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李鸿章病逝,他死后被赠予谥号“文忠”。对于古代文官而言,“文忠”是仅次于“文正”的最高殊荣。
纵观古代史死后获“文忠”谥号者,皆是苏轼、欧阳修、范仲淹、张居正等,在某个领域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文官。
然而,民间关于李鸿章的野史和轶事多如牛毛,相传他的父亲李文安因家贫娶不到老婆,在父亲李殿华的撮合下,迎娶了因丑陋而嫁不出去的妹妹。
难道,李鸿章是“近亲”结婚的产物吗?他的身世究竟有多离奇呢?
世代耕读,勤俭成家据一些资料上的记载,李鸿章是庐州府合肥县磨店乡人,该地区今属安徽合肥。从其父李文安往上数十代,皆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李鸿章的祖上原来并不姓“李”,他的九世祖李心庄膝下无子,在那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时代,为了让李家后继有人,只能从姻戚许迎溪家中过继一个儿子。
于是,许迎溪次子许子慎过继给了李心庄,此后他改姓氏为“李”,为李氏家族绵延子嗣。故此,李鸿章的本姓应该是“许”。
在明朝末年时期,李氏家族为了躲避战乱,从江西湖口迁徙至合肥定居。至此,李氏一族在合肥落地生根,世代以耕读为生,但却从未考取功名。
到了李鸿章高祖李殿华时期,经过几代人的积累终于小有所成,在当地坐拥二顷农田,李家的生活才终于有了起色。
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堪称改变李家命运第一人,他在道光十八年考中三甲进士。此后,一直在宦海中沉浮多年,最高官职做到了记名御史,即都察院中的最高长官。
李氏一族终于从耕读世家转变为科甲兴家,至此成为了庐郡的名门望族,而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李文安。
贤妻李氏,勤俭持家太平天国起义时期,李文安曾回乡办理团练,只可惜几年后就因病去世了,享年55岁。据正史记载,他的原配妻子李氏乃荣禄大夫李鸿谟之女。
李氏嫁给李文安之后恪守妇道、勤俭持家,即便家中的经济状况十分拮据,但她却从不怨天尤人。在孝敬公婆和教导子女方面,堪称清代女子的楷模。
据清代流传下来的文献记载,李氏在嫁给李文安之后,始终保持着勤俭节约的家风,无论家中贫苦都能与丈夫同甘共苦。
即便自家的生活十分苦寒,但李氏仍然对亲朋好友伸出援手,当他们有难事或急事时,往往都会倾囊相助,为此赢得了时人的一致赞誉。
李氏在教育子女方面极为严格,她一生为丈夫生育了8个孩子,其中包括六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其中,最知名者非李鸿章莫属,他在家中排行老二。
道光二十七年,24岁的李鸿章在科举考试中进士及第,他比父亲李文安考中进士的时间仅晚9年。
另外,李鸿章的长兄李瀚章,在二弟进士及第两年后,也在28岁时被朝廷授同进士出身。至此,李家终于实现了跨越阶层的理想,而且还有“一门两代三进士”的美誉。
在李鸿章的印象中,母亲李氏十分重视子女们的教育,即便她只是一介女流之辈,却深刻地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
正是在她的谆谆教导之下,李家子女中才连续出了两个进士,并且其他子女也都非等闲之辈。正所谓“好女人旺三代”,这句话绝对名不虚传。
李鸿章曾在自己的家书中写道:“李家原本只是一介布衣,往上数两代都是农民出身,即便是祖父也是一个贫且困的人。每到年关将至之时,索债者犹如过江之鲫。”
但自从父亲李文安考中进士入朝做官之后,庐州李家就开始兴旺发达起来,包括李瀚章和李鸿章在内的李家子孙,皆以科举取仕为己任,故而让李家在当地成为了官宦世家。
不过民间关于李鸿章的传闻不胜枚举,尤其是在一些野史中,针对他的父母有很多轻薄之语。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李文安和李氏乃兄妹成婚,子女皆是近亲结婚的产物。
野史之野,令人咋舌在野史记载中,李鸿章的祖父和父亲生活十分贫困。即便他的父亲李文安考取进士,但却只做了一个芝麻绿豆的小官儿,根本无力负担一家人的生活。
话说当年李殿华在地里干农活时,突然听到了婴孩的哭声,于是放下锄头寻声望去,在不远处发现了一个女婴。
彼时,他的儿子李文安因为家里过于贫困,根本无力娶妻生子,所以一直都是一个单身汉。小女孩身体健康、活泼好动,只不过脸上有一块青灰色的大胎记。
随着小女孩渐渐长大,她和兄长李文安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兄妹俩经常一起下地干活。一转眼,小女孩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可惜因为长得太丑而无人提亲。
而李文安也因为家庭过于贫穷,根本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他。面对这个棘手的情况,李殿华也是一筹莫展。
最终,一个因为穷而娶不起老婆,一个因为丑而嫁不出去,在李殿华的同意下结为伉俪,这便是一桩既离奇又美好的姻缘。
此后,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妹生育了8个子女,而李鸿章就是众多子女中最有出息的那个。只不过他在入朝为官之后,竞争对手们经常拿这件事情攻击他。
无论是野史还是传闻,都具有极强的主观色彩,传谣之人根本不顾是非曲折,只图一时快乐就枉顾事实,这种人未必就比李鸿章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