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扁舟子
2012年7月23日,骄阳似火,知了聒噪。
孙胜荣躺在宾馆的床上想着心事,这几天大街小巷地找人,他有点累了。
这时,他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
“是孙先生吗?张爱民找到了!”是云龙湖派出所的王腾碧所长,给孙胜荣带来了好消息。
“真的吗?他在哪?”孙胜荣兴奋地从床上跳起来,那一刻,激动溢于言表。
半个小时后,孙胜荣终于见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恩人。
孙胜荣与张爱民见面
“爱民哥,我终于找到你了!”分别时还是毛头小伙,再见已是中年人,一见面,两人便紧紧拥抱在了一起,热泪盈眶!
多年来,孙胜荣三次寻找张爱民,两人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1972年,浙江丽水市青田县温溪镇港头村,一户农家又添了一个男孩,他就是孙胜荣。
孙胜荣家有8个兄弟姊妹,他最小,自小生活过得很清苦。
1986年,14岁的孙胜荣就辍学了,去了江苏徐州投奔哥哥,在他开的理发店里学手艺,就是在这里他结识了张爱民。
年轻时的张爱民十分帅气
张爱民是理发店的常客,20岁出头,戴着眼镜,打着领带,孙胜荣后来回忆说,年轻时的爱民哥像刘德华一样帅气有型。
每次张爱民过来,都是孙胜荣帮他洗头,当时个子小,洗头够不着,让张爱民低一点就低一点,非常随和。
张爱民怜惜孙胜荣小小年纪便出来打工,对孙胜荣嘘寒问暖,特别关照,冬天孙胜荣手都长冻疮了,每次过来都会问他疼不疼好没好,这些如亲人般的关心让孙胜荣在异乡倍感温暖。
孙胜荣的理发首秀也是张爱民“奉献”的,就像看病大家都喜欢找老专家一样,没人愿意让年轻没经验的孙胜荣理发。
第一次理发,孙胜荣很紧张,手心出汗,张爱民却暖心宽慰道: “没事,你以后就拿我练手好了,多练练,手艺就好了。”
左:孙胜荣;右:张爱民
此后,孙胜荣便成了张爱民的“御用理发师”,张爱民有时还会带朋友来关照他的生意,在张爱民的鼓励下,孙胜荣的手艺越来越好了,慢慢地,大家也愿意找他理发了。
虽然孙胜荣的手艺在变好,店里的生意却在变差,当时男士理一次发才8毛钱,哥哥的理发店实在经营不下去了,最后不得不关了店。
随后,孙胜荣跟着哥哥去了温州,走得仓促,也没来得及同张爱民告别。
有些人的缘分是天注定的,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有缘总会再见。
1987年冬天的一个上午,正在温州出差的张爱民,突然在步行街看到一个熟悉的背影,那不是孙胜荣吗?张爱民当即上前,惊喜喊道: “阿云!”
“阿云”是孙胜荣的小名,在徐州理发店的时候,老顾客都这么叫他,在浙江可没人这样叫过他。
听到久违的“阿云”,孙胜荣以为是某个重名的人,寻声望去,难以相信,竟看到了之前很关照自己的张爱民,又喜又惊: “爱民哥,怎么是你?!”
分别那么久,还能在异地不期而遇,这特别的缘分让张爱民很开心,见孙胜荣虽然长高了不少,但是面黄肌瘦,浑身脏兮兮的,显然过得不太如意。
张爱民带着孙胜荣去了自己住的宾馆,先洗了个澡,然后带他去吃饭,点了许多孙胜荣爱吃的菜,两人边吃边聊着分别后的经历。
原来孙胜荣跟着哥哥刚到温州不久,家里出了点事,哥哥就回老家了,孙胜荣一个人留在了温州闯荡。
孙胜荣以为自己有理发的手艺,找工作是件容易的事,可是他去了很多理发店,都说不缺人手。
他年纪小,初中都还没有毕业,能找到什么好工作呢,最窘迫的时候,孙胜荣四个月换了三份工作,日子过得颠沛流离,有上顿没下顿的。
后来就到了现在的眼镜厂里磨镜片,工作不累,就是有点脏,一打磨就弄得满头满脸一身的灰。
“你有理发的手艺,为什么不自己开一家理发店?”听完孙胜荣的经历,张爱民问道。
“我也想啊,可是我没有本钱。”孙胜荣面露难色。
开个小小的理发店,差不多要1000元,1000元对于当时的孙胜荣来说,不吃不喝要存两年。
不忍心十五六岁的孙胜荣到处流浪,张爱民开口道: “你来徐州吧,我来帮你。”
张爱民的话燃起了孙胜荣的创业斗志,交接完眼镜厂的工作,一个星期后,孙胜荣回到了徐州。
张爱民一诺千金,二话不说,第二天就从银行取出1000元交给孙胜荣,那是他攒了一年多的工资。
此情重于泰山,孙胜荣不敢收,张爱民劝道: “阿云,拿着,把理发店开起来,这些钱就当我投资的,赔了,算我的。”
萍水相逢而已,谁会拿一两年的工资去帮一个非亲非故的小年轻开店?
