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化险:百亿注资频现!各地国资成问题险企“白衣骑士”

邦立看商业 2024-10-13 18:31:00

最近有消息称,苏州东吴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筹)发布招聘公告。公告显示,苏州东吴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筹)是经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筹建的全国性财产保险公司(筹建批文金复〔2024〕633号),总部设在苏州。

本次招聘覆盖31个岗位,具体包括总公司副总经理、15类相关业务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

同时根据媒体报道,东吴财险的设立或与安心财险有关。2024年3月,安心财险将公司注册地从北京市迁址江苏省苏州市。当时,市场便猜测安心财险或迎来苏州国资入主。市场亦有消息称,安心财险将更名为东吴财险。

作为东吴财险的发起单位,苏州国际发展集团成立于1995年,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涵盖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种业务的综合金融集团。

根据天眼查消息,苏州国际发展集团由苏州市财政局全资控股,这也意味着安心财险摇身一变后的东吴财险,是一家国资绝对控股的财险公司。

事实上,近年来,国资参与问题险企纾困的案例并不在少数。根据不完全统计,包括信泰人寿、三峡人寿、百年人寿、亚太财险、恒大人寿、长江财险等公司都迎来了新国资股东。

此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云泽在谈到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的工作时,指出要推动“一省一策”、“一行一策、”“一司一策”制定风险处置方案。各地国资入股风险险企,也很符合这些方针。

1

天安财险“变身”申能财险,

“明天系”险企处置工作全面落地

9月20号,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关于申能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申能财险”)和天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安财险”)保险业务转让的批复,同意申能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受让天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保险业务,具体为双方共同签署的《收购承接协议》约定的收购承接标的。

这也意味着华夏人寿、天安人寿、易安财险、天安财险4家“明天系”险企处置工作正式落下帷幕。

官网信息显示,申能财险于今年1月16日正式成立,注册资本100亿元,注册地为上海市临港新片区,由申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45%)、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持股14%)、上海临港园金投资有限公司(持股10%)、上海临港新片区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持股10%)、台州市国有资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股8%)、申能股份有限公司(持股5%)、上海国投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持股5%)、百联集团有限公司(持股3%)等8家国有企业共同发起筹建。

其中,申能投资是申能财险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为45%,该公司为申能集团全资子公司,而申能集团是上海“老牌国企”,而申能财险的第二大股东上海国际集团、第三大股东上海临港园金投资有限公司的最终实控人也均是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由此,天安财险已完全被国资接手。

2

“保险保障基金+国资险企+地方国有资本”接盘,恒大人寿“终成”海港人寿

恒大人寿的前身为是中新大东方人寿,成立于2006年5月,由新加坡大东方人寿和重庆市地产集团合资组建。其中,东方人寿成立于1908年,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人寿公司。重庆市地产集团是重庆市政府直属的事业单位,国有重点企业。

作为海外保险公司与国内大型国有企业共同创立的合资保险公司,中新大东方人寿成立之初被寄予厚望。但是成立以来,业务发展速度比较慢。直到2015年,恒大集团以39.39亿元从重庆地产公司和重庆城市建设公司手里,购买了中新大东方人寿50%的股份,成为了其第一大股东,并且将中新大东方人寿,改名为“恒大人寿”。

恒大入股之后,恒大人寿发展迅猛。2015年末,恒大人寿的资产规模才201亿,而到了2020年末,已经达到了2415.42亿,5年时间资产规模扩大了12倍。

恒大人寿保险业务收入迅速扩张的办法在于大力发展万能险,为了吸引客户,恒大人寿给出了非常高的回报利率。面对迅速膨胀的万能险规模,恒大人寿为了覆盖成本,开始将万能险保费大量投资股市,开启疯狂买买买模式。仅2016年1年,恒大举牌的上市公司就超过20家。但是,这种疯狂的模式,并不符合保险公司审慎经营的精神。

从2016年开始,监管就频频对恒大人寿做出处罚。据财新报道,2016年5月至8月,保监会铺开万能险专项检查,检查万能险业务量较大、中短存续期产品占比较高的九家险企,恒大人寿为其一。

而自2021年三季度开始,恒大人寿停止更新偿付能力报告,经营问题已难以掩盖,公司也正式被监管接管。

而在去年9月,恒大人寿被接管一事也终于迎来结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相继发布同意海港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筹建的批复,以及同意海港人寿及其分支机构开业的批复。

随即,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公告,同意海港人寿整体受让恒大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保险业务及相应的资产、负债。并要求海港人寿在保险业务受让过程中,切实维护保险消费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确保保险业务受让合规、平稳推进。

从股权结构来看,恒大人寿风险处置的主力是地方国企。深圳市鹏联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控股股东,成立于2023年3月2日,经股权穿透后,实际控制人为深圳市国资委,持股海港人寿51%的股份。此外,保险保障基金出资37.5%亿元,持股比例达到25%。此外,广东粤财投资有限公司、重庆市渝新投资、太平人寿分别出资12亿,持股比例为8%,并列第三大股东。

从海港人寿的股东构成来看,采用的是“保险保障基金+国资险企+地方国有资本”的形式,未来海港人寿发展如何,我们也会持续关注。

3

前任董事长索赔4220万,三峡人寿迎来国资加码有望走出泥潭?

