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看电视,看的与历史相关最多的就是“反清复明”什么之类“复国大业”。但历史上一个已经确定被灭的王朝还能完整复国的其实不多,所谓东周、南宋、东晋、蜀汉都只是复了一部分而已,确切的说,真正能完整复国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重新恢复了大汉刘氏江山的汉光武帝刘秀。
刘秀,这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知书达理,且又拥有雄才大略的谦谦君子与名君名将。
刘秀,这是一个才学气度,品德风范,以及军政文教等等综合素质都远超他同时代历史人物、甚至上下三千年所有历史人物的天之骄子。后世的王夫之、毛泽东等伟大人物都是他的粉丝,他们甚至说他的德才超过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为古代帝王第一人。
这一点,基本上已经是史学界、文化界、政治界的共识,不信的话请看这些著名人物对他的评价:
王夫之:“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光武之神武不可测也。任为将师而明于治道者,古今鲜矣,而光武独多得之。”
东汉名将马援:“今上才明勇略,非人敌也。且开心见诚,无所隐伏,阔达多大节,略与高帝同。经学博览,政事文辩,前世无比。”
曹植:“光武之行师也,计出于主心,胜决于庙堂。尔乃庙胜而后动众,计定而后行师,故攻无不陷之垒,战无奔北之卒。”
诸葛亮:“光武神略计较,生于天心,故帷幄无他所思,六奇无他所出,于是以谋合议同,共成王业而已。”
东晋简文帝司马昱:“汉世祖雄豪之中,最有俊令之体,贤达之风。高祖则倜傥疏达,魏武则猜忌狭吝。”
司马光:“(刘秀)偃武修文,崇德报功,勤政治,养黎民,兴礼乐,宣教化,表行义,励风俗。继以明章,守而不失,于是东汉之风,忠信廉耻及于三代矣。”
苏辙:“东汉光武,才备文武,破寻邑,取赵、魏,鞭笞群盗,算无遗策,计其武功若优于高帝,足以鼓舞一世,然而异己者斥,非谶者弃,专以一身任天下,其智之所不见,力之所不举者多矣。”
朱元璋:“惟汉光武皇帝延揽英雄,励精图治,载兴炎运,四海咸安。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乾隆:“中兴之主,夏有少康,周有宣王,汉有光武,考其所以兴,皆由用贤任能,宽以爱民,仁以抚下,方能天下归心。当王莽之乱也,汉家宗室几绝,废斥往后以剪汉祀,城邑为墟,丘陇发掘,而光武乃以布衣仗义,奋臂大呼,天下相应,邓禹、冯异、寇恂、耿弇、吴汉皆一世之杰,光武得而用之。平赤眉、张步之乱,成陇蜀之功,勘乱诛暴,平定海内,卒成帝祚,功不让于少康、周宣矣。及天下平定,口不言兵,尊儒重道,褒赏循吏,西域遣子入侍,却之不受,非好大喜功者可比,而保全功臣,则远胜汉高祖,是以一人之力培养东汉二百年之祚哉!”
