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耳护耳聆听精彩

保健时报 2023-03-03 12:35:57

今天是“全国爱耳日”,主题为“科学爱耳护耳,实现主动健康”。耳朵是人类的第二双眼睛,能帮助我们聆听世界,感知万物。不同年龄段,不同程度的听力损伤,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变,保护耳朵是终身都需要坚持的一件事。

幼儿:宝宝3岁前不说话勿信“贵人语迟”

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了,但也有一些迟发性耳聋随着儿童生长发育逐渐显现。另外,儿童成长过程中,疾病、药物、噪声以及意外的事故等原因,都可以造成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害,因此家长还要特别关注孩子日常听力发育情况。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王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些有听力损伤高危因素的儿童,比如有听力障碍家族史、母亲孕期有风疹等病毒感染、新生儿有耳廓和耳道畸形等颅面畸形、母亲孕期或儿童服用过耳毒药物、新生儿重症监护住院超过24小时、机械通气时间超过5天、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等,要特别关注。

如果出现宝宝睡觉时异常安静,很少被大声吵醒,叫名字不回头次数较多,听声音时习惯将头转向一侧;言语发育迟缓,10个月仍不会发出“ba ba ba”“ma ma ma”等声音,1岁半时不会说1到2个词,2至3岁只会说1到2个词,如“爸”“妈”,发某些音不准,如“3”“4”“7”“10”等;日常行为及交流异常,近期异常烦躁或孤独,不愿交流,注意力不集中,常常答非所问,反问较多,常把电视音量放大,唱歌或做操时合不上节拍。发现孩子有以上情况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听力检查,以排除听力问题。

国内外研究表明,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可使听力损伤儿童最大限度地接近和达到正常同龄孩子的言语发育水平。切勿轻信“贵人语迟”,贻误孩子听力和言语发育黄金期,如此方能使患儿的身心健康发展。绝大多数聋儿在婴幼儿期就开始接受语言康复,3岁以后多数都能进入普通幼儿园。

年轻人:听音乐声音过大易致耳聋

世界卫生组织前两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近50%的12~35岁的人,由于通过个人音频设备听音乐的音量过大(超过安全水平)而面临听力损伤风险。约40%的人在舞厅和酒吧中接触到潜在的有破坏性的声音损坏听力。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长时间暴露在响亮的声音中会导致耳朵的感觉细胞疲劳,结果是暂时性的听力损失或耳鸣。听觉随着感觉细胞的恢复而改善,但当暴露的声音特别大、经常听或持续时间过长时,会造成感觉细胞和其他结构的永久性损伤,导致不可逆转的听力损失。

个人听力的高频范围(即他们听到高音的能力)首先受到影响,可能不会立即被觉察到,但持续接触则会导致渐进性听力损失。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采取公共卫生措施可以预防一半的听力损失。鉴于使用个人音频设备听音乐的时间和音量是决定听力丧失风险的一个因素,为了保护年轻人的听力,世卫组织联合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个人音频设备使用建议准则,建议在个人音频设备上安装安全监听装置。

准则建议的娱乐声音的安全水平低于80分贝,一周内最多听40小时。这是人的耳朵可接受的声能水平,即声音允许量。因此,务必在听音乐时尽量降低音量,限制在嘈杂环境中活动的时间,以及监控个人音响系统和嘈杂空间的声音的安全水平。

同样重要的是,暴露在高音环境中的人要定期进行听力检查,以便尽早识别听力损失。

老人:早用助听器,老痴减三成

人上了年纪出现听力丧失,是老年痴呆的前兆吗?有可能。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最新研究表明,听力有问题的老人更可能患痴呆。不过,忧中有喜的是,助听器可能会降低这种风险。该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

对2400多名老年人进行的研究表明,听力损失严重程度与痴呆之间存在明显关联。具体说,中度至重度听力损失的人患痴呆的风险比听力正常的人高61%。然而,助听器的使用降低了这种风险。中度至重度听力损失患者使用助听器放大声音,患痴呆的风险比不使用助听器的同类别患者低32%。

研究人员表示,听力损失会导致大脑结构的变化,如果没有足够的输入保持大脑活跃,大脑可能会在某些区域出现萎缩,导致痴呆。如果持续出现倾听困难,大脑工作负荷会加重,导致疲劳,为思考和记忆问题埋下隐患。而且听力受损的人可能会放弃社交活动,而参与社会活动有助于预防痴呆。

研究人员建议用人工耳蜗修复听力损失,如此可将患痴呆的时间推迟几年。不过助听器可以放大声音,但一旦听力损失超过某个度,增大音量也不起作用,这时可用人工耳蜗。这些设备绕过耳朵受损部分,直接刺激听觉神经。研究人员提醒,如果在嘈杂的背景下或打电话时听力出现问题,那就要去做个测试,看看能否从助听器或人工耳蜗中获益。不要拖延,越拖越糟。

此前,《柳叶刀》发布的痴呆防治决议报告就曾指出,避免听力下降是预防痴呆的重要一环。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保健时报记者 || 燕声 编辑 || 颜红波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