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道之自在。
没苦硬吃,是最近热议的话题之一。现实案例也是有不少,例如火车上妈妈专门给孩子买站票,甚至孩子能坐得好一点儿的情况下,硬是不让孩子坐;再例如,奶奶向孙子倾诉自己做饭不开空调,是流着汗给孙子做的饭,很辛苦。
苦难教育,不是教育这些,就是所谓的“苦难教育”的典型案例。
但是,苦难就是苦难,它不是教育。
做出这些行为的家长,大多数都是孩子的时候受过不少苦的,认为苦难是孩子成长的必须经历。但事实上,苦难并不一定是孩子成长的必须经历。你有意而为之,必须把没必要的苦难加在自家孩子成长的路上,还想要以此教育孩子,让孩子领悟自己的苦心。这样行为只有两个字评价,一个是“傻”,一个是“坏”。
父母那个时期物质匮乏,餐餐可能就是咸菜就窝头,于是有了孩子,还给孩子天天咸菜窝头。如果父母是没有那个经济条件的话还好说,但有了经济条件,却还以原来的思维来过日子,那就是“傻”跟“坏”的典型代表了。
时代改变了,父母的成长时期跟他们孩子的成长时期,物质已经不再匮乏了。当一个班级所有孩子,都能吃上白面馒头就炒菜,而独独一个孩子还在吃咸菜窝头的时候,这个孩子多半不会感恩戴德,自卑的童年困其一生。
父母成长时期的苦难不是孩子造成的,但孩子的苦难若是父母“有意为之”,这样的苦难就只能是苦难而已,谈何教育?
有时候“不孝”,是保护自己的底线于是,就有了接下来的事情。
孩子“不孝”了。
父母的苦难教育越多,花样越多,就会发现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没耐心,越来越“不孝顺”。这种“不孝”,其实是孩子保护自己的底线。
孩子明明可以吃上白面馒头,偏偏家长让他吃窝头。
孩子明明可以坐着,偏偏家长要让他站着。
孩子明明可以正常吃饭,偏偏要被家长自我感动一番。
明明可以的事情,偏偏不可以。
所以,家长们的苦难教育其实才是不正常的标准,抵抗不正常的标准,是孩子保护自己的底线。
但是,这种底线往往会被突破。
因为家长跟孩子,这二者里面孩子是弱势的一方,只要反抗有的是办法整你。整自己孩子,家长们天生的权利。整不了别人,但整孩子绰绰有余。
于是,威胁的话语跟行为开始了——
你不站一路,那就别回家了。
你不吃饭,那就饿着吧。
你不怎么样,那就怎么样。
语言是一把无形的刀子,拳脚则是一把有形的刀子。两把刀子,直接扎穿孩子保护自己的底线。
于是,各种心理问题就诞生了。
原本今时不同往日,孩子们的成长过程是省去了很多艰难困苦的,可是省去的那些东西,在父母的安排下满满当当。这样的孩子往往抑郁的可能性比较高,都压在心里无法外泄,每一个脚步都是那么沉重。沉重的脚步走过的人生,是撑不起一张灿烂的笑脸的。
将心比心,私心还是爱心?苦难在教育上,也有一定的意义。
例如,“忆苦思甜”的教育,就是让孩子知道过去的不容易,珍惜当下。孩子们明白了这一点,教育就有了意义。
而把苦难当日常,巴不得孩子享不到一点儿福的家长,这很明显就是过度且病态的。还是原来的二字评价,不是“傻”,就是“坏”。
这些人想的,就是靠着苦难让孩子体会自己的不易,说到一个词就是“将心比心”。
但是,这个“心”要看是私心还是爱心。
私心,就是让孩子体会自己的心。
爱心,就是让自己体会孩子的心。
这两者最好分辨,就是看最终谁会获利。
这里的利,不是金钱的意思,它代指着心理享受。当孩子向父母的苦难教育低头时,父母就成功了,他们觉得自己对了,心理享受着单独的快乐。当父母真的关心孩子时,不会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添堵,只会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提供帮助。这样的父母跟孩子,二者的心理享受是共有的快乐。
对于乐于制造苦难的家长,我们理解,毕竟他们苦过,但我们不推崇苦难教育,因为苦难就是苦难,永远不是教育。
对于在苦难教育之中的孩子,我们深表同情。但未来的路还是要坚定走下去的,走得越远越好。
走得越远,就距离苦难的源头越远。
希望这世界上有一天,过度的苦难教育,会像石子落海一样,消失的无影无踪。
妙语解开心中事,祸福莫避任君游。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