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五年没出门的人,决定出去转转

雷叔写故事 2024-12-04 09:03:14

前几天刷到条新闻:

说是高德地图向其他友商发出倡议,呼吁大家一起参与无障碍地图建设。

细看消息才知道,原来高德导航里面,还有适配残疾人出行需求的“无障碍模式”。

上线两年来,这项功能已经被使用1.5亿次。

我试用了一下,发现这个模式确实不错。

以我常去的地铁站为例,它有6个进站口,彼此距离很远。

常规模式下,导航会建议我从五号口进站乘车,那是离我家最近的一个口。

可坐轮椅的人跟着导航到这个入口,就会非常麻烦,因为从此处进站要走好多台阶,还得换乘电梯。

可如果在高德APP的“设置”里打开“无障碍模式”,它就会引导我走一条避开台阶和陡坡的路线,去到远一些的6号口。

那里有无障碍电梯,且周围没有台阶路段,明显更方便轮椅人士行动。

小小的细节优化挺让人感动的。

因为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类似企业如此细致地思考过轮椅人士的出行需求,并且去做出来了。

无论导航还是其他APP,基本都围绕健全人的需求设计、开发。

残障朋友的所思所想、所求所盼较少被算法囊括。

相对小众的他们,犹如生活的边缘人,又像是技术经济时代的局外人。

事实上,他们根本不算“小众”。

据统计,我国肢体残疾人士多达2472万人。

也就是说14亿人口中,每57人里,就有一人是肢残人士。

我们很少在街道上看见他们。因为对他们而言,出门太难了。

说一个直观的故事:

1980年出生的小杜,大学毕业前夕因为患上脊髓瘤,导致下肢瘫痪。

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他一度相当沉郁。受伤后的头五年,一直呆在家里,就没出过家门。

在亲朋好友的鼓励下,他终于拾起了生活的希望,心生重返街道的勇气。

可就在这时,一个问题难住了他。

由于一直不出门,他不知道现在外面的环境是什么样的,更不知道有多少井盖、多少阶梯等着他。

种种未知数加剧了他的出门焦虑。

根据报道,为了真实体验轮椅人群的出行情况,高德无障碍导航的工程师曾经坐在轮椅上进行道路测试,这段经历让他们更能共情轮椅人士的出行焦虑。

经过亲身尝试,他们发现,前进40厘米,就需要手动转三圈轮椅,他们万一走错一条路,试错成本远高于常人,再碰上些天桥地道、施工路段,麻烦就更大了。

你看恶性循环这就来了:

越不出去,越不了解外面的交通环境;

越不清楚外界的状况,就越恐惧,越不想出门……

看到残障朋友的尴尬处境,全社会都希望帮帮他们。

政府想到的是完善基建。

所以,你会看到,这些年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明显完善起来了。

传说中的“死亡盲道”越来越少见:

方便残疾人出行的辅助设施越来越多见:

技术巨头想到的则是借助数字科技,为他们提供更有效精准的出行导航。

于是在中国残联、浙江省残联的支持下,高德地图联合阿里巴巴公益于2022年11月研发、上线了首个全国性的无障碍导航——“轮椅导航”功能。

运行两年来,轮椅导航功能已覆盖全国58座城市,帮助到了数以万计的残障人士,明显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一位伤友曾经因为找不到地铁的无障碍电梯,差点赶不上高铁,急得团团转。

现在有了高德的帮助,他查询无障碍地铁口就会方便一些。

还有一位朋友,每次出行再口渴都不敢多喝水,生怕找不到无障碍厕所。

而今,高德在无障碍模式下会清晰标注无障碍厕所的地址,他出门也安心多了。

我想,一款导航地图不可能解决残障朋友的所有出行痛点,但至少能让他们拥有更充足的出行信息参考。

这是实现“天下无障”过程中的一小步,也是维护残障群体权益的一大步。

多一点确定性,就能让他们多一些走出去的底气。

也许有人会质疑“天下无障”的意义。

他们可能会问:

“投入大量的技术、金钱去推进这样一项工作,是否有些小题大做?”

“如果残友们怕外面有危险,可以让家人开车带他们出行啊?”

“为什么非要自己去挤公交,坐地铁呢?”

(网友发帖反映的问题)

其实这里面蕴含着“人的自主性”问题。

就像专家说的:

“无障碍有一个内涵叫自主性,残疾朋友和需要这些无障碍设施的朋友,能够通过这些设施的便利,自主通过障碍,而不需要借助其他人的外力帮助,这对残疾朋友心理来说是更能接受的。”

没有人希望依靠他人的施舍和帮扶过一辈子。

惟有重新获得一种自主感——自主地突破困难,自主地支配自己的生活,那些被身体“困住”的人才有强烈的意愿走出病痛,开启全新的生活。

因此,高德这份小小的善意,不仅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且开了个好头。

未来,我们还可以做很多事来提升残障朋友的自主感和幸福感。

除了出行,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期待在衣、食、住等等方面拥有更舒心的体验。

说个亲身经历:

前两年,我有位定居海外的老师来上海访学。她因为罹患小儿麻痹症,从小到大都是坐轮椅出行。

我们约好了要聚餐。考虑到她腿脚不便,我特地预定了一家开在写字楼一楼的餐厅,想着这样进出都方便。

然而,意外情况还是不出意外地发生了。

到现场一看,这家餐馆门口有不少台阶,但没有供轮椅通行的斜坡。

旁人三两步就能跨过的障碍,我的老师需要保姆和服务员一起抬着她才能通过。

如今这方面的困扰少了许多。

出门可以叫无障碍专车,生活app在推荐餐厅的时候都会标注无障碍信息。

真的很期待互联网巨头都来卷一卷无障碍这个领域,基于自己的平台特色,为残疾人提供更美好的生活。

我相信,当科技赋能的公益项目越来越多,就会形成一种积极良性的开发氛围。开发者会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给予他们更细致也更有温度的公共服务。

如此一来,每个人才能真正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充分地享受互联网经济带来的发展红利。

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有一个经典论断:

“人类文明最初的标志是一段愈合的股骨。”

在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断了股骨的人,除非得到他人帮助,否则必死无疑。

因此,一段受伤后愈合的股骨,表明伤者得到照顾并慢慢康复,而这就是文明的起点。

高德产品经理在接受采访时有句话让我印象很深:比技术更难的是对残障群体的感同身受。

扶危济困是文明的初心,也是文明得以延续的原因。

无论是发展无障碍设施,还有其他公益事业,本质上都是这么个道理。

它不仅体现了社会对弱者的支持与尊重,更与每个人的福祉息息相关。

一个常识是:无障碍电梯,不止是轮椅人群会用,腿脚不便的老年人、受伤的年轻人、推婴儿车的宝爸宝妈、提大件行李的旅客都可能在某种场景下用到。

除了2400多万肢残人士,我国还有近3亿人需要依靠无障碍设施出行。

而且,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老人会有借助无障碍设施出行的需求。

无障碍设施早日铺开也有利于全社会更好地应对老龄化,不至于被这只灰犀牛冲得措手不及。

毕竟,我们不像祖辈那样拥有多个子女,可以由他们轮番陪伴我们外出。

未来的某一天,出门看病、买药、购物,或许都得靠我们自己。

当下年轻健康的你,或许觉得“无障碍”与你无关,可焉知哪天就要用到它呢?

渡人就是渡己。

期待更多人能和高德一起,为残障人士的生活建言献策,也为“天下无障”贡献自己的力量。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