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会在各类文章中看到类似这样的消息:某某颗恒星的亮度突然变暗了,某某颗恒星突然消失了,于是,有些人给出了猜测,说那颗恒星是高级外星文明的戴森球。那么什么是戴森球呢?它又是怎么被提出来的呢?
什么是戴森球?
戴森球是一种大胆的科学幻想,它是一种获取能量的设备,但比较庞大,庞大到它的结构可以将一颗恒星包围起来,当然了,这种设备是目前人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人类文明发展到今日,实属不易,为了向更高的方向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能源去支撑,每年地球上都会用掉很多的自然资源,人口总数又是与日俱增的,随着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发展所需的能源就不是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可以支撑的了,而放眼宇宙中,唯有恒星是源源不断地产生能量,以恒星的漫长寿命,对于一个文明来说,那就像是一个无限能源。
于是,1959年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弗里曼•戴森设想了一种结构,并发表了一篇两页纸的论文,在该论文中,他阐述了他所想象的一个高级文明是如何利用一颗恒星的辐射能量的。一块块太阳能收集器将一颗恒星包围,“包围”这个词很容易有歧义,会让人认为是全部包围,实际上不是,要根据自身能力来定。这样的一块块太阳能收集器可以是太空城市,也可以是太空工厂,目的就是直接利用太阳的辐射能量,太阳的辐射能量可是源源不断的啊,它可以保证一个文明向前发展。
我们不要把戴森球理解为完全包围住恒星的球体壳状结构,事实上,这样的结构是无法制造出来的。天文学家所设想的戴森球结构,更形象一点儿应该将其称之为“戴森云”,每一个太阳能收集器如同云彩一般环绕在太阳的不同轨道上,这样的结构是可能被建造成功的。
1964年,苏联科学家卡尔达肖夫曾提出一种标准,将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形式的文明划分出一个等级来:
Ⅰ级文明可以掌握行星级别的能量;
Ⅱ级文明可以掌握恒星级别的能量;
Ⅲ级文明可以掌握星系级别的能量。
按这个标准来说,能够建造戴森球的文明属于卡尔达肖夫指数中的Ⅱ级文明,这种文明可以掌握恒星级别的能量,以恒星作为文明发展之需,满足文明日益进步的能源需求。
有同学好奇,人类文明属于几级文明呢?0.7级文明,连Ⅰ级文明也尚未达到,对于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人类文明尚不足以完全掌握,所以还未达到Ⅰ级文明,这也就更不用奢求马上建造戴森球了。不过,戴森球这样的结构还有一个尴尬的地方,也就是说一个能够建造戴森球的文明,也就不需要戴森球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能够建造如此庞大结构的文明,它的文明等级会有多高呢?起码这个文明的能源结构已经发生了剧变,他们可能开发出了比戴森球还要省时省力的结构,为什么还要再去建造戴森球呢?
而文章开头提到的恒星变暗、恒星消失的现象,那并不一定是外星文明建造的戴森球,而是被恒星周边的星际尘埃或自身的行星遮挡了一部分而导致的暂时性变暗,至于恒星消失,则可能是自身走到了恒星的演化终点超新星爆发了。
文/科学船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