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号,出现了一个非常温馨的新闻。985学校北京师范大学里出现了一份传单,然而它既不是商品推销,也不是培训班广告,而是一位教师宣传自己在某视频网站上的免费课程。花时间录制课程视频,还要自掏腰包宣传免费课程,这位教师的行为让人感动。
看到这则新闻,我想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课程都能在网站上找到,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能上网,就能享受最好的老师的课程,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千军万马过高考的意义还存在吗?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梦想很快就要实现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在教育里疯狂内卷的意义在哪里呢?
我认为仍然是存在的。首先,虽然现在任何人都可以上最好的课程,但是文化资本的差异仍然存在。文化资本是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任何与文化有关的有形的和无形的资产,它分为三种形态:身体化形态,客观形态和制度化形态。
身体化形态是指通过上学,看书,模仿等方式,把文化学到脑子里,并体现在行动中。这部分其实是最容易受互联网技术冲击的,因为确实可以通过网课来学习名校课程,学会了就获得了身体化形态的文化资本,而互联网上的东西是相当便宜的,学习的门槛非常低。
而制度化形态的文化资本才是未来内卷的核心目标。所谓制度化形态,其实通俗来讲就是指文凭以及各种证书。这一块不会随着互联网的到来而消失,所以,人们依然会在这一领域展开竞争。
这也就出现一种非常吊诡的现象。最有用的文化资本是身体化形态,但是这块的门槛很低,最没什么用的文化资本可能是制度化形态的,然后大家为了这个东西拼死拼活。不过这也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这样的情况,对于寒门子弟来说是最有利的,因为最好的文化资本是最便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