鉴湖女侠秋瑾:“不见项羽酣呼钜鹿战,刘秀雷震昆阳鼓,年约二十余,而能兴汉楚;杀人莫敢当,万世钦英武。”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东汉光武帝在皇帝中最稀奇,简直是一个实际的政治家。”
毛泽东评《东观汉记》:“刘秀是中国历史上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皇帝。”
著名学者南怀瑾:“在中国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上,比较值得称道,能够做到齐家治国的榜样,以我个人肤浅的认定,大概算来,只有东汉中兴之主的光武帝刘秀一人。”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刘秀机智聪明,精力充沛,是一个优秀的军人和一位深受欢迎的领袖。”
通读刘秀一生,爱情事业双丰收,文治武功冠天下,善始善终超幸运,人情性格全完美。
是在下输了,这世上真的有人一生能完美到这个地步!故有网友戏称刘秀为“位面之子”,指他为时空之骄子,历史之宠儿,一堆的羡慕嫉妒恨。
然而,作者读史之后,掩卷长思,心中印象最深的竟不是他中兴大汉的辉煌与荣耀,而更多的是他这一路以来所经受的伤痛、离恨、艰辛以及无奈。
清代袁枚说:“英雄未遇无大志”,可以说是刘秀一生的最好注脚,最开始,他只想做个安静的美男子,威风的执金吾,阴妹妹的好丈夫,可最终却被命运越磨越锋利,乃至在其驱使下,渐渐将自己与整个国家的前途绑定在一起;这是一种甜蜜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酸苦的承受。当整个世界都在告诉你,你就是希望,你就是主宰,你就是未来,你就是天命,你便不再是你自己了,你需要舍弃一些你不想舍弃的东西,也需要包容一些你不得不包容的东西。一切都只是为了两个字:中兴。
我常说,皇帝是这个世界上最肮脏的职业。其实同时,它也是这个世界上最艰难的职业。而往往中兴之主,更要齐家治国平天下,重头收拾旧河山,为子孙后世累基业,这是苦中之苦,难上加难。我们可以想象,刘秀,一个耕读传家的朴实儒生,却要勇敢的肩负起狂复汉室的历史重任,而不得不奋斗挣扎于修罗乱世,披荆斩棘,马踏枯骨,去戴上一顶染血的皇冠,将地狱带回人间。个中滋味,百转千回,常人又岂能体会万一?
然而不管如何,刘秀他只能把一切都隐藏起来,在“中兴”这条漫长而蜿蜒的山路上,不断去用言语激励自己和自己的伙伴们:努力,努力,疾风知劲草,有志事竟成!
事实最终证明,没有什么能力是天生的,也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努力达成的,尽人事,听天命,想抱怨的时候,想想刘秀。他的起点,其实跟我们差不多。
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十二月初六,在帝国陈留郡济阳(今河南兰考北)县令、皇族宗室远支刘钦的县舍(注1)中,一个命运之子诞生了,相传在那天夜里,整个县舍赤光四射,一时亮如白昼,伴着婴儿嘹亮的啼哭声,刘钦又喜又惊,第二天一早便请来县里有名的相师王长孙来占卜凶吉。王长孙屈指一算,忽然脸色大变,赶紧叫刘钦屏退左右,然后神秘兮兮的说道:“此兆吉也,不可言。”
谁都知道,这是帝王之兆,生下来先照亮自家里的厅堂,长大后再给全国人民照亮前进的道路。史书都是这么编的。
但是王长孙说不可言,刘钦自然也就不好多言了,然而不久后,县里又接连出了几件奇事,又是凤凰毕集,又是嘉禾九穗的(注2),是祥瑞一个接着一个,让人不得不心中暗生想法:看来刘县令家里这小孩儿还真不简单哪!
这个小孩儿,自然就是刘秀了。《尔雅》言:“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秀,就是谷物抽穗扬花、庄稼丰收之意,引申为美好、聪慧、高雅脱俗。比起刘钦的长子刘縯(縯音演,长也,字伯升)以及二子刘仲,刘秀这个名字显然更响亮,至少念起来很斯文很有学问的样子。