1987年的1000元是什么概念呢?那时猪肉一元一斤,一个经验丰富的瓦工一天的工钱是3~5元,张爱民当时是一家阀门厂的推销员,一个月工资也就六十多元。
身边朋友都劝张爱民三思,不要意气用事,他们担心这1000元有去无回。
张爱民却不理朋友的提醒,自己和朋友都有工作,怎么都不会饿着,孙胜荣有了理发店,有了营生,可以自食其力,不用漂泊。
张爱民出钱出力,不遗余力地帮助孙胜荣,很快在徐州医院的对面盘下了一个店面。
店面不大,20来平方,叫来朋友一起帮忙粉刷墙壁,安装镜子,置办沙发、理发工具,不久,孙胜荣的 “新潮理发店”就开业了。
开业之初,店里的生意很不错,孙胜荣店里店外忙得团团转,洗头工是他,理发师也是他,他舍不得雇帮手,他想尽快挣到钱把1000元还给张大哥。
看到孙胜荣忙得顾不上吃饭,张爱民只要有空,就会大老远骑着车,带着自己从单位食堂里打的饭菜给孙胜荣送过来。
张爱民对这个比自己小9岁的小男孩,给予了如父如兄的关爱,有人来就上前招呼顾客,帮忙洗头;没人来就帮忙打扫卫生,整理东西。
茫茫人海,遇到张爱民,孙胜荣何其幸也,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却胜似亲兄弟。
这样过了两年,孙胜荣的理发店周围,陆续新开了几家理发店,80年代末期,新式的发廊异军突起,很受年轻人喜欢。
粥少僧多,孙胜荣尽管很努力地打理店铺,店里的生意始终差强人意,这样下去,恐怕连房租都交不起,更别说还钱给张大哥了。
这时,18岁的孙胜荣收到家里来信,老家正在征兵,让他回去报名参军。
孙胜荣觉得自己长得瘦小,身体又不太好,自己肯定验不上,跟张爱民说自己回老家验兵,做完体检就回来。
张爱民
这一去,孙胜荣就没有再回来,他以为自己肯定验不上,过几天还会回来继续开店,没想到,顺利通过了体检,当时通讯也不方便,也不能回徐州,直接就去了部队。
张爱民在徐州不明所以,一看这么久人也没有回来,理发店也不能一直扔在这儿不管啊,就跟房东把理发店退租了,里面的东西该拆的拆,该卖的卖。
张爱民的朋友知道了,一边骂孙胜荣忘恩负义,一边数落张爱民当初不听劝,连个借条都没让人打,1000块钱打水漂了。
再说孙胜荣到了部队后,一连给张爱民写了8封信,可是一直到退伍,孙胜荣也没能等到张爱民的回信,两人至此断了联系。
20世纪90年代,东部沿海城市开放,迎来了出国热,许多年轻人都跃跃欲试,想到海外淘金,包括退伍不久的孙胜荣。
1995年,孙胜荣去了西班牙投奔姐姐。
初到西班牙,孙胜荣吃了不少苦头,异国他乡,举目无亲,语言不通……不过,三年的部队生活练就了孙胜荣坚韧的性格,他坚持了下来。
孙胜荣白天洗碗跑堂端盘子,摆地摊,晚上自学英语、西班牙语,经过几年的努力打拼,孙胜荣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成为西班牙小有名气的企业家。
2000年,孙胜荣成立了“依依集团”,当年连房租都交不起的小理发匠,一跃成为了上百亿身家的董事长,并当选为中西百货协会主席,欧洲华人商会副会长。
此时的孙胜荣事业有成,功成名就,走到哪都受人尊敬,但他还是会时常想起年少时颠沛流离的日子,想起徐州那位对自己倾囊相助的老大哥,他想要找到他,现在他有能力报答恩人了。
2008年春,孙胜荣回国,踏上了寻找恩人张爱民的旅程。
在一个日新月异的偌大城市,仅凭一个名字“张爱民”,就想找寻失联十多年的人,无异于大海捞针。
凭着旧时记忆,孙胜荣找到了当年张爱民居住小区——黄河新村小区,他挨家挨户地敲门,询问: “附近有没有住着一个叫张爱民的人?”
