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为何喜欢娶13、14岁少女?有三大原因,每个都很现实!

笑看风云雨 2024-12-02 13:16:34

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十几岁正是青少年时期,不仅正在上学,而且处于对什么事情都一知半解的阶段。

与之相反,在古代,十三、十四岁的女子就已经步入了结婚的年龄,她们早早的就嫁为人妻开始主持家中的事务。

为什么古代和现代会产生如此之大的差距呢?

古代人娶十几岁的妙龄少女,究竟是出于一种癖好,还是说背后有什么值得探究的深层原因呢?

生活环境的需要

“重男轻女”的偏见我们经常听说,可是究其根本却很少有人知道。

“重男轻女”不是说男孩儿就多么好,而是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劳动、干活,恰恰男人的力气比较大,可以出工出力。

而且家里有男性,往往可以被分到更多份额的口粮,久而久之就产生了这样的观念。

而“重男轻女”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与古代女子早结婚是有一定的共通之处的。

事实上,古代男子娶十几岁的少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生活环境所导致的。

什么是生活环境呢?

简而言之可以拆解为两个部分:一是统治下的苛捐杂税,二是各国间的战火纷飞。

至于再往深层探讨,便可以聚焦于人口问题之上。

从苛捐杂税上看,在古代,没有大型工业的出现,除了手工业和商业之外,主要的经济来源几乎全部集中在农业方面,农业生产的效益直接与劳动力的数量挂钩。

有了劳动力,不仅可以提高生产力,增加农业的产量,还在给天子上交粮食与税收的同时保证了自己本家的口粮。

也就是说,劳动力的问题就是人口的问题,随着人口的增加,在生产时涌入大量的劳动力。

这种状态非常有利于开垦土地、进行生产活动,从而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效率。

在当时的观念之下,“女子无后”便是不孝的,所以早婚后续必然就是早育。

那会儿又不主张“独生子女”,一个家庭最少也有两到三个孩子。

那么,随之而来家庭劳动力的数量就会增加,进而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

倘若缺少劳动力资源,意味着不仅可能负担不起高昂的税收,甚至自己都吃不饱,更不用说稳固国家这么一码事儿了。

另外,对于嫁姑娘的家庭来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早早结婚可以适当减轻女方家庭的经济负担,在当时每家每户需要按人头和比例赋税的年代不为失是一种缓解办法。

其次,出于战争方面考虑。

在古代,有这么一种策略叫作“屯垦戍边”,就是通过在边境上开垦土地的方式戍守边疆。

这一点是非常需要人口的支持的。

从西汉开始,他们就吸取了向西征战败落的教训,把大量的士兵与人口迁移至西域。

相当于屯田又屯兵,不仅发展了农业生产,有力保证军队“大后方”的粮草安全,同时还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管理,保障了能够以最快速度调动兵力。但是仅凭借这些戍边的士兵数量还是太少了,况且谁能保证他们不想回到自己的家乡。

让他们早早娶妻,娶一个妙龄少女在家,最好是再生个孩子,不仅能让士兵有温柔乡,还能拥有归属感。

不仅如此,随着早婚早育人数的增多,国家总人口数量也会持上升趋势,那么意味着可以投入到战争中的人数也大幅度上升,这是非常有利于作战的。

像在春秋战国年间,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断,无数人丧命于刀剑之下,人口迅速减少,

所以人口问题就成了各位霸主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

齐桓公就下过如此之令,表示男性在二十以后结婚,女性是十五岁。

可是这样的早婚手段依旧没有使得人口流失状况有所缓解,因为在后期,战争越来越严重,等到秦朝一统天下的时候国内数量居然已经减少至1300万人。

为了加快恢复国力,秦朝进一步把男子和女子的结婚年龄降低到15岁和13岁。

在汉代的时候,相关政策更加严格,凡是超过十五岁还没有结婚的女性统统需要交比平时多4倍的人头税。

不过也正是此原因,才让汉朝鼎盛时期能有将近6000多万的人数,在与外敌交战时可以投入大量的兵力。

在随后的几个朝代,关于结婚的规定愈演愈烈,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的最低标准都一低再低。

