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起源于佛祖?

钧儒说古代 2024-02-21 18:26:41

阅读文章前,希望您可以点击【关注】,方便后续第一时间接收最新文章推送。

虽然春节已经过去,但是人们庆祝新年的热情依然高涨,即将到来的元宵佳节也会重新为中华大地带来新一轮的节日气息。

相较于春节,元宵节的娱乐性质更强,当天的传统娱乐活动更多,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而在这些习俗背后,也隐藏着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于元宵节的出现时间,在目前的学术界尚无定论,但到东汉末年的时候,元宵节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了。

目前比较流行的元宵节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和汉文帝登基的传说有关,当年汉惠帝去世之后,吕后把持大权,这令汉室宗亲备受打压。

直到吕后去世之后,汉朝大臣们才终于找到机会推翻诸吕,重新夺回大权,并拥立汉文帝刘恒登基。

据说汉文帝推翻诸吕的时间,就在正月十五前夜,当时汉文帝在消灭诸吕后为了表示庆祝在当天晚上到大街上观灯狂欢,与民同乐。

此后为了纪念这天,汉文帝就下令在正月十五解除宵禁,允许百姓们上街观灯,这便是元宵节的由来了。

但根据《史记》记载,消灭诸吕的行动应该是在农历九月十一日完成的,并非正月, 因此这种说法显然是牵强附会的,并不是真实的情况。

第二种说法则和佛教文化的传播有关,传说在汉明帝在位期间,他曾经梦到了西方的使者,并随后派人去往西方寻求佛法,并在东汉国内建立佛寺豢养僧人。

而正月十五正是如来向众人展示神通,降服妖魔的日子,因此汉明帝为了纪念佛祖,便将正月十五设定为节日。

由于在佛教文化中,灯火有着独特的意义,在《无量寿经》中有“无量火焰,照耀无极”的说法。

佛教文化还认为灯火是给人忏悔,带来福田的法器,为此汉明帝便要求人们在正月十五点灯庆祝,这似乎也能和元宵节的习俗相合。

但这种说法实际上也经不起推敲,因为汉明帝虽然对佛教文化感兴趣,但他并不是梁武帝萧衍那样的佛教徒。

他甚至还要求中国百姓不得出家为僧,那自然更不可能推广和建立这样一个佛教节日了。

还有一些佛教经典中提出汉代曾经有僧人和道士在元宵节斗法,佛教子弟在获胜后才确立了元宵节的地位。

但要知道在汉代中期,连道教都还没有建立,更不要说专职修道的道士了。

因此元宵节发源于佛教的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元宵节的起源究竟起于何处呢?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目光转向了汉代的太一神崇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祇,祭祀太一神的活动在汉代十分兴盛。

和其他神不同,祭祀太一神的时间一般是从前一天的黄昏到第二天的早晨,并且人们会在夜晚观看花灯,这和元宵节十分相似。

但人们之所以此前没有把元宵节和太一神祭祀联系到一起,主要是因为汉代祭祀太一神的时间是正月初八,并不是正月十五。

但随着民俗学调查的不断深入,一些习俗逐渐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比如在江苏南京周边地区采风时,历史学者们发现当地有正月初八庆祝灯节的习俗,如果当年有女儿出嫁,人们还要为他们送上麒麟送子灯。

清代的笔记文学《帝京岁时纪胜》中,也记载了人们在正月初八燃灯祭祀的做法,这些应该都是从太一神祭祀发展而来的。

从隋唐时期开始,元宵节便逐渐发展成为最重要的民俗性节日,节日的娱乐性质已经取代了其宗教性质,因此时间可能发生变动。

在古代照明条件十分有限,明月是人们在夜晚的重要光源,所以将太一神祭祀从初八换到月光更足的正月十五,也就十分合理了。

而且根据史料记载,汉代在祭祀太一神的时候,还有让童男童女合唱的习俗,这和之后元宵节上青年男女纵歌狂欢的习俗也是一脉相承,这都体现出了元宵节和太一神祭祀之间的关联。

此外太一神在古代被认为是万物的起源,《吕氏春秋》中还有“万物所出,造于太一”的记载。

而元宵节的部分习俗也和生育息息相关,这也能够进一步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人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在行为上一般较为内敛,尤其在男女之事上更是羞于启齿,在行为上也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约束。