果然,刘秀长大后,虽然个子不高,但长的聪明可爱,高鼻大口,天庭饱满,风姿秀逸,人品学问通通是没的说,反正就是又帅又乖,家里没人不喜欢他的。刘秀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刘秀九岁那年,刘钦在南顿县令的任上去世了,这个有着高贵血统的刘汉皇族旁支后裔,从此家道中落。
于是,年幼的刘秀只得跟随官居萧县令的叔父刘良,来到沛国萧县,由刘良抚养,并进入小学读书。又六年之后,至公元九年,忽有王莽篡位的消息传来,有如雪上加霜,将一家人彻底打焉了。
其实对此大家也不是没有心理准备,毕竟王莽已经在假皇帝(代理皇帝)的位子上干了好几年,期间虽然有安众侯刘崇、严乡侯刘信、东郡太守翟义等宗室重臣起兵反莽,但全都被王莽的爪牙轻松扑灭。而这些反莽的宗室重臣不仅身死族灭,其宫殿房屋也被王莽派人铲平然后挖成大坑,灌满污水,废为“凶墟”,而使之阴阳隔绝,永远死灭;而众多“反贼”的尸体也被堆成京观(古代为炫耀武功,聚集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冢),并在四周种上荆棘,放上断肠草等毒物,以诅咒其灵魂不得安宁。
汉代人鬼神观念浓厚,事死如生,所以王莽此举,确实起到了震慑天下刘姓宗室的作用(注3)。比如刘良刘秀所在的舂陵刘氏,与安众侯刘崇同属长沙定王世系,封邑也都相近;而另外一位反莽军首领翟义,更是舂陵侯刘敞的亲家;但刘崇翟义起义后,舂陵刘氏并未响应,刘敞被抓到长安囚禁后,甚至上书谢罪,表示愿率子弟宗族充当讨伐翟义的先锋。王莽看他挺老实,最后还是大发慈悲把他给放了。
当然,刘敞这么做,只是为了自保,他在内心,是认同刘崇与翟义的,否则也不会与他们交好。
总之,在王莽篡汉期间,反对之声不是没有,但相比其他易代之时,这些扰攘太过轻微,简直就像是在怂恿王莽继续进步,于是,公元8年12月,王莽在一片的劝进之声中,将西汉“和平演变”,改国号为“新”,改国号为“始建国”,顺利转正做了真皇帝。这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三个字的年号,新皇帝的新朝果然够新潮。
消息传来,刘汉宗族的遗老们一片哀叹,一片群情激愤:唉,难道上天真的把刘氏给抛弃了吗?难道两百年大汉江山就这么轻易的转手他姓了吗?
然而对此,大家也只能私底下流流眼泪发发牢骚罢了,势力卑弱的他们,根本无力改变这一切,甚至为了生计,他们还不得不继续当着新朝的官儿,享受着新朝的爵禄,为夺取他们江山的篡位者卖力。更有谄媚的刘姓宗室,在王莽篡位期间摇旗呐喊、上书称颂、进献祥瑞,王莽非常感动,将这些宗室赐姓为王,让他们从西汉宗室转为新朝宗室。
至于那些不肯跪舔的刘氏皇族,王莽也没有对他们下狠手,而是安抚为主,以免易世之际的动荡,于是只将他们的爵位降低一级,王降为公,侯降为子,并由汉宗正管理,改为由京兆大尹管理,但仍保有免缴赋税、免服劳役、减刑一等、经济补贴等特殊待遇。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既得利益,全国各地的刘氏子孙沉默了,他们大多当了新朝的顺民,包括刘良在内。怎么说刘良也是一县之长,一家之主,官儿虽不大,家里人却多,总之已足够牵绊住他的手脚了。
没办法啊,在这样一个残酷的世界,大家要好好活着都不容易,只要子弟们能顺利、茁壮的长大,那一切就还有希望,至于谁当皇帝,那又有什么关系,日子总是要继续过下去。
然而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大家的日子却越来越难过了。一年多后,也就是在公元10年的11月份,王莽自觉皇位已经坐稳,便颁下诏书,毁掉了长安城内所有汉朝宗庙,汉朝宗室凡是在官府里担任官吏的,不论大小,都免职回家等待分配(待除于家)。过了几年,就连仅剩的公爵、子爵也给夺了。至此,刘氏曾经的光辉与荣耀,全被打倒在地,他们失去了一切特权与经济补贴,正式成为中国历史中最尴尬、最难以自处的一个角色:前朝余孽,遗老遗少。此后,王莽又将同为舜帝后裔的王、姚、妫、陈、田五姓人氏全部纳入新莽宗室,免除其赋税徭役,以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与遍布天下的十余万刘姓前朝宗室相抗衡。
