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们的第一印象中,印度人讲什么语言?大部分人都可能觉得印度人讲的是充满“咖喱味”的英语,还会有人觉得印度人不应该像我们中国人讲中国话一样讲“印度语”吗?
其实,这些认知对于庞大的印度语言系统来说都不全面,甚至连印度人自己对国内的主要语言都难解难分,以至于印度政府一直想要推广的“普通话”实行起来步履维艰。
那么,为什么印度语言难以统一?这又会导致什么后果?
印度的语言种类印度是个语言多样性极其丰富的国家,这一点从他们的货币上就能看出来。
如果你仔细观察印度的卢比纸币,会惊讶地发现上面竟然印有18种官方语言的面值标注,,这在全球都是绝无仅有的!
更令人咋舌的是,根据200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印度共有1635种母语,其中仅有29种使用人口超过百万。
不仅如此,印度还有122种所谓的"主要语言",每种使用人口都超过1万。
在这众多语言中,印地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
不过,即便是印地语,也远远称不上是印度的"国语"。
因为高达60%的印度人的母语并不是印地语,这意味着印地语虽然是最大语言群体,但仍然不足以成为绝对主导的语言。
为了保护语言多样性,印度宪法特别规定了22种语言受到官方保护。
这些语言在各自的地区都享有特殊地位,并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举例来说,在泰米尔纳德邦,泰米尔语就是官方语言,在西孟加拉邦,孟加拉语则占据主导地位。
有趣的是,在印度西北部和东北部一些地区,由于与中国接壤,当地居民使用的是蕴含汉藏语系的语言。
在阿鲁纳恰尔邦,很多部落都说着与藏语相近的语言。
毫无疑问,这种语言的多样性大大增加了印度政府的治理难度。
如果一名印度政府的官员,要起草一份重要文件。
他可能需要考虑将其翻译成十几种甚至更多语言,以确保全国各地的民众都能理解。
从文件下达到真的实施还不知道要经历多么长的时间,这无疑会大大增加工作量,降低行政效率。
不仅如此,语言的多样性还给日常生活带来了不少挑战。
一个来自南方的泰米尔人到了北方的德里,可能会遇到语言障碍,因为当地人主要说印地语。
又或者,一个企业想要在全国范围内做广告,可能需要制作多个语言版本,大大增加制作成本。
可以说,多种多样的语言体系,虽然丰富了印度的文化,但对于经济的发展没有任何的好处。
那么,有人不禁要问:印度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语言格局?他们为什么不像中国一样推行一种语言?
多语言体系的形成与中国不同,印度历史上很少有长期统一的大一统王朝。
这导致各地区的语言得以保留和发展,没有受到强力的中央政府推行统一语言政策的影响。
另一方面,印度次大陆地处欧亚大陆和海上贸易路线的交汇处,几千年来不断有外来民族涌入。
这些外来者带来了新的语言和文化,丰富了印度的语言版图。
再加上,外来语言与本土语言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印度独特的语言生态。
乌尔都语就是波斯语、阿拉伯语和印地语等语言混合的结果。
而泰米尔语虽然属于德拉维达语系,但也吸收了梵语的词汇。
印度独立后,语言问题成为一个棘手的政治难题。
为了平衡各地区的文化诉求,印度政府在1956年实施了"语言邦"政策,按主要使用的语言重新划分行政区域。
然而,这个政策乍看起来很合理,但实际上带来了不少问题。
不仅妨碍地区间的贸易和交流,还增加不同语言区域之间的沟通成本,甚至引发了政治争议。
比如,1960年孟买邦因语言问题分裂为马哈拉施特拉邦和古吉拉特邦,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动荡。
此外,这种政策也给教育系统带来了挑战。
不同邦的学校可能使用不同的教学语言,这使得学生在跨邦升学或就业时面临语言障碍。
尽管如此,印度政府仍在努力在语言多样性和国家统一之间寻求平衡,并进行了很多尝试。
推行统一语言的尝试事实上,中央政府曾多次尝试推广印地语作为全国通用语言,结果都碰了一鼻子灰。
1955年,政府首次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印地语的计划。
这一举措立即引发了南方各邦的强烈反对。
当时,很多非印地语地区的民众担心自己的母语和文化传统会受到威胁。
街头巷尾到处可以听到人们激烈讨论这个话题,就连学校里的学生们也加入了抗议的行列。
十年后的1965年,政府再次尝试推广印地语,这次引发的反应更加激烈。
南印各邦爆发了大规模的暴力抗议事件。
印度一些大城市的街道上挤满了愤怒的示威者,他们高喊口号,挥舞标语。
一些过激分子甚至焚烧公交车,与警察发生冲突。
这场骚乱最终导致159人丧生,数百人受伤,5000人被捕,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在所有反对的声音中,泰米尔纳德邦的态度最为坚决。
他们甚至威胁要脱离印度独立,泰米尔人自豪地宣称,他们的语言比印地语更加古老,文化更加优越。
在泰米尔纳德邦的街头,随处可见反对印地语的标语和海报。
面对这种局面,印度政府不得不另辟蹊径,尝试在全国推行国际地位较高的英语。
英语在印度是精英阶层的标配,是社会上升的重要工具。
在德里、孟买等大城市的高档写字楼里,英语成为了日常工作语言。
然而对于那些不懂英语的群体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这种情况导致社会阶层进一步固化,贫富差距不断加剧。
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的年轻人,即使学历优秀,但因为英语水平不足,在求职时也常常处于劣势。
许多公司的招聘广告中明确要求应聘者具备流利的英语口语能力。
估计是因为这个原因,原本只是计划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作为过渡,没想到这个“临时安排”竟然一直延续至今。
即便到了今天,印度政府仍没有放弃统一语言的努力。
2019年,国家教育政策曾要求非印地语地区必须包含印地语教学,自然又引起了轩然大波。
最后,政府不得不因为强烈反对而修改政策。
语言问题深刻反映了印度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每一次语言政策的调整,都会引发广泛的社会讨论和政治博弈。
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文化传承,还涉及教育公平、就业机会等方方面面。
在可预见的未来,印度的语言格局可能会继续保持多元化的状态,各种语言将在这片土地上共存发展。
参考资料:
【1】环球网:《遭非印地语地区强力反对,印度取消印地语强制教学政策》
【2】光明网:《印度文明发展的包容性与多样性》
【3】澎拜新闻:《为什么印度没有“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