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鲁门的核威胁,没有还没吓倒志愿军,却先一步引起了美国西欧盟国的恐慌

每天好物甄选 2024-09-14 16:56:52

今天,我们将继续朝鲜战争系列节目。

在之前我们回顾了朝鲜战争的起源和朝鲜战争头半年的战争进程。今天,我们将讲述朝鲜战争爆发半年后国际上的谈判和政治运作