反正,刘良的萧县县令是当不下去啦,他只能带着一家老小,返回老家舂陵(位于今湖北枣阳县吴店镇)。刘良的曾祖父刘买,乃景帝时长沙定王刘发的第十三子,也是第一任舂陵侯。如今王莽篡位,舂陵侯国已被撤除了,但宗族们的祖田尚在,大家当不成官就当农夫吧,辛苦点但要养活自己这一家子还是没问题的。
然而,就在当时,著名的望气者苏伯阿路过舂陵时,却发出了一个惊人言论:“美哉!王气郁郁葱葱。”看来这地方并不简单,或许,一股神秘的力量正在慢慢的积聚之中。
这时,刘秀也已长成一个十六七岁的美少年了,但这位美少年,却在读书之余,研究起稼穑耕种之法来,每日读书之余,便是带着一帮雇农在田间劳作,两腿黄泥,沉迷阡陌,乐此不疲,逐渐将自己家中几块庄稼搞得茂盛葱郁、长势喜人,这一点跟他的名字倒也相符。
聪慧明远,乐施爱人,勤劳朴素,谦谨柔让,这就是当时乡里族人对刘秀的评价。总之这就是个好青年、乖小伙,当时大家做梦都想不到,这个看起来朴实无华、安分守己之人,日后竟能白手起家中兴大汉,翻江倒海完成自己轰轰烈烈的一生。
比起乖宝宝刘秀,他的愤青大哥刘縯可就没那么规矩了,此人性情刚毅,慷慨有大节,平日最喜欢收养宾客,结交亡命,心有鸿鹄之志,身怀雄图伟略,常恨王莽之篡位,而自比于高祖,欲扭转乾坤建不世之功也。
所以,壮志凌云的刘縯对刘秀这种沉迷农活的行为很是不解,他这位老三弟弟绝对是个有才的人,虽然不是很魁梧(身高七尺三寸,合今1米68),但俊朗不凡,浓眉美须,一副花美男的偶像明星脸,却怎么就迷恋上了种田这种没有前途的职业呢?真是小农经济,鼠目寸光。常言说的好,贫不足羞,贫而无志足可羞;老不足叹,老而无成方可叹;死不足悲,死而无补于事才可悲。遥想当年高祖潜龙于沛县之时,也是有个只知勤力稼穑、开发地球的无用二哥刘喜,历史就是这么惊人相似。看来每个干大事的人家里都得有个能干活、话不多的兄弟,这大概就是所谓历史规律吧,刘縯每思及此,便慨然望天,无限唏嘘。
对于刘縯的种田无用论,刘秀总是笑而不语。他想他的这位老哥大概还没有弄明白一件事:如果没有自己勤勉持家,治家理产,奔波生计,刘縯哪里来的那么多资金交友养士?何况君子若不识稼穑之艰难,又怎能知百姓之艰辛、群众之所需;而肉食者若不深入土地、扎根人民,又怎知闾里之奸邪,吏治之得失?其实咱俩兄弟是一个在前台,一个为后盾,分工不同,但目标一致。所谓俗人笑我太乖憨,我笑他人看不穿,这便是刘秀,神武而不可测的刘秀。
我有时在想,同样是老刘家夺天下,西汉刘邦流氓无赖、不治产业,游侠于乡间,而最终成大事;东汉刘秀却谦谨柔让、耕读修身,而最终成了大事。为什么西汉不是勤于稼穑的刘喜成大事,东汉不是好侠养士的刘縯成大事呢?
由此可见,刘邦和刘秀都是时势英雄。秦末之时,由于乱世更迭与秦之暴政,耕读传家的知识分子阶层颇受打击,已不能成为引流潮流之中流砥柱,这才有了刘邦、彭越、英布这些草莽豪侠的舞台;而西汉一朝经昭宣以降独尊儒术,整个上层建筑已经完成了儒家经学化,出现了大批立足现实政治、扎根土地经营的士族知识分子,他们有田产,有理想、有学问、有能力、有道德,乃时代潮流之大势所趋;天下承平久矣,突遭王莽乱政,正需要刘秀这样的隐忍内敛、沉稳饱学、仁勇兼备的士族领袖,引领大家光复汉室、拨乱反正。而像刘縯那样故意学刘邦慷慨好侠,飞扬不羁锋芒毕露,反倒不合时宜,成不了大事了!
注1:据汉末学者蔡邕《光武济阳宫碑文》,刘秀所生之县舍本为汉武帝当年修建之行宫,因长年封闭不用,刘钦开发其后殿成为官邸。
注2:据王充《论衡》说是庭院中生出三株小米来,每株一根茎九个穗,且比一般禾穗还要长一二尺。
注3:王莽确实很喜欢玩这种残虐死人、吓唬活人的把戏,比如他还曾肢解大臣甄寻,更对跟着翟义造反的王孙庆进行了活人解剖,说是为了研究医学,其实就是因对权力没有安全感而导致的心理变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