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投奔唐肃宗后,朝廷给了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这官是大是小?

情感励志故事 2024-12-22 18:55:35

杜甫,那个被后世称为“诗圣”的人,在他生活的唐代,其实并不是什么风光人物。

说起来,他的仕途充满波折,人生也颠沛流离。

但有趣的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仕途转折,竟然发生在一场兵荒马乱中。

那一年,他冒着生命危险从叛军手中逃出,投奔唐肃宗,换来的却是一个“左拾遗”的官职。

听起来像是个小角色,但在当时却是一份让人眼红的差事。

为什么会这样呢?

要讲清楚这件事,得从安史之乱说起。

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造反,战火烧遍大半个唐朝。

次年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仓皇南逃,而太子李亨则在灵武登基,是为唐肃宗。

就在这混乱时期,杜甫的生活也被搅得天翻地覆。

他不得不带着家人逃到鄜州乡下避难,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后来听说唐肃宗已经称帝,他心里燃起了希望,觉得自己或许可以凭借一腔忠诚闯出一条路。

但命运没有那么简单,他在北上的路上被叛军抓住,和另一位大诗人王维一起被关押在长安。

杜甫的幸运在于,他当时的官职实在微不足道,叛军看他不过是个小官,便没怎么管他。

结果,他趁着郭子仪的平叛大军逼近长安,冒着生命危险逃了出来。

这个情节,简直像一部古代谍战剧。

杜甫一路风餐露宿,终于见到了唐肃宗。

皇帝见到他,大概也很感动,立刻授予他“左拾遗”的官职。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官到底是个什么水平?

简单说,左拾遗是从八品的官职,负责给皇帝提意见,相当于谏官。

听上去像是个不起眼的小官,但在唐代,它的分量却不一般。

左拾遗属于谏官体系,是皇帝身边最亲近、耳提面命的官员之一。

每天早朝,他们可以直接参与议事,对朝廷大事提出建议。

甚至在路上见到比自己官大的,只要不是宰相,都不用让路。

换句话说,虽然品级低,但地位高,是个不折不扣的“品卑位重”之职。

不过,这个官职也不是谁都能当的。

杜甫的左拾遗,实际上是唐肃宗对他的格外器重。

要知道,当时杜甫既非进士出身,也不是朝廷核心人物,他能当上这个官,完全是因为皇帝的赏识。

举个例子,同样被抓的王维,早在开元九年就考中了进士,直到十四年后才当上右拾遗。

而另一位名臣张九龄,考中进士之后,也花了十年才做到左拾遗。

至于高适,那个被称为唐代诗人中官职最高的人,也是在快四十岁时才混到这个职位。

相比之下,杜甫从一个地方小官到左拾遗,只花了两年时间,这在当时是很罕见的。

左拾遗虽然令人羡慕,但它也有一个特点——容易得罪人。

谏官的职责就是给皇帝挑毛病,说得不好听,就是“找事儿的”。

再加上它的品级低,出问题了也容易被拿来开刀。

所以,这个职位看似风光,却是个高风险的工作。

杜甫担任左拾遗没多久,就因为替被贬的宰相房琯说话,惹恼了皇帝,被贬到华州当司功参军。

这个职务虽然品级高一点,但实际上是个没啥权力的闲职。

杜甫后来的人生,基本上都在漂泊中度过。

他在蜀地当了几年节度使的幕僚,挂了个“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头衔,但这只是个虚名,连俸禄都没有。

严武去世后,杜甫便彻底失去了依靠,在风雨飘摇中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等名篇,正是他这一时期的作品。

回头看,杜甫一生的仕途并不顺利,但左拾遗却是他最骄傲的时刻。

他在诗中多次提到这个职位,比如写到“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足见他对唐肃宗的感激和对这段经历的珍视。

有人说,杜甫的仕途失败,归根结底是因为他太固执,甚至有点迂腐。

他不愿意做一个“欺压百姓”的地方官,却又在朝堂上不知收敛,最终只能被边缘化。

但也正是这种固执,让他在诗歌中展现出了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现实的敏锐观察。

有人说,杜甫是个不适合做官的人,但他却用诗歌写出了那个时代的风骨。

他的左拾遗虽然只是短暂的高光时刻,却让后人看到了一个真正有骨气的文人形象。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