作为第一家总部设在重庆的中资寿险公司,三峡人寿自2007年成立以来还没有尝过盈利的滋味。

数据显示,2017-2023年成立7年来,三峡人寿历年净利润为-0.84亿元、-0.58亿元、-1.19亿元、-1.05亿元、-0.65亿元、-1.1亿元和-1.97亿元,总计亏达到7.38亿元。

进入到2024年,三峡人寿继续亏损态势,今年上半年亏损1.02亿元,大有亏损扩大的趋势。

作为一家新险企,市场对于其盈利情况往往是比较“宽容”的,毕竟新的险企在内部管理、成本控制上较成熟险企有一定差距,因此在盈利情况上往往情况没有那么乐观,因此三峡人寿的亏损问题我们暂时按下不表。

但保费端的下滑却无法让市场忽视了。

我们分两端来看,目前三峡人寿共经营了六个完整年度。其中2018-2020年,三峡人寿保费收入分别为0.11亿元、9.1亿元、11.02亿元,颇有初生牛犊不怕虎之势。

但从2021年开始,三峡人寿保费收入开始变脸。2021年至2023年,三峡人寿保费收入分别为6.24亿元、5.59亿元、4.06亿元,连续三年出现下跌,而2024年上半年的保费收入为2.59亿元,同比下降20.03%。

保费端的不断下跌意味着三峡人寿的业务出现了极为明显的收缩之势。

更让市场意外的是,三峡人寿在去年还上演了一出前任董事长与公司对簿公堂的闹剧。

去年7月,一纸诉讼把三峡人寿推向风口浪尖,三峡人寿前任董事长黎已铭因公司长期拖欠其应得的劳动报酬,提起诉讼。黎已铭称自三峡人寿筹备至正式运营期间,他始终为公司辛勤付出,却多次因劳动报酬问题向公司提出申诉,然而并未得到足额支付。黎已铭还称,2021年9月30日,三峡人寿在未经合法程序的情况下,单方面解除了与黎已铭的劳动合同,严重侵犯了其合法权益。

在法庭上,黎已铭除了请求法院判令三峡人寿支付其未足额支付的工资、绩效工资等4220万元,还要求判令三峡人寿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恢复工作岗位。

种种乱象下,三峡人寿迎来了国资的加码。

2023年底,三峡人寿公告称,公司注册资本从10亿元增加至15.37亿元。此次增资由重庆渝富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和重庆高科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完成。增资后,两家股东各自持有30.49%的股份,成为并列的第一大股东,三峡人寿也因此正式成为国资控股的人身险公司。

时间来到今年6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批准了重庆迪马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将其持有的9.76%(共计1.5亿股)三峡人寿股权转让给重庆高速公路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此次股权转让后,迪马工业退出了三峡人寿的股东行列。

重庆高投是重庆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而后者又是重庆市国资委的全资子公司。数据显示,目前渝富资本、重庆高科和重庆高投三家国有股东的持股比例分别为30.49%、30.49%和9.76%,合计持股比例达到70.745%。

而在重庆国资加码后,三峡人寿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今年4月18日,重庆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曾菁华一行前往三峡人寿督导调研改革攻坚工作时表示,“实现国有控股以来,三峡人寿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新老班子顺利交接,企业面貌焕然一新,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快走出发展困境。”

我们也期待未来三峡人寿能早日走出困局。

4

发展策略有误,长江财险迎来新大股东

根据长江财险披露的2023年年报数据显示,公司2023年实现保险业务收入9.54亿元,全年亏损1.48亿元。值得一提的是,长江财险上一次盈利的年度还要追溯到9年前,该公司已经连续8年出现亏损,其中有6个年度的亏损额超过1亿元。

长江财险成立于2011年,股东包括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武钢集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湖北能源集团和湖北联投集团等大型国企,堪称豪华阵容。

长江财险亏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身为湖北本地公司,长江财险的策略并不是因地制宜,先做好湖北市场,再向外围拓展,而是一开始就选择了“摊大饼”的策略。在全国多地设立业务机构,但出现了明显的“水土不服”,产出不高,甚至成本大于收益。

其次是所处赛道“太卷”。2023年长江财险保费收入最大的险种是机动车辆保险,收入为4.59亿元,在当年9.54亿元保费总收入中占比约48%。而车险无疑是财险市场中竞争最激烈的细分赛道,人保、平安、太保老三家巨头占据绝对优势,市场份额居高不下,长江财险既不具备先发优势,也没有在后天开发出有特色的产品,连续亏损几成定局。

由此,长江财险也开始寻找帮助。今年1月,长江财险发布公告称,公司已审议通过了增资扩股相关议案,湖北宏泰集团有限公司实际认购增发股份7.32亿股,长江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认购增发股份2.55亿股。