一次次问询,一次次失望,找了一天,因为不是西班牙有事需要他回去处理,孙胜荣还会继续寻找。
2010年,孙胜荣再次返回徐州。
张爱民住过的地方,上班过的地方,甚至张爱民朋友居住的地方,只要可能有线索的地方,孙胜荣都去找了。
不是搬走了,就是厂子倒闭了,一点有价值的线索都没有。
孙胜荣
当问到一个老旧小区,一位老人告诉孙胜荣,有个叫张爱民的,住在12号楼7层。
孙胜荣谢过老人,立刻跑到12号楼7层,激动地敲响房门,当门打开,孙胜荣失望了,此张爱民非彼张爱民,这个张爱民已经70多岁了。
苦寻两天无果,孙胜荣又一次遗憾返回西班牙。
2012年夏天,一个义乌的朋友听说孙胜荣寻找恩人的事,自告奋勇地说帮他一块找,于是,孙胜荣第三次回到徐州寻找恩人,这一次他准备长住徐州,一定要找到张大哥。
这位义乌的朋友开着车,载着孙胜荣一条街一条街地找,范围虽然扩大了,结果还是一无所获,7月流火,身上的衣服都湿透了。
孙胜荣寻人的事惊动了当地民警,云龙湖派出所所长王腾碧接待了他,听完孙胜荣讲述他和张爱民的故事,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这样干净纯粹的友情太难得了。
户籍民警立即在数据库进行搜索,输入“张爱民”,电脑一下子跳出149个叫张爱民的人。
年龄+照片一一比对,王所长和孙胜荣对这149个“张爱民”逐一进行排查,最后筛选出最吻合的那个“张爱民”。
民警当即按着电脑上的地址找了过去,可是邻居们说“张爱民”已经搬走了,搬到哪也不知道。
好不容易找到的线索又断了,孙胜荣有些气馁了,张大哥,你到底到哪啊,我们今生还有缘再见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7月23日上午,孙胜荣接到王所长的电话,告诉他张爱民找到了!于是就发生了文章开端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原来,云龙湖的民警们一直在努力,他们在接警平台上检索到一个叫“张爱民”的人,尝试着拨打了那个报警电话:
“你好,这里是云龙湖派出所,请问是张爱民吗?”
“是的,有什么事吗?”
“你在西班牙有朋友或亲戚吗?”
“没有,我徐州本地人,亲戚朋友都在徐州。”
“你20年前有没有资助过什么人?”
“是阿云吗?他在哪?”
“他现在在电力宾馆,我马上开车去接你。”
“不麻烦了,我这离那不远,我直接去酒店,你把他的电话给我就行。”
补充一则小故事,关于张爱民的那个报警电话:当时报警不是因为他本人有事,而是他看到隔壁店有人闹事,担心老板被人欺负了报的警。
由此可以看得出,张爱民一直就是个很有爱心很有责任感的人。
他因为做了一件好事,留下了手机号码,让另一个感恩于他的人更快地找到了他。
当天,张爱民便热情地邀请孙胜荣到家里吃饭, “走,上哥家吃饭去!”
到了张爱民家,孙胜荣难受了,住得是以前单位分得那种老房子,十分简陋,屋子里家具斑驳陈旧,显然,大哥这些年过得不怎么好。
张爱民早就下岗了,原来的单位倒闭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孙胜荣寄了8封信,却没有收到一封回信。
这些年,张爱民做过许多工作,也多次尝试创业,但一直不太顺利,现在经营着一家书画店,生意一直也不温不火的。
看到张爱民的居住条件,孙胜荣当即表示要在徐州市中心,帮张大哥买两套房子,以后养老也有个保障。
张爱民一听却连连摆手,谢绝了孙胜荣的好意,他知道这个小兄弟现在过得很好,心里没忘记他这个大哥,就够了。
一看张爱民不要房,孙胜荣又说要买车,大哥那辆车也开了10年了,张爱民再次拒绝, “不要不要,我现在有房有车,阿云,当初帮你不是图你回报的,你的心意大哥领了。”
张爱民一再推辞,不求回报,孙胜荣却心绪难平,大哥当年恩义,他又岂是忘恩负义之人?
