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王倩(化名)下定决心要改变熬夜习惯时,给自己制定了几条规则:
把手机早早关机,看书看报不刷手机;如果没有提早两个小时起床,就不能逛街;如果熬夜超过12点,就扣除自己的零花钱。......
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她发现很难按计划完成,她内心充满了自责,于是对自己做出了惩罚:不去逛街购物、不吃自己喜欢的美食......
渐渐地她对任何事都提不起精神、而且对于自己没能完成计划耿耿于怀。最后她总结道,我又失败了,我的自控力真的很差。
这样受挫的经历不止一两次。在她心中,自律就是计划做什么一定要完成,不能有任何的改变,才算完美。
其实生活中,变化那么多又怎么可能严丝合缝呢?!那种想象中的自律、规律、计划是很少情况下发生的!
想象中的完美自律
比如,生活过得有条不紊,不会出差错,一切按照秩序进行,没有岔漏让人很安心。
比如,如果可以从头再来,一开始就不会拖延,把计划做好,一步步完成。在截止日期之前,事情已经按计划完成了。
又比如,工作和娱乐的安排恰到好处,互不干扰,工作时可以全情投入,玩的时候也尽兴地玩。
这些话,很多次以惊人的相似,出现在焦虑患者的倾诉中。
做不到自律时,想象一下自律的感觉,本来是一个放松的体验,让我们在纷繁的生活中喘口气,只是不要让生活失去了乐趣,把自律念成一道困住自己的魔咒。
自律的背后,是焦虑心作怪
我们之所以渴望自律,或者习惯归因于“不自律”。是因为背后有一颗焦虑心在作怪。有时候是渴望,我已经做的不错了,谁能够肯定一下?
或许是无助,我真希望有人告诉我一下,这件事该怎么做?
或许是自责,归因于不自律,是为了提醒自己眼前的生活多么不堪!
别小看这一点点心声的吐露,能看到“我不自律”背后包裹的愿望,比做一百个计划都管用。
如何才能自律,不是一件需要去操心的事;如何在自己制定的自律标准下,活得有控制感,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事。
自律不是目标,而是一个过程
“活得有控制感”是在过程中产生的,对自律有三样很重要的东西:延迟满足、沉思的价值和承受失败的痛苦。
延迟满足:生活是有失控的时候延迟满足在自律这件事上的含义是,当我现在做不到自律,需要等一等,这个过程里,你得承认生活就是有失控的时候。
情绪调节跟生活不是同步的,往往有滞后性,此时的不同步,只需要等待它平息,不再给焦虑火上浇油。
当失控的感觉过去时,我们本来就处于自律的状态中,不需要苦苦追求。
焦灼地想寻求改变,你才和本来属于自己的状态隔离开了。
沉思的价值:聆听内心的声音我们把心里纷杂的情绪暂时放下,使内心平静。进入理性的沉思之中,想想所做的努力是否和自己想要的背道而驰?是否离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否越来越远?
如果努力是事与愿违的,那么就调整到更适合自己的方式,如果努力是自己想要的,那么,恭喜自己,继续前进。
允许自己有反思和调整,这个过程也是自律。
承受失败:限制失败感扩散失败已经发生了,但它需要得到一个承认,这也是一个限制失败感无限扩散的办法。
承认这件事情做得很失败,而不是我这个人很失败,承认被别人比下去,是在这个部分我的能力的确不擅长。
承受失败的痛苦,过去我们用以抵抗的精力,统统解放出来,这是很好的自我调节。
你大概会发现,这些过程和“想像中的自律”没什么关系,有起伏的过程才是生活的常态。自律,只不过是给自己的设了一个限制罢了。
有时我们越自律,反而越焦虑。自律是调节生活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事情,搞不清楚自律的界限,很可能陷入焦虑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