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刘伯承陈赓支持李云龙好理解!粟裕为何也“护着”李云龙?

智胜聊历史 2023-12-17 13:29:01

稍对军史有一定研究的军迷们都不难猜出:电视剧《亮剑》主角李云龙这个角色,主要是以王近山为原型,叠加了钟伟等人。从这点上说,李云龙应出身于红四方面军,抗战时期属于陈赓的386旅,解放战争时期应属于刘邓的中原野战军。

但纵观《亮剑》电视剧,整个解放战争对李云龙的战斗故事着墨并不多,仅有三集。并且这三集,主要体现的还是李云龙和他的二师被划入到华东野战军,主要打淮海战役这一段的故事。这样一来,李云龙除与刘伯承、陈赓有很多的交集,还和时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的粟裕也有了交集。

有意思的是,李云龙是刘伯承、陈赓的老部下,这两位首长对李云龙的帮助支持,我们比较好理解。但没想到与李云龙原本没有什么交集的粟裕,对李云龙也青睐有加,没少“护着”。电视剧中至少有这样几个桥段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一是粟裕专门把李云龙的二师要到华野来这个桥段。李云龙隶属于中原野战军,透过粟裕的一次谈话,得知他是把李云龙硬从中野首长那要过来的。为此,中野首长还很不情愿。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李云龙指挥打仗很一般,以战神著称的粟裕,不可能费那么大劲硬是把李云龙和他的二师给要过来。这足见粟裕对李云龙的厚爱。

二是用李云龙的二师专门对付楚云飞的89师这个桥段。得知国民党军的精锐楚云飞的89师向赵庄扑来,粟裕亲自把李云龙叫来,当面赋予其作战任务,强调坚守赵庄的重要性与艰巨性。作为野战军的首长,越过纵队这一级,直接把师长叫过来耳提面命,既可见对这场战斗的重视,亦可见对这个指挥员的重视。

三是用5吨炮弹把李云龙换下来这个桥段。这也是《亮剑》中的一个经典台词。经典到不少军迷们质疑这句话的合理性。因为准备了四个炮兵团,才只用5吨炮弹,这确实是太少了,即便是翻十倍50吨也不算多。这里我们不去探讨这个数字的合理性。最主要的是通过这句话,看出粟裕考虑到李云龙来自于中原野战军,不能把家底都拼光了。所以决定提前将李云龙撤换下来。这可以说是对李云龙和他的二师变相的一个关照。

四是有人告状李云龙硬要2千个俘虏这个桥段。

打完赵庄阻击战,在与楚云飞的89师硬碰硬后,李云龙的二师可以说是损失惨重。这时,李云龙别出心裁,想到了老搭档赵刚负责俘虏处理。于是便从赵刚手里软磨硬泡要过来2千名俘虏,以补充二师战损兵员。尽管李云龙打了借条,但战时跨越纵队之间硬要俘虏,这是个不小的错误。电视剧中,被抢走俘虏的纵队领导与粟裕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纵队领导这样说道:反正他李云龙,太不像话了。有本事自己抓俘虏,这算什么呀,这不是生抢吗?司令员,不能开这个头!”

粟裕回答道:“开哪个头?我看那,李云龙没有说错,什么你们的我们的,再说那还有借条嘛!”“你那个师,拉到赵庄试一试?李云龙为全局付出很多了,那就不是一个抓俘虏的仗!你眼光不要太浅,以后我保证,你会因为俘虏太多而发愁,到那时候你有多少粮食就会有多少俘虏。你敢不敢跟我打这个赌啊。”

我们看,粟裕完全是站在李云龙的角度看问题,对于李云龙犯的不小错误,非但不予怪责和追究,反而给予理解和“护短”。

透过以上这几个桥段,不难看出,粟裕的确有些“护着”李云龙。这种“护着”,看似原本二人没有交集而在逻辑上感觉有些生硬,但细思起来也不是不成立:

其一,毕竟李云龙和他的二师是粟裕从中野首长那要过来的,中野部队经过千里跃进大别山之后,原本损失就很大。所以如果李云龙暂时划归华野这一时期,如果损失过大、闪失过大,粟裕有个不好像刘邓两位老首长交待的问题。

其二,毕竟粟裕在最关键的赵庄阻击战时,把李云龙的二师派了上去,让其和国军精锐楚云飞的89师对决。要知道打阻击是个苦差事,伤亡大缴获少,粟裕很清楚这一点。也正是基于此,当李云龙强行借走2千个俘虏兵时,粟裕对李云龙给予了充分的理解,根本未予追究。

其三,毕竟李云龙是不可多得的战将。英雄相惜。李云龙是个闻战则喜之人,是个敢打硬仗恶仗险仗之人。这一点他与粟裕很像。特别是在一次作战中,李云龙不拘常理的打法,“把本该是华野七纵、十纵的任务,都加强到李云龙二师打开的突破口子上去”,这些都受到了粟裕的高度赞许。

看来,战争年代,能打仗是硬道理,能打仗的将领总是受到偏爱。正是基于此点,尽管李云龙的“毛病”不少犯,但他的老首长刘伯承、陈赓照样还是理解支持他。而临时划归华野到了粟裕这边,同样也得到了粟裕的关照,这些其实都是一个逻辑。

下一篇文章,主要讲一下晋西北铁三角李云龙丁伟孔杰,资历够战功高何以均授少将?为何说李云龙授少将最不冤?按说三个人在抗战初期便担任了团长的职务,这个资历并不算浅。李云龙的原型王近山抗战刚开始时才只是个副团长,之后才提的团长。1955年授衔时是中将。按照这一类比,西北铁三角李云龙丁伟孔杰授个中将似应更为合理些,但为何均授了个少将呢?欢迎关注指正。#上今日头条看更多《亮剑》延展解读#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