根据《南史》显示,南北朝的时候,皇室女性嫁人年龄居然才只有八九岁,民间只低不高。

后来唐玄宗将年龄稍微提高了一些,将男女年龄放宽到了15岁和13岁。

宋朝的时候,外敌虎视眈眈,战争又增多,人口数量再一次触及红线,于是又将结婚年龄降低。

一般来说,宋朝的皇室13岁就结婚了。

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尽管时代一直在变化,不同的朝代关于结婚年龄的政策也一直在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变来变去依旧没有离开“早婚”这个中心。

另外在古代,儒家学派的思想为主流思想,在该思想中,男尊女卑,对女性的地位有着很深的影响。

这样的政策不仅延续了几千年之久,甚至从皇家再到民间普通老百姓之间,早婚的概念早已经深入人心。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推崇“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的思想,不仅“未嫁从父,嫁人从夫”,而且她们的使命就是安心坐在家中后宅做女红、学习礼仪,等到结婚以后多生几个大胖小子。

本身男女地位就不平等,女性年龄越来越大,那么将受到的限制条件就会越来越多,不但不能帮着减轻家庭负担,还会被外界说三道四。

所以女性还没到十几岁的年龄,便会开始被父母拉着相看对象,她自己着急谈婚论嫁,家里人也着急。

如此一来,这种情形会导致本身就居于有利地位的男性多了几分选择的机会,在较多的选择之下,他们自然会找妙龄少女。

更何况在教育这一块儿,女性不像男性那样自由,几乎没有读书的权利,就算是高门大户或是出身于皇家,读的书也局限于《女戒》一类。

所以女子长久以来一直被灌输相夫教子的观念,没有独立性,也不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别提养成自己的价值观,而全部都是以家庭和男子为中心。

如果不让当时的女子在该有的年龄嫁人,恐怕就像不让她们吃饭一样,是一种屈辱。

也就是说女性自己也认为生命的价值等同于婚姻的价值。

别看皇家比普通老百姓高一等,但是在女子的地位上可能还不及民间。

在皇家,女子去和亲或者嫁人的年龄都非常小。

一方面,他们认为女性年纪小比较温顺,面对复杂繁琐的礼仪更容易遵守宫内的要求。

另一方面,年轻的女性也不容易生出二心,她们从小就在深宫之中,几乎断绝与外界的联系,只能一心为皇家打算。

久而久之,上行下效,就形成一种特别的现象,哪怕把结婚年龄放宽了,她们还是会早早地相看,被动接受安排,以满足家庭以及社会的要求。

医疗条件的落后

汉昭帝继位后不久,就娶了相差两岁,只有6岁的皇后,现在人看可能觉得十分荒唐,但是这在古代其实也不算例外。

其中很重要一个点就是出于身体方面的考虑。

古时候,医疗条件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别说是技术设备,就连快速抵抗病毒和细菌的药也没有,唯一的办法就是喝汤药。

可是汤药虽好,却也有一个明显的弊端,就是见效太慢,难以抵挡大规模的传染性疾病。

所以面对天花等灾难面前,人人自危。

另外当时的人们以体力活为主,再加上不知道保养,平均寿命都不是很高,无论是天子还老百姓,大概平均寿命只有三四十岁。

对于这一情形,需要健康的新鲜生命填补缺口。

在当时,普遍认为,越年轻的女性身体越是健康,同时处于他们所理解的最佳生育年龄上,生育能力越强。

不过现在来看,早婚早育并不是什么好事。

十二三岁的年纪无论是男女,身体发育都没有健全,当时又没有产检一说,女性生孩子很多都因为难产而去世。

也不用说明明现在是正青春的年纪,却早早地负担起了一个家庭,甚至在后宅中面对尔虞我诈。

如今的我们难以去批判,只能正视历史,毕竟这也算是特定环境下的无奈选择。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