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眉弄眼又调皮好动的孩子该如何调教呢?

诸葛康康 2024-06-06 19:29:15

本文来源: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

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长发现平时就比较“调皮好动”的小朋友在某一时间段出现了频繁眨眼的现象,以为孩子眼睛出了问题,急忙带孩子到医院眼科就诊,经过滴眼药水治疗后症状就消失了。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孩子又出现了频繁眨眼,有时甚至还多了“清嗓、扭脖子或者扮鬼脸” 等怪异表现。这个时候,家长可能就要注意了,小朋友可能有患抽动障碍共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可能了。

“挤眉弄眼”是什么病呢?

那么,上述的“挤眉弄眼”是什么病呢?家长要注意,孩子可能得了抽动障碍(TD)。这是一种在儿童早期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可分为暂时性 TD(PTD)、慢性 TD(CTD)、Tourette 综合征(TS)。暂时性 TD 指 18 岁前起病,且相关症状不是由药物或疾病(如脑炎后)引起的运动性抽动(如眨眼、扭脖子等)或发声性抽动(如清嗓等),症状开始出现后持续未超过 1 年;慢性 TD 顾名思义,就是指上述症状的病程超过了 1 年,但运动性症状或发声性症状不是同时出现的;而 TS 则是符合慢性抽动的诊断标准,且两种症状同时出现了。临床上,虽然 TS 的发病率较前两者更低,但其治疗困难,对孩子的危害最大。

“调皮好动”又是什么病呢?

过度的“调皮好动”又是什么病呢? 家长要注意,孩子可能得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又称多动症。该病与 TD 均为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与发育水平不相符的注意力缺陷、多动和冲动。

TD 共病 ADHD 的共病率

半数以上的 TD 患儿常共患一种或多种精神障碍和/或发育行为障碍,其中 TD 共患 ADHD 最为常见,占 30%~50%。TD 共患 ADHD 时,多动症的症状多在抽动发作之前发生,而晚于抽动发作的患者仅占1/3左右。

TD 共病 ADHD 的病因

TD 共患 ADHD 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但可能与颅内结构病变、脑实质环路异常和神经递质异常分泌等相关。

TD 共病 ADHD 的表现

TD 多起病于儿童及青少年期,男孩多于女孩,最多见的为 5~6 岁的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以8~12 岁患儿病情最重。ADHD 亦起病于儿童时期。TD 共病 ADHD 的孩子,ADHD 的症状常先出现,较 TD 的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早 2~3 年,并常见于重度 TD 患儿。共病 ADHD 使 TD 孩子的病情更严重且更复杂:共病 ADHD 的 TD 孩子在注意力缺陷、冲动行为、认知功能缺陷等方面更为突出;并且,共病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情绪障碍及行为问题,对孩子的社会功能可能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

TD 共病 ADHD 的早发现与早诊断

诊断主要以孩子平时的表现为主,主要根据孩子的抽动症状及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症状,以及伴随的精神症状来进行诊断。医生主要以家长对孩子平时在家、学校或其他场所的表现的详细描述,以及看病时对孩子的观察、检查及一些必要的血检为诊断依据。一些存疑的病例,可能有时还需要家长提供孩子相关症状的视频,来帮助明确诊断。需要对孩子进行比较全面的评估,包括孩子的出生史、发育史、家族史、药物史及心理社会史,以及伴随其他可能的共病等。孩子需要接受一些标准化的心理评估工具帮助诊断及判别是否得病或共病。

由于 ADHD 和 TD 均有遗传易感性,家族中已经有大人或孩子有这个病,可能需要提高警惕早期识别有高危因素的孩子,因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减少疾病对患儿社会功能的影响。尽管 TD 共患 ADHD 的发病率高,但由于大众对 TD 和 ADHD 的认识不足,常易延误诊治。如前面一开场提到的因为挤眉弄眼而去看“眼科”的孩子等。

TD 共病 ADHD 的治疗

对于共病的治疗原则,应优先考虑目前主要影响孩子社会功能的疾病,先积极缓解相对严重的症状。

(1)对于轻至中度 TD 共病 ADHD 的孩子:优先考虑对 ADHD 的治疗,因其可能会对当下孩子的社会功能产生更大的不良影响。

(2)对于 TS 或重度抽动共患 ADHD 的孩子:则首先考虑治疗抽动的症状,因为相较于ADHD 症状,抽动的相关症状会更大程度地影响孩子的生活质量。

共病孩子的治疗需依据整体原则和个别情况来制订长期治疗计划。治疗目标为最大限度减少功能损害,提高学习、生活及社交能力。TD 的综合行为干预包含心理教育、行为分析、放松训练、习惯逆转疗法(HRT)、社会支持和奖励系统等,家长要注意家庭教育管理,积极为孩子消除抽动发作诱因,如健康睡眠、减少不必要的屏幕暴露等。一些药物如可乐定均能改善抽动和 ADHD 症状,临床上常作为 TD 共病 ADHD 治疗的一线药物。此外,托莫西汀也推荐用于 TD 共患 ADHD 患儿的治疗。

TD 共病 ADHD 的长程管理

共病的治疗及长程管理亟须家长、孩子、医生,乃至教师一起长期配合。当孩子经专科医生诊断为 TD 共患 ADHD 后,患儿及患儿家长(监护人)要勇敢面对,需消除自身的病耻感;孩子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并进行及时的随诊;家长需要及时记录孩子的抽动症状或 ADHD 相关症状的变化及相关原因,及时有效地反馈给医生;此外,还需要与学校老师做好沟通,正确认识共病及减少相关的疾病诱因,例如,对 TD 孩子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屏幕暴露,淡化孩子在学校发生抽动的症状等。

作者:余 婧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审核:陈文雄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主任医师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