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张文宏说出了一个重要真相

声道观察 2022-03-14 23:11:33

文\熊猫的熊

“抗疫两年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是漫长冬夜还是倒春寒”?张文宏,那个离舆论场最近的医学界专业代表,又出来说话了。

这篇千余字的文章,有着密集的信息量。而在我看来,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常识:新冠病毒未必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用张文宏的话说,“对于这个病毒,消除恐惧是我们必须走出的第一步”。

01

张文宏算得上一个技艺高超的发言者。对于清零和共存的争议,他没有直接回应,而是回到新冠病毒本身,回到科学本身,把那个绝大多数人疑惑的问题直接挑明了:

现在的病毒到底有多大的危险?我们应该冒险一博去尝试放开吗?

那句“我和香港大学的病毒学家讨论了数小时”的描述,是张文宏身份的一个象征。他是在以一种专业视角,而不是大众意义上的“网红”来发言。

而如果看过张文宏的微博,你会发现,张文宏用了大量的篇幅解释一件事,那就是新冠病毒的毒力在下降。

张文宏说,“上海近六个月收治的2266例病例中,大多数是海外输入性病例,94%打过疫苗。这2266个病人中,重症的只有0.1%,危重症(需要插管)和死亡的一例也没有”。

为了论证“病毒已经变得相对比较弱了”的结论,张文宏还援引了香港和英国的数据。

其中涉及到香港,他提到,死亡率方面,接种两针人士为0.09%;至于英国,新冠肺炎致死性已经低于流感,病死率下降了七倍,仅为 0.03%。重症率和死亡率在不断下滑。

我曾在网上刷到过讲述武汉第一批感染者现状的视频,他们有的皮肤溃烂、肾部透析,有着严重的后遗症,伤害难以逆转。其实这更多是因为治疗不及时,以及前期治疗方向不明确。

新冠进入第三年,在医疗救治方面,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卫健委在年初曾公布过一项数据:自2020年5月以来,我国新冠病毒肺炎重症率维持在7%左右,但自2021年1月份以来无死亡病例(截止到今年年初)。

然而在社交媒体上,对于新冠病毒的恐慌,是一种很容易相互传染的集体情绪。哪怕疫苗接种率大幅提升,人们还是容易将它和死亡产生联想,谈疫色变,陷入一种叫魂式的惊慌中。

“重症率与死亡率真的低于流感了”,这样的判断,如果换个人说出口,那多半会斥责不负责任,或者妖言惑众。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张文宏的最大公共价值,反而不在于他的专业,而在于他是专业领域离舆论场最近的人,能够将专业的声音实现最广的触达。

他科学、严谨发言的形象,凝结着巨大的公共信任。人们愿意相信他,一句“张文宏说”的前缀放在那里,可能要比引用各种权威媒体杂志的信源都要靠谱得多。

02

对病毒的恐慌,是人类永远难以彻底战胜的一种情绪。还是在四年前的2018年,一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让我们见证了习以为常的流感病毒对一个中产家庭的围剿。

新冠肺炎到底是不是大号流感,这是一个争议许久的话题。很显然,至少在严格的清零政策和封控措施下,很少有人会将它看做一个大号流感。

前两天,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发生的那场聚集性疫情,学校的学生和家长们在互联网上发帖求助,他们的绝望和无助在互联网上蔓延,字里行间甚至给人一种即将赴死的悲伤观感。

我很同情他们的遭遇,但更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们会陷入一种恐慌之中?除了防疫处置的不当以外,这种集体意识和集体情绪的底层还有什么?

我们必须看到一个事实:当新冠病毒得不到一种科学的认知对待,它造成的恐慌情绪蔓延,就伤害而言,其实不啻于另一种的病毒。相信大家一定还记得成都确诊女孩被网暴的案例。因为确诊前曾前往成都多个酒吧,她被网友扣上了“转场皇后”的帽子,遭遇严重的荡妇羞辱和网络暴力。

这并不是一起个案。

就像八点健闻的那篇《新冠第三年,对感染者的网暴为什么仍在持续?》里所说的,一夜之间,一个普通人,仅仅因为感染病毒,便忽然变成了网络上的段子,又因为那些臆想的段子,发酵成为某种程度上的“全城公敌”,“这是新冠大流行时期司空见惯的故事”。

对感染者的敌视和围剿,正是发轫于对病毒的恐慌。

那些不知情的感染者,从受害者变成了毒源。而对感染者的道德审判,则为“瘟疫”流行下那些被牵连和影响的网暴发动者,提供了一种自我安慰的发泄途径。

、这不免让人联想到孔飞力在《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描述的那般社会性恐慌的场景。集体情绪,成为了社会变动的重要发动机。

03

人心的变化最为微妙,而对疫情的恐慌正在慢慢克服。当然,这并不全是因为对病毒有了更客观的认识,更是基于生存本身——熬得过病毒,未必熬得过生计,“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了三年”。

这是张文宏此次发言的重要背景。他拿出数据,让大家消除恐惧,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在这一轮疫情的反弹之下,打消人们的焦虑。更长远的,还是建立一种对科学的信任。

很多人批评他,说他在前一次的发言中,言语充满官话,失去了个人辨识度,失去了科学家的立场,仿佛让人感觉要是去了他。害怕失去他,正是因为他太重要了。

病毒产生的谣言、误解、歧视、恐慌、焦虑,正是源于,敢于向大众言说、有公共价值担当的专业发言人,已经成了稀缺的物种,而人们淹没在嘈杂的信息中,没有一个清晰的路标。

就在最近,一篇刊登于《自然》杂志的“新冠病毒可能会导致大脑萎缩”的国外研究,在国内大范围传播,它给那些恐慌病毒的人再度蒙上了一层心理阴影。

尽管这篇研究存在着各种争议,因果关系无法证实,而且,研究对象也都是尚未接种疫苗的老年人,但在媒体报道和公共讨论中,国外对研究的一些质疑声音却很少出现了。

一篇有争议的专业报道,变成了一段简单的事实陈述,成了恐慌的来源,成了大家在网上围绕清零和共存而争吵的一种所谓“客观证据”。

当专业性的内容,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市场时;当严谨的公共讨论,容易被一些偏见和误解所裹挟时,张文宏的走红,就不再是偶然现象。

他总是在不断讲真话,不断拿出证据,不断接近事实本身。事实本身是什么呢?那就是,我们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躺平,但新冠病毒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所以哪怕他的这次发言,也是“虽然”之后跟着“但是”,似乎在讨好纷争两边的人,似乎总是骑墙,但毕竟他没有只是传递单一的声音。

能够向前突破一尺,让大家迈出克服恐惧的那一步,这就足够了。

作者简介

12 阅读:8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