待增资事项获批,湖北宏泰将持有长江财险26.17%的股份,成为长江财险第一大股东,长江产投以9.12%的持股,位居第五大股东。

原第一大股东湖北联投的持股比例将从33.26%稀释至21.52%,成为第二大股东。湖北交投则从33.15%的持股降至21.45%,位居第三大股东。

公开信息显示,湖北宏泰成立于2022年1月,注册资本为230亿元,资产规模现已突破2125亿元,是湖北省属唯一金融服务类企业。其主业聚焦于金融服务,先后布局银行、证券、保险、资管等领域,目前是湖北银行第一大股东、国华人寿第五大股东。

5

五个季度亏完七年盈利,百年人寿混乱何时休?

作为东北地区首家中资寿险法人机构,百年人寿此前持续盈利。2015年至2021年,百年人寿的净利润分别为0.32亿元、2.07亿元、3.51亿元、6.97亿元、2.23亿元、8.02亿元和5.88亿元。

但从2022年开始,百年人寿形势急转直下。在2022年到2023年一季度的五个季度中,百年人寿巨亏37.5亿,一次性亏完了2015-2021年这七年的所有盈利。

此外,在净利润大幅下滑的同时,百年人寿的净资产也快速缩水。数据显示,2021年第四季度末,百年人寿的净资产还为81.66亿元,但到2022年一季度,就缩减至44.05亿元,在此后的二、三、四季度,其净资产分别为49.58亿元、19.41亿元、3.23亿元,到了2023年第一季度,其净资产已转为负值,为-4.2亿元,短短一年多时间,净资产缩水了85.86亿元。

在2023年一季度后,百年人寿还没有发布过偿付能力报告,最新的数据为2023年一季度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仅为64.43%,较2022年第四季度下滑12.73个百分点;综合偿付能力为102.59%,环比较上季度下滑13.79个百分点。公司自2022年起四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结果均为C类。可见百年人寿的风险状况不容乐观。

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四月,百年人寿通过股份增发、股东股权转让等方式迎来了新的第一大股东大连金运。

据大连市政府网站消息,大连金运是市级国有金融资本投资、运营和管理的专业化平台,在市政府授权市财政局履行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的基础上,受市财政局委托履行国有金融资本管理职责,百年人寿也终于从“万达”时代迈入“国资”时代。

大连金运能给百年人寿带来多少改变,我们还不得而知,但希望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6

信泰人寿、亚太财险等均迎新股东,审慎经营、严格风控为破局之道

国资出手的还有信泰人寿和亚太财险。

去年10月,信泰人寿发布了《关于变更注册资本有关情况的信息披露公告》,称公司拟增发新股约52.04亿股,注册资本将有50亿元变更为约102.04亿元。新增的4家企业均为具有浙江国资背景的企业,分别为物产中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城投资本集团有限公司、杭州萧山环境集团有限公司与杭州萧山钱江世纪城股权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此外,今年3月,亚太财险发布关于变更股东有关情况的信息披露公告,根据《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裁定书》,重庆三峡果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三峡果业”)持有的该公司1.68%股权,由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抵偿给陕西省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

据此,陕西省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国投”)通过“以物抵债”的形式取得亚太财险1.68%股权。

由此,老牌财险公司亚太财险正式迎来国资背景股东。

7

保司股权吸引力下降,国资将承担更大责任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以全面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为重点,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此次会议强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中央层面反复提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可见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和迫切性。

而保险作为经营风险的行业,在防范风险上则更要注意。在保司出现风险隐患时,及时掐掉风险成为重中之重。

但近几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险企风险开始暴露,据财新报道,业内人士估计,目前保险行业已经存在至少6000亿的高风险资产,部分人士更预计这一规模达到了万亿。

同时,保司的股权吸引力逐步下降,寻找“接盘方”逐渐成为难题。今年以来,已有超双位数保险机构股权被披露挂牌转让,从已披露的转让底价来看,转让总金额超16亿元,但“接盘方”难寻成为不争的事实。

过往一段时间,保司出现问题,往往都有保险保障基金兜底,但随着保障基金出手参与了几家问题险企的处置,其自身资金不断被消耗,。而且,保障基金也遇到了股权出让遇冷的局面。

在2018年以608.04亿元取得安邦集团98.23%的股份后,保障基金曾在2021年7月,中国保险保障基金首次在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挂牌转让大家保险98.78%股权,其中包括中国保险保障基金的98.23%股权、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0.55%股权,转让底价为335.7亿元。但最终转让流产,今年再度传出转让消息,但至今依旧未成形。

政策面上,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针对高风险机构集聚的地区,都已经形成了具体的改革化险方案,正在“一省一策”稳妥有序地推进实施。

因而不难推测,在保司股权吸引力降低的背景下,国资就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但对于那些问题险企来说,国资的进场并不意味着危机的解除,更严格的风控,更审慎的发展策略,才是未来走出泥潭的正确道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