但在古代的元宵节当天,男女之间的身份界限就会被打破。

当天晚上游人们会男扮女装,或者戴上面具,一起观看表演或者欣赏花灯,一些浪荡子也将元宵节当成了寻找约会对象的猎场。

因此当时的元宵节成为了青年男女最喜爱的节日,但在一些大臣看来,这样的节日习俗真的“有悖人伦”。

比如隋文帝在位时,大臣柳彧就曾经上疏要求隋文帝下令禁止元宵节的狂欢活动,但隋文帝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隋文帝之所以会如此坚定的否决柳彧的提议,主要是因为祭祀太一神本就和生育文化息息相关,比如元宵节中最为重要的装饰物——花灯,就和求子密不可分。

从很早的时候开始,没有子嗣的夫妻就会在元宵节当天去偷盗多子人家的花灯,之后将灯带回家中,并希望以此为自己带来生孩子的兆头。

唐代年轻男子们还会在街头舞起龙灯,在他们经过门口时,求子之人就会用蜡烛或者灯盏接龙灯之火,之后将其放在床下,认为这会给他们带贵子。

元宵节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习俗,是因为古人认为灯火有“宣子”的功能,这也是为什么祭祀东皇太一的时候,需要彻夜点燃灯火,其实也是古人祈求多子的一种直接体现。

此外灯火还被视为生命力的象征,比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向上天祈求延续寿命的途径,就是点燃七星灯。

在一些西方文明中,也有在新婚夜点燃灯火祈求生子的传统,这也说明了各地文化的共通之处。

能够证明元宵节和生育文化关系的习俗,除了花灯之外,还有一个便是“走桥”。

所谓走桥,即在元宵节当晚,妇女手持灯火从桥上走过,部分地区甚至还要走上几个来回,人们一般认为这种走桥习俗和祛除疾病有关,但其实这也是古人祈求多子的重要仪式。

根据《如皋县志》记载,当地妇女有着在元宵节当天检视桥砖的习俗,她们认为这可以帮助她们在新年内生子。

而福建莆田等地的妇女则会在走桥后摸钉子,古代钉子一般寓意为“丁”,即取人丁兴旺之意,这也说明了走桥习俗和生育文化的关系。

而在原北京良乡县地区,走桥后的女子还要食瓜种,以取子孙“绵绵瓜瓞”的好彩头,这说明了无论南方还是北方,走桥都和生育紧密相关。

其实我国古代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也是从走桥文化衍生出来的,其最早并没有和七夕节绑定在一起,而是从春日的走桥乞子活动中,发展出来的。

此外桥在中国古代文化故事中,还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古人会把男女约会的地点叫做蓝桥,这都说明了桥和男女情爱之间的关系。

桥这一意象在古代还有着连接的象征,比如连接阴阳世界的关键就在于奈何桥,因此桥也被视作混沌的界限,或者是两种状态的连接。

这和古代元宵节的节日文化也十分契合,因为在当天人们会抛弃原有的身份和生活方式,尽情享乐,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真实世界与自由世界的短暂连接呢?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元宵节习俗中,有很大一部分和生育文化相关,而太一神崇拜的本质就是一种生殖崇拜。

这进一步验证了现在历史学者秉持的元宵节发源于太一神祭祀的观点,这类观点目前也赢得了更多人的认可。

在文化氛围较为压抑和克制的中国古代,人们的行动受到了道德、社会规范的严格限制,这让解除宵禁的元宵节,成为了难得的娱乐狂欢。

古人们在这一天纷纷解开了束缚,尽情投身于各式各样的活动之中,这也让元宵节成为了中国最受人喜爱的民俗节日之一。

与此同时,元宵节还继承了秦汉时期太一神祭祀活动的部分特点,青年男女之间的互动成为了古代元宵节文化的主流。

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无疑是极其另类的,正因如此元宵节也染上了浪漫的色彩,并为我们留下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等传世佳作。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元宵节其实比七夕更像是中国的“情人节”。

参考资料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唐代元宵节风俗及元宵诗论》,顾国华著作,2003年4月发表。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点赞转发,或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您的观点,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方便后续第一时间接收文章推送。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