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大山深处,山卡卡里,父母们历尽千辛把小妹和我送出大山,而如今我又回到了这里,我本资质平平,要天赋没有天赋,要悟性又是很笨的那种,但是心里做茶的想法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已经萌生。上班的那几年我一直想着要是能把老家的茶叶(生态普洱茶)卖出去该多好呢,就算卖出去一点总比荒芜在漫山遍野要好的呀,深圳上班了三年、期间一直兼职卖自己家乡的茶叶,自己的想法也更是坚定了。而后慢慢到了去年下半年,我最终着手了自己的这个想法。其实在此之前也曾深深想过,农村出身的我们想要做一番事哪有那么容易,自己没有那样的家庭身世,也没有那样的人脉关系和钱财物力后盾,而且快三十岁的人了,一旦输了、连累的就是一家人,当真输不起,也不敢赌。可是最终我还是踏上了这条路,我想这就是我的命,我要去做、
去年下半年我回到了老家,那阵子回来看了几片茶山,自己家的有40多亩,再加上村落其他人家荒置地没有利用的,预计400多亩,当然只是心中大概的一个规划,事实上就算是今年春茶的采摘上,利用率也是相当的低,因为自己根本没那个实力去做,所以直到春茶收尾我们也就只做出来了七八百斤的晒青毛茶。自己内心虽然很急,压力也很大,我知道我们家乡的茶叶一直都没有做好,因为我们这些农户人家更多的没有去摸索和学习专业的制茶工艺,所做出来的茶大多第一个环节都没有做好,即在杀青上,所以今年我也到处跟同行请教,自己慢慢摸索着做茶,也想着春茶结束后到茶厂里学习一番。
我们自己家乡的茶更多的是树龄四五十年以上的生态茶,也就是七八十年代政府恢复扶持普洱茶种植的时候种下的,不单是我们这,那个时期种植的应该就是现在茶友们所说的“台地茶”,大规模种植的时候,在整个云南省范围能种出普洱茶的地方。可以说现在市场的普洱茶有90%以上都是那些年代种下的,也就是说古树茶比较集中的也就只是那几个得天独厚的地方:像勐海、易武、景迈、临沧,这些地方确实是成片成林的古树。
而在我们老家景东县哀牢山上,古树茶就比较稀少,大一点的树是很少见的,一个可能地广人稀,古树分布也是稀疏,还有以前的人们没有意识,有好多大棵的古树被砍了当柴烧了。量多的就是后期人工栽种的,树龄大一点的基本是四十年以上,也有五六十年代栽种的,不过相对较少。只是哀牢山的普洱茶一直都不怎么出名,按照很多做茶的老板们的说法就是哀牢山上的茶苦涩味要偏重,可能这是一个大概的说法,实际并不是所有茶都这样,也是有好喝的茶叶的,当然了茶各有味,每个人的口味不一样,所以遇到爱好喝这个茶的茶友,那么就算再苦涩它也是好茶。
家乡的茶一直以来都没有完全利用起来过,在我的印象中,就算是茶叶很贵的那一年也是如此,因为茶叶多的人家年年都摘不完,而没有茶叶或者茶叶少的人家又是干看着,并不是家家户户都有茶叶的。这就导致茶叶多的放了荒废在山上,没有茶叶的人家前面还忙着栽种,后面不值钱了又扔在一边不理不看了。我们村茶叶多的人家一家人可能就接近一百亩,没有的人家真的就是一棵茶都没有。
去年回到老家简单地做了个茶叶片区的规划,我想着主要做树龄大一点的生态老树茶,树龄要在40年以上,然后不打农药、没有施肥,茶叶口味偏柔和一点的茶。当然说生态老家的基本都能达标,虽然说也有人家打草甘膦那些,但是很大一部分人有这个觉悟:觉得草甘膦对土壤破坏严重,所以不打药的人家很多。关于化肥那更是,因为就茶地土壤的肥力来说压根就用不到,有茶的人家基本都是种植在高山深林之中,土壤是很肥沃的。然后就是乔木茶,乔木设定是树龄比老树茶更大,然后人工没怎么修剪过,就是没有过分修剪,茶树要生长的更高的树。
今年春茶已然是已经收尾了,但是我们只做出了几百斤的散毛茶,刚开始做,势单力薄,再加上自己刚开始摸索怎样才能把茶叶更好的做好、做出来,所以我们做出来的茶很少,只能慢慢摸索进步,把茶叶品质做好提升,对于家乡的茶还得我们花费精力去找寻加工工艺,因为工艺是特定于各个茶区的,也不能一概而论。我想等我们能把茶叶做好,做出好茶,支持我们的茶友肯定不会迟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