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赔光70亿,华谊兄弟“倒台”,不可一世的王中磊也有今天

绍辉说过去 2024-10-26 09:30:42
前言

京城从来不缺传奇,有人说这里是文化沙漠,有人说这里是造梦工厂,但不管怎样,都无法否认,这里诞生了无数的商业神话,也见证了无数商业帝国的轰然倒塌。

华谊兄弟,这个名字,曾经在娱乐圈里如雷贯耳,是多少明星梦寐以求的“金字招牌”,王中磊更是在娱乐圈“呼风唤雨”。

而现在的华谊兄弟,却深陷泥潭,负债累累,将近70亿的亏损,像是一记重锤,砸碎了华谊兄弟昔日的辉煌,是什么让曾经的“娱乐圈皇帝”走下神坛?

兄弟联手

哥哥王中军,典型的“不安分”性格,初中没毕业,就跑去了参军,后来又远赴重洋,到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传媒专业。

弟弟王中磊,更像一个“文艺青年”,他从小就对电影,情有独钟,梦想有一天,能拍出属于自己的电影。

90年代初期,王中军带着自己在美国,赚的“第一桶金”10万美元,回到了国内,而王中磊那时候,正经历着创业的“滑铁卢”。

他创办的外贸公司,因为合伙人的问题被迫被关停,这也让他深刻意识到,创业这条路,远比想象中的要艰难很多。

看到弟弟的“惨状”,王中军决定拉他一把,两人一合计,决定联手创业,目标瞄准了当时还算“蓝海”的广告行业。

就这样,1995年,华谊兄弟广告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不得不说,王氏兄弟确实很有商业头脑。

他们深知,在那个信息还不算发达的年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只有把广告做得“吸睛”,才能吸引客户。

他们凭借着,王中军在美国学习的先进理念,和王中磊对国内市场的敏锐洞察,两兄弟很快就在广告圈打响了名气,成为了很多企业的“座上宾”。

华谊兄弟早期的广告作品,不管是创意还是制作,都堪称行业标杆,这也为他们赢得了丰厚的回报。

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员工数量,也从最开始的几个人,发展到了上百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广告行业“领头羊”。

20世纪90年代末,我们中国的电影市场,开始了蓬勃发展,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无数创业者和资本的涌入。

王中磊也非常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个机遇,他意识到,电影行业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而华谊兄弟在广告行业,积累的经验和资源,将成为他们进军影视领域的宝贵财富。

最主要的是,王中磊终于有机会,拾起他那颗尘封已久的“电影梦”,不过他们知道,隔行如隔山,影视行业的水,远比他们想象中要深。

所以为了实现自己的电影梦想,王中磊开始积极的寻找合作伙伴,这时候冯小刚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1994年的时候,冯小刚凭借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一举成名,独特的喜剧风格,和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力,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王中磊意识到,冯小刚就是他们需要的合作伙伴,他的才华和影响力,会为华谊兄弟的影视事业,注入强大的生命力。

2001年,冯小刚执导,葛优、关之琳主演的喜剧电影《大腕》上映,这部用黑色幽默的方式,讽刺社会现实的电影一经上映,就引发了观影热潮,最终斩获3000万的票房,成为当年国产电影的“票房冠军”。

不仅打破了,当时北京地区的华语片票房纪录,还获得了百花奖最佳影片等多项荣誉,冯小刚的名字也从此响彻大江南北。

《大腕》的成功,标志着华谊兄弟,正式进军电影行业,并取得了开门红,此后,华谊兄弟凭借着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对优质资源的整合能力。

相继推出了《手机》、《天下无贼》、《集结号》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电影作品,逐渐奠定了在国内影视行业,龙头老大的地位。

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王中磊也开始在娱乐圈中崭露头角,他凭借着华谊兄弟雄厚的实力和广泛的人脉资源,成为了众多明星争相结交的对象。

一时间,王中磊成为了娱乐圈的风云人物,走到哪里,都是众星捧月的焦点,然而,就在华谊兄弟如日中天之时,王中磊的内心深处,也开始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曾经那个对电影,充满热情的少年,逐渐迷失在名利场之中,他开始享受这种,被人追捧的感觉,沉迷在权势带来的快感之中,而忽视了公司发展的真正核心价值。

权力的膨胀

随着华谊兄弟,在娱乐圈的地位越来越稳固,王中磊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他的一言一行都足以影响到艺人的前途和命运。

那些年,娱乐圈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想在圈里混,得先过华谊兄弟这一关,想要获得更多曝光机会的明星们,纷纷向华谊兄弟抛出橄榄枝。

王中磊也开始,享受这种“众星捧月”的感觉,他开始出现在各种酒局和饭局,和各路明星称兄道弟,尽显“娱乐圈大佬”的风范。

曾经那个对电影充满热情的少年,似乎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沉浸在,权力和欲望中的商人。

而哥哥王中军,则是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他把公司事务,全权交给了弟弟打理,自己专注于收藏名画古董,过起了“闲云野鹤”的生活。

从“兄弟同心”到“背信弃义”

而华谊兄弟的“滑铁卢”,是从与周星驰的决裂开始的,2004年,华谊兄弟和周星驰,合作拍摄了电影《功夫》。

这部融合了功夫、喜剧、爱情等多种元素的电影,一上映就火遍全国,最终以1.73亿的票房成绩,打破了内地影史票房纪录。

然而,《功夫》的成功,并没有让华谊兄弟和周星驰的关系更进一步,反而给日后的决裂,埋下了伏笔。

当时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并没有明确的约定分红的比例,只是口头上承诺,如果票房超过预期,会给周星驰更高的分成。

然而,《功夫》大获成功后,华谊兄弟却并没有兑现当初的承诺,只给了周星驰,一小部分的分成,周星驰对此非常不满,双方的关系也因此产生了裂痕。

如果说与周星驰的决裂,只是让华谊兄弟失去了一位“票房灵药”,那么和冯小刚的“对赌协议”,则是直接把华谊兄弟,推向了“深渊”。

2015年,双方曾签署过一份“对赌协议”,协议规定,如果冯小刚在一定期限内,完不成约定的业绩目标,就需要用自己的资金,对公司进行赔偿。

2018年,冯小刚的新作《手机2》上映,这部电影原本被寄予厚望,然而却因为各种原因票房惨淡,最终导致冯小刚的电影,未能完成与华谊兄弟约定的业绩目标。

按照“对赌协议”的约定,冯小刚需要自掏腰包,对华谊兄弟进行巨额赔偿,最终,冯小刚支付了近2亿的赔偿金,这笔巨款,几乎掏空了他的家底。

冯小刚事件,再次把华谊兄弟,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很多人指责华谊兄弟,“唯利是图”,为了追求自身利益,不惜把合作伙伴置于险地。

而华谊兄弟的“冷酷无情”,也让很多艺人感到寒心,曾经那个“明星云集”的华谊兄弟,开始逐渐失去人心,旗下艺人也纷纷选择离开。

随后的阴阳合同事件曝光,华谊兄弟的口碑,也因此一落千丈,曾经那个“风光无限”的娱乐帝国,一夜之间,成了众矢之的。

再到疫情爆发,让原本就摇摇欲坠的华谊兄弟,更雪上加霜了,直到现在,华谊兄弟的亏损,已经将近70亿。

如今的局面,是华谊兄弟亲手造成的,他们把“兄弟情义”抛之脑后,把“契约精神”踩在脚下,用一个个谎言和背叛,亲手毁掉了自己一手打造的娱乐帝国。

总结

华谊兄弟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追逐商业利益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道德的底线,更不能丢弃社会的责任。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