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贾雨村收了甄士隐的银子,凌晨三点就跑路?这是重要伏笔

王玄陵有笔札 2025-01-04 10:46:52

聊一聊贾雨村。

贾雨村在《红楼梦》中的重要含义,大多数人都没有读出来,他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一条权力斗争的暗线。开篇第一回,作者就埋下了很多重要的伏笔。

先抛个彩蛋,贾雨村为什么没有报甄士隐之恩?我们都认为甄士隐是知己,是谦谦君子,那是因为我们站在了上帝视角上,贾雨村的感受绝对不会是这样的。

要知道,贾雨村背井离乡,就是要赴京赶考求功名的,却因为手里没了盘缠,不得不寄居在葫芦庙,并且每日以卖字为生。

贾雨村寄宿了多久,书中没有明说,但是从种种迹象可以看出,时间必然是不短。

然而,这么长的时间内,甄士隐和贾雨村一墙之隔,竟然不知道贾雨村要进京赶考,不知道贾雨村的才学与志向,不知道贾雨村为凑盘缠的窘迫,从来没有提到过资助的事情。

大家试想一下,寄人篱下、两餐不全的贾雨村,每天看到甄士隐迎来送往、含饴弄女,心里面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当然会有怨气在腹。

中秋节赴宴,贾雨村又是吟诗,又是作对,就差把心里话直接说出来了。连反应迟钝的甄士隐都反应过来了,可见,这是贾雨村实在忍不住了,所以才故意暗示。

甄士隐这个人,说好听点是古风君子,说的不好听点,就是有些呆气了。在世路人情上可以说极为不通,所谓“潦倒不通事务”,这一点跟贾宝玉倒是很像,他女儿香菱也遗传了这个性格。

从甄士隐的角度上来说,当然是一片善意,人家没开口,自己主动提出来接济,未免会有些唐突。

然而,这也是书呆子才会有的想法,明知人家有需求,创造机会也得接济,为什么非要等到人家开口,这岂不是因噎废食、出力不讨好?

贾雨村后来不辞而别,留下了一句话道:“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这句话就是对甄士隐的嘲讽。

甄士隐给贾雨村封了五十两白银,两套冬衣,两个人喝到了“三鼓”,现在的时间就是23:00到次日凌晨1:00。

然而,到了当天夜里五鼓时分,也就是凌晨3:00左右,贾雨村就偷偷离开,启程进京了。

从表面上来看,这是贾雨村为人豁达,不拘小节,但从后文贾雨村的行为来看,显然不是这么一回事。

仔细想想,从酒席散场到贾雨村出发,前后最多不过四个小时。这中间贾雨村既要醒酒,又要洗漱、收拾行李,可想而知,他基本上就是一夜未睡。

要知道,科举考试是在次年,贾雨村即便是要着急赶路,也绝对不差几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他为什么要这么着急忙慌的连夜离开呢?

这个地方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受人恩惠,次日酒醒再见,即便是出于客套,也要道谢几句,贾雨村瞧不上甄士隐,不愿意低这个头,不愿意自降身份,所以干脆直接避开。

第二,得到进京的盘缠之后,彻夜难眠,一心想着快点进京,体现出贾雨村对于权力的渴望,以及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的品性。

所以,这个地方其实是埋了两处伏笔,后来不报甄士隐的恩,以及后来被罢官、攀附贾家,在这里都有了暗示。

贾雨村科举得中之后,升任了姑苏知府,不到一年就被参倒,理由是:

“生性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

很明显,贾雨村这是参与到地方官府的权力争斗中去了,上任不到一年,就大肆笼络党羽,可见他的权力欲望有多么的强烈,所以才被上司视作威胁。

通过这些侧面的描写,作者已经把贾雨村这个人的品性、野心交代的很清楚了,所以后文当中,贾雨村贯穿于四大家族的权力斗争之间,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我们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了,相关的内容,因为涉及到了政治,作者采用的肯定都是隐写的手法。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