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是买了,可什么时候住进去却不知道。”每一位遭遇烂尾楼的购房者,恐怕都对这个问题刻骨铭心。眼看小区的工地荒草丛生,塔吊成了摆设,工人也早已没了踪影。但银行的催款短信却从未停歇。房子没影,贷款不能停供,这怎么算都是一笔“亏到底”的买卖。这到底是房企的责任,还是政策的失灵?又或者,购房者自己选错了对象?
近年来,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调整,越来越多的购房者被套在了这场楼市的“泥沼”里。烂尾楼问题愈演愈烈,而随之而来的断供潮,更是将矛盾推上了风口浪尖。到底谁该为这种局面负责?购房者背不起锅,开发商走得潇洒,银行却拿着合同高枕无忧。在这三方对立的局面下,我们必须认真梳理问题的根源,才能找到破解的办法。
在这场因烂尾楼引发的风波中,购房者自然是最大的受害者。辛辛苦苦攒钱首付,掏空家底,还背负几十年的房贷,为的就是一套遮风避雨的房子。可如今房子半天不见踪影,但贷款却成了铁板钉钉。停止还贷,对购房者来说是最直接的反抗,但等来的却是银行的催收、征信的损伤,甚至资产被冻结。
反观开发商,虽然他们是导致烂尾楼的直接原因,但对于很多巨型房企来说,问题似乎已经超出了它们的掌控能力。以恒大2021年的暴雷为例,这家巨头背后的资金链断裂,影响了全国超过800个楼盘的正常施工,上百万人受害。仅恒大一家公司,就暴露出国内房地产市场高杠杆、高负债的致命弱点。这些开发商就像堆积木一样,用购房者的钱填补“下一块砖”,一旦资金漏洞扩大,整座开发体系就轰然倒塌。
而银行呢?在所有烂尾楼事件中,他们似乎成了最游刃有余的一方。即便楼盘停工,他们只需要执行贷款合同,要求购房者按时还款,就能坐收利息。
合同条款为银行提供了法律保障,但在购房者眼中,这种“一刀切”的规则却显得冷血。房子没了,凭什么还要让我还款?购房者的这种疑问,至今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要看清这次房产危机的本质,就不能绕开“预售制”这个话题。从实际操作上讲,中国的房地产开发一直以来都靠“预售制”在运作。简单来说,就是开发商把房子设计好、盖一半,购房者就要先掏钱买单。开发商用这笔钱去完成楼盘建设,但建到后面资金不足、市场疲软,就很容易变成“钱烧光了,楼却还没盖完”的局面。
恒大的危机其实就是预售制积弊的一个极端案例。2021年,这家巨无霸公司因整体负债高达2万亿人民币,直接难以为继。
施工停摆、楼盘烂尾,购房者必须继续供房,而数十万家庭的“住梦”破灭。每一处烂尾楼都在提醒我们,靠“向下家要钱来堵上家的缺口”的开发模式,风险只会越滚越大。
更让人愤怒的是,在政策和法律框架下,开发商往往能为自己的失责找到出路,而购房者却毫无谈判余地。比如,2019年某上市房企的董事长因欠下巨额债务被法院列入失信名单,但这却并未改变旗下烂尾楼项目的现状。钱没了,债主追来了,开发商破产一跑了之,受害最深的依然是购房者。
根本原因在于,现有的房地产法律体系虽然能追讨开发商的责任,但力度并不够。
开发商玩转资金,跑路的成本很低;而购房者因合同债务的约束,几乎无法摆脱对银行的还款义务。这样一来,风险全面转嫁到了无辜的购房者头上。
那么,有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有成功的案例摆在我们面前。就拿恒大危机来说,为了应对全国范围的楼盘停摆,国家推动了中建集团等国企接盘,尝试复工复建。这些国企通过介入部分烂尾项目,在2023年的确恢复了少量后续施工,首批完工了一部分交付的房屋。
更早一点的案例则来自海南三亚。2010年,三亚也曾爆发过大规模楼盘烂尾潮,几十个楼盘无人问津。但通过政府出面协调、部分国企接手重启、社会资本进入,一批烂尾项目被盘活,约70%的问题楼盘最终重新被交付。
这证明了地方政府作为问题协调者的重要性——毕竟,烂尾楼问题很少有人能独自完成善后工作。
国际上,这种房地产危机并不少见。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几乎摧毁了当时的全球金融市场。当年,高杠杆化按揭贷款模式让许多美国家庭因无力偿还银行贷款被迫断供,房屋被银行拍卖清算。数百万家庭流离失所,直接引发社会问题。
与之相比,中国的烂尾楼与断供潮虽有不同,但也有诸多相似点。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更灵活的还贷模式或许是我们应对风险的方向之一。比如,在烂尾楼合同中设定灵活条款,允许购房者根据开发商的实际交付情况调整月供,而不是让所有责任牢牢锁在购房者身上。
面对全国范围的烂尾楼问题,要想解开这个死结,离不开三方面的努力:政府、开发商和购房者。政府需要尽快逐步改革现有的预售制,建立针对风险楼盘的专项资金;开发商必须要对楼盘资金的管理更加透明,打破“盖一半没钱”的潜规则;而购房者,也可以通过更有策略的联合行动自救,比如组建业主维权小组,推动问题的解决。
对于每一个普通人来说,房子是家,是生活的支柱。而让住房回归“住”的本质,不是某一方的责任,而是全社会应努力的方向。毕竟,房子不是炒来的,更不是空话堆出来的。如果再不治这块顽疾,老百姓的信心越来越难找回来。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