧草稀少,给农民和牧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王群心急如焚,他亲自赶赴灾区,指导抗灾救灾工作。 他挨家挨户地走访,了解受灾情况,给受灾群众送去慰问,鼓励他们重新站起来,战胜困难。
在他的领导下,内蒙古人民万众一心,战胜了旱灾,恢复了生产。 王群在内蒙古工作期间,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和忘我的工作精神。
他经常工作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 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劝他要注意休息,但他总是说:“我还干得动,我要抓紧时间,为内蒙古人民多做点事情。”
王群是那种把一辈子都投入到为党和人民服务的人,他是一位老党员。
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993年,王群因年龄和身体原因,离开了工作多年的内蒙古,回到武汉。 但他依然心系草原,时刻关注着内蒙古的发展变化。
晚年的王群,依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 他住的是一套老旧的单元房,家具陈设都很简单。
他从不摆架子,总喜欢自己去菜市场买菜,然后亲手做饭吃。 他喜欢和老朋友、老同事聊聊天,回忆过去,也关心着国家和人民的生活,总想着为社会贡献一份力。
王群先生于2017年12月12日在武汉与世长辞,享年92岁。
他希望回到家乡,所以孩子们把他的骨灰带回了新洲海棠村,把他埋在树下,让他回归自然。
虽然王群离开了,但他留下的东西,比他本人更值得珍藏。 他的故事打动了很多人,也让许多人在他的经历中找到了前进的力量。
他的一生,都是为了人民。他的事迹,永远激励着我们!
参考资料:宽厚的长者 卓越的领导 ——回忆王群同志 ◇ 叶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