在考察徐州市场后,孙胜荣决定开一家酒庄送给张大哥,销售西班牙地道的红酒、橄榄油等。
说干就干,2012年12月,孙胜荣斥资1000万,开了一家占地800平方的红酒庄,取名“凯茜蕾酒庄”,让张爱民担任董事长,全权打理酒庄生意。
张爱民再三推辞,孙胜荣一再坚持, “哥,我的生意主要在西班牙,在徐州不可能久待,酒庄有你在,我才放心!”
孙胜荣知道张爱民的担心, “哥,放手干吧,赚了,给你分红,赔了,算我的!”
爱出者爱返,这话同20多年前张爱民劝他收下1000元钱时,简直一模一样。
孙胜荣
“酒庄开在这,就相当于我们兄弟俩的一个平台,以后我会常常带着家人回来看你。”
在孙胜荣的软磨硬泡下,张爱民终于答应代为管理酒庄。
在张爱民的努力经营下,酒庄的生意越来越好,张爱民也越来越得心应手,酒庄的每一笔账,他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但孙胜荣每次来酒庄,从来不看账,也不问盈利情况,喝喝茶叙叙旧,偶尔在酒庄的经营管理上给点建议。
三年后,张爱民去工商局办理酒庄的业务时,发现自己竟然是“凯茜蕾酒庄”的法人!
原来,酒庄步入正轨后,孙胜荣就偷偷地把“凯茜蕾酒庄”转到了张爱民的名下。
张爱民这才明白,孙胜荣这家酒庄是为自己而开,他用这种迂回的方式,让自己接受他的
好。
“徐州就是我的第2个家,爱民是我一辈子的大哥”。
自从找到张爱民后,每年春节,孙胜荣都会带着妻儿回到徐州,和张爱民团聚,共度佳节。
有一次张爱民扭到了腰,挺厉害的,要上厕所,都是孙胜荣背着他去,怕他闷,还会背着他到小区晒太阳。
张爱民当年雪中送炭,不求回报;孙胜荣不忘初心,知恩图报,两个人的故事传播开来,感动了无数人。
“江苏好人”颁奖现场
张爱民一直秉承着善心,接受过他帮助的人也不仅仅是孙胜荣一人,比如酒庄招聘时,他会优先考虑下岗职工和勤工俭学的学生;比如他还创立了爱心公益群,以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
“表面上看我们是在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其实是在帮助我们自己,社会上承担受责任的人越多,这个社会才会越好,人民才会越来越亲善”
2019年,张爱民被评选为“江苏好人”,孙胜荣专程赶回来参加颁奖仪式,见证大哥的荣耀时刻,那一天,电视台对两人进行了专访。
“这个酒庄尽管写在我名下,但我只是代为管理,酒庄是孙总的,我早晚是要还回去的。”
孙胜荣想把自己所有的好东西都与张爱民分享,送房送车送酒庄,还“送儿女”呢。
亲如一家
在大家都想把孩子送出国,搏一个更好的未来时,孙胜荣却把一双儿女送回了国,托付给了张爱民。
一是学习中国文化,二是向张爱民学习做一个诚信正直的人,可见他对张爱民是多么信任。
人人都说张爱民给他1000,他回报了1000万,但是孙胜荣却说,这不是用金钱能衡量的。
孙胜荣说自己在十五六岁最叛逆的年纪,从张大哥得到了温暖,学到了诚信,这是他的根,这么多年来,他自己一直就以张爱民为榜样。
“大哥教育出来的孩子,肯定比任何名校毕业生都强。”
在张爱民身边,言传身教,两个孩子果然品学兼优,男孩尤其出色,是年级的第一名。
孩子们都很喜欢张爱民这个大伯,跟爸爸孙胜荣说,在国内他们就姓“张”,回到西班牙再跟他姓“孙”。
有一次搓操,男孩对张爱民说: “大伯,等你老了,我开车来接你,帮你搓背。”孩子纯真的感情让张爱民激动地流下眼泪。
看了他们的故事,作为旁观者,同样很感动,一个1000元的善举,一个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故事,一个义薄云天,一个知恩图报,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演绎了一曲人间大爱。
我们看到了古道热肠、一诺千金、扶危济困、仁义善良……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所颂扬的,特别值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