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某知名基金经理的离职传言是沸沸扬扬,半壁江山拂袖去,宏观蓝图还能圆?这篇文章就来说说基金公司是怎么走上下坡路的。
股东公募基金起步较慢,独立性较差,整体发展依赖于渠道的支持。而强大的股东背景则是获取渠道认可的基石,如果股东方能够直接带来资源那就更好了。
有个“好爸爸”,发展就不愁,没有“好爸爸”,可能发展就困难得多。不少基金公司成立后都有变更主要股东,但并不是每一次变化都是有推动作用的,有的时候可能会有副作用。
一种是新股东比较浮躁,心浮气躁的股东在这个行当是很难做好的,而且一些骚操作可能会让基金公司背上沉重的包袱,比如说个别基金公司因此负债、被渠道广泛拉黑,这种基金公司快的也得三五年才能缓过来,甚至更久也缓不过来;另一种则是新老团队不能和谐融合,新股东进来一拨人,跟原有的团队可能有摩擦,新的团队也很专业倒是无妨,就怕新团队是跨界而来,大概率把老团队挤兑走之前自己也做不好。
不切实际的目标基金公司的高管是个很难坐的位置。而这跟股东方不切实际的目标有很大的关系。
至于为什么会有不切实际的目标,这原因很复杂,就不多说了。不过目标提出来了,还真就有人敢接,也有主动夸下海口的。也不知道是对于自己信心爆棚还是想搏一搏?
既然有了宏伟蓝图,那就得想办法兑现,目标自然是扩大管理规模,为了完成目标,也会有一些“非常之举”,比如各种定制基金,各种消耗旗下优秀基金经理。
基金公司高管卷基金经理,基金经理并不见得会买账,外面的世界也很精彩,外面的 世界也想去看看。现在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了,在新的平台不管发展如何,至少工作自在开心。
而留不下自家的优秀基金经理,对于基金公司其实是不小的打击,这种打击不是再出去挖几个人回来那么容易填补的,而且即便挖人,急功近利的人注定吸引的也是急功近利的人,挖到宝的概率也不大。
尊重规律、尊重专业基金公司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也需要专业支撑。想要实现宏伟蓝图,就需要尊重规律、尊重专业。
在行业发展初期,可能有一些方法趁乱取胜效果也不错,那是因为整体的认知并不行,到现在这个阶段,还是搞以前的那一套并不见得好用了,“注意次数”。这都全面高质量发展了不是?
诚然,规模的确是“卖出来”的,但是基础还是“管出来”的,“卖产品”是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投资者,做好匹配的工作,做好产品的业绩,管理规模才更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