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共和国的第一大将,从一名小小的班长走到了华东野战军统帅的最高位置。他身经百战,九死一生,跟随党从最开始的艰难时期走到了后面的革命胜利。解放战争他血战张灵甫,淮海战役他是当之无愧的头号功臣。
如果没有粟裕,新中国能否在1949年建立?这是个问题。毛主席曾经说过:“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都应该是元帅。”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准元帅”,却在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被扣上了“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的帽子...
那么粟裕到底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他真的冤吗?
粟裕“得罪两个半元帅”粟裕被平反后,有人曾经就此事询问过杨尚昆,杨尚昆是这么说的:“粟裕同志1958年的那件事情,我是清楚的,当时我是中央办公厅的主任。他的事情说起来很简单,他‘得罪’了两个半元帅...”
时间回到1958年5月24日,军委扩大会议进行了第一次小型会议,会议明确表明了这次的重点就是整军和整风。两天后,粟裕风尘仆仆的回到了中南海居仁堂后,他惊讶的发现原来自己才是这次会议的中心!
6月4日“军委对批粟裕定了调子”,粟裕对于这样的结果感到非常的莫名其妙,好好的开着会为什么就成了自己的检讨会呢?叶剑英元帅对此也不能很理解:“粟裕最多也就是有骄傲的问题吧!”陈赓更是直言:“你们说粟裕不会打仗?你们谁会打?让我见识见识!”
但是到了正式会议期间,有人甚至认为“37°不够热,应该提到38°甚至40°!”彭德怀就说:“我和粟裕的问题,不要开小会,有什么怕见不得人的?这是软弱!”那么问题在于,矛盾点究竟在哪里?
这就要追回几年前了,当时粟裕是总参谋长而主持军委工作的人则是彭德怀。两人对未来战争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分歧,粟裕认为应该建立一些不属于各军区而是直接由统帅部指挥的部队,彭德怀则认为没有必要。
而当时毛主席还要求粟裕有事必须向他报告,这就进一步加深了粟裕与彭德怀之间的误会,因为彭德怀不知道主席的这个命令,粟裕也没法明说。粟裕为了缓解这个矛盾,就在报告里写“彭副主席转报毛主席”,相当于是过了一手流程。但是彭德怀却说:“我又不是你的通讯员!”但是不写,又好像是“越级告状”。
类似的误会还发生在聂荣臻和粟裕身上,那是1951年,当时聂荣臻担心毛主席的身体撑不住,于是要求军委减少向毛主席打报告的次数。但是没想到毛主席对此非常的介意,所以很严肃的批评了聂荣臻,并且要求其做出书面检讨。
粟裕当时是聂荣臻的副手,其认为自己也有责任,所以也做了一份检讨。结果毛主席在粟裕的检讨上批示了“检讨很好”,还拿着粟裕的检讨敲打聂荣臻。理论上来说,聂荣臻的检讨做给毛主席,没问题,但是粟裕的检讨应该是做给聂荣臻才对,这就更有些“越级告状”的意味了。
至于陈毅,他和粟裕本质上不存在矛盾,但是却被有心人利用了1943年的“黄花塘事件”。那是粟裕和陈毅搭伙工作,粟裕在外面打仗什么也不知道,谁曾想陈毅在后方竟然被饶漱石险些斗倒,因为这件事后来有人污蔑粟裕是饶漱石的“帮凶”。
这件事就是完全的子虚乌有了,就连陈毅自己也不认可。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带头批粟呢?因为他如果不先给粟裕定一个比较轻的调,那么他的问题可能会更严重,所以说陈毅和粟裕之间是不存在误会的。
粟裕的“三大罪状”但是彭德怀和聂荣臻对粟裕的误会却比较大,主要原因就是他们不知道毛主席曾经吩咐过粟裕事事都要向自己报告。这种事情之前不是没人做过,上一次干出来这种事的人姓高,所以当时大家对类似的事情都比较敏感。
这也就是粟裕的第一大“罪状”,也是他被批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粟裕还有“两大罪状”。另一大“罪状”就是粟裕“争军权”,这个也就是粟裕当时提出建立独立部队所导致的,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了,这件事后来在会上被认为是“争夺军权”。
第三大“罪状”则是“告洋状”,1957年粟裕参加了彭德怀带领的访苏代表团。在苏联粟裕见到了同为总参谋长的索科洛夫斯基,粟裕当时正在忙于起草国防部和总参责任条例,于是就希望索科洛夫斯基能够提供一份苏军的相关材料,让自己拿来参考参考。
这次和索科洛夫斯基的谈话不超过半个小时,期间全部都是谈论材料的撰写问题,粟裕没有提到任何有关告状的内容,甚至连个人名都没有提到过。但是就是这次见面,却被某些有心人认定为“告洋状”。
同样也是在1957年,苏联也发生了一件大事。也就是朱可夫事件,当年苏联国防部长朱可夫为了扶赫鲁晓夫上位,对苏联政治局委员们说出了一句话:“没有我的命令,你们一辆坦克也别想调动!”
这还是“党指挥枪”吗?
这件事情对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影响非常大,为党带来的震撼不亚于当年高某引起的事件。朱可夫事件让党对军队的问题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而粟裕此前的种种行为,也让人很冤枉的认为他想要成为“中国的朱可夫”,说白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误会之上的。
这次会议之后,粟裕被一降再降,最后是在会上帮他说话的叶剑英要走了粟裕,让他去军科院给自己打下手。庐山会议后,彭德怀也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有人说粟裕可以这个时候说说自己的事情了,粟裕拒绝了他不希望利用党内风波起伏。
期间林彪找到粟裕意味深长的说道:“你就是党内斗争经验太少啦。”
粟裕苦笑着回答:“我不是太少,我根本没有这个经验,也不想有这个经验。”
六十年代粟裕的老友陈赓和他一起在上海疗养,陈赓对粟裕说:“中国历来有两大忌,一忌功劳太大,二忌不迎合,老哥啊,两样你都占啊!”
参考资料:
解密珍闻:粟裕:第一大将从蒙冤到平反始末
历史沉思:粟裕坎坷磨难的后半生
史卷拂尘:粟裕大将垂泪为哪般
楚青: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粟裕冤案平反的曲折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