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片里八路军常用大拇指测距离,是什么原理?原来有个数学公式

文史达观 2024-09-13 20:57:19

在《亮剑》中,有这么一个场景:

当时在苍云岭主阵地,面对日军的精良装备,作为新一团团长的李云龙清楚的明白,一定不能与日军硬碰硬。

此时他喊过来团里的“炮手柱子”王承柱,问他能不能一炮干掉坂田联队的指挥所。

柱子比划了比划,信心满满地说道:只要向前推进五百米,就一定能击中目标。

李云龙听后,命令将士努力向前推进500米,将士奋勇向前,冒着炮火推进了500米。

到达既定位置后,李云龙既严肃又带着几分玩笑地叮嘱柱子:

“柱子,这一炮很关键啊!一定要狠狠地干它一炮!打中了,我请你吃半斤地瓜烧;打不中,嘿嘿,你可得小心你的脑袋!”

柱子听后,也不犹豫,直接伸出右手比划起来。

只见他伸出右臂,举起右手大拇指,先后调换了下左右眼,就锁定了坂田的指挥所。

他深吸一口气,调整好炮口的角度。随着“轰”的一声巨响,炮弹划破长空,准确地击中了坂田联队的指挥部。

顿时,火光冲天,敌人的指挥部化为一片废墟。

正是那一炮,打开了战争格局,新一团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也正因为这一炮,让李云龙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对于以上的场景,但凡看过影视剧《亮剑》的读者都不陌生。

只是很多人可能有个疑惑,柱子凭什么伸了伸大拇指,就能锁定敌人的位置呢?这难道又是抗日神剧的穿帮镜头?

其实不然。

影视剧中柱子所使用的方法,是一种叫作“大拇指测距法”的方法,抗战时期在我军中使用范围很广,几乎所有的炮手都会用这种方法。

“神炮手”赵章成

如果说,“神炮手”王承柱是影视剧的虚构人物,不值一提。

那么历史上,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神炮手”赵章成,则在我军抗战史上有着辉煌而不休的成就。

赵章成,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出身贫寒,自幼以贩卖生鸡为生。

1927年7月,他加入冯玉祥的西北军,因表现出色被选为迫击炮手。

在随后的军旅生涯中,赵章成凭借出色的迫击炮操作和射击技术,在多次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

后其加入我军,特别是在长征途中,他凭借三发炮弹成功压制敌人火力,为红军强渡大渡河立下不朽功勋,被毛主席授予“神炮手”的光荣称号。

赵章成不仅在战场上英勇善战,而且在军事技术创新方面也有卓越贡献。

他发明了单手操炮射击法,这一绝技至今仍在我军流传。新中国成立后,赵章成被授予少将军衔。

关于他的“神炮手”事迹,文史君简单举几个例子:

1、乌江战斗时,面对敌军强大的火力,赵章成以炮手的身份参加战斗。

当强渡部队靠上对岸时,赵章成经过简单的目测后,一发试射,第二发就准确击中目标,摧毁了对部队威胁很大的敌火力点。

接着,他又以准确的炮击击中敌反击部队的冲锋队形,敌方反冲锋随之溃散,红一方面军渡过了天险乌江。

2、四渡赤水时,当一军团到达大渡河安顺场渡口时,赵章成的手中只有一门无炮架的迫击炮和3发炮弹。

紧要关头,团长杨得志急令赵章成开炮支援。

只见赵章成用左手托起没有炮架的炮身,全凭自己的手和经验技术来代替瞄准装置,仅有的3发宝贵炮弹均准确无误地命中目标,摧毁了敌3个机枪火力点。

3、抗战中期,赵章成在129师任职。

有一次,我军缴获了3门迫击炮和一批炮弹,参战部队中却没有一个人会操炮,战斗又急需炮火支援。

于是指挥官急调本不在战场的赵章成火速赶来,并专门选了6名战士供他指挥。

炮击开始,6名从未摸过炮的战士根本不会射击,只能作为赵章成的助手进行炮弹药包的改造。

而赵章成则一个人同时操纵3门炮进行不间断射击,直到3门炮的炮膛都打红了。

战斗结束后据俘虏供称:当受到炮击时,日军指挥官根据炮火的准确和密度判断,我军有一个迫击炮排在进行齐射!

而实际上,仅有赵章成一人在操作射击,这神乎其技的技艺,绝对称得上“神炮手”的名号。

“大拇指测距法”的原理

抗战时期,我军的装备较差,所用的炮几乎都是缴获得来的。

那时候由于科技不发达,几乎大多数的炮都是没有瞄准器的,完全都是靠经验结合“大拇指测距法”等方法来测距。

其中,“神炮手”赵章成也用的是这一方法。

“大拇指测距法”操作简单,尤其在纷乱的战场上最为实用,其操作大致分为四步:

1、水平端起右手臂,右手握拳,并竖起大拇指。

2、用右眼(闭左眼),将大拇指的左边与目标物重叠在一条直线上。

3、保持右手臂和大拇指不动,闭上右眼,再用左眼观测大拇指左边线,会发现这个边线离开目标右边一段距离。

4、最后估算这段距离(每个人心中的参照物可能不同),再将这个距离乘以10,其结果就是瞄准人到地方炮击点的距离。

以上操作的过程,可以形成一份原理图,如下图,是初中课本常见的一种图形:

在上图中,我们可以得见:

a代表的是左眼和右眼的距离,一般为6cm;b代表的是手臂的长度,通常为60cm。

这样的话,通过等比三角形的公式,只要估算出x的距离,就可以推算出y的距离了(𝒙为用不同眼睛看拇指,对应的目标物横向偏移距离)。

虽然这样的计算方法过于粗糙,第一次使用起来可能会存在很大的偏差。

但是经过多次试验,士兵们也是很容易掌握这种方法的,且每个人的臂长和参照物不同,具体的执行数据也有所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抗战后期,战士们的装备都升级了,很多炮也装配了测距仪了,但即便如此,很多炮兵依然习惯使用简单的“大拇指测距法”。

读者们,关于“抗战时期的大拇指测距法”,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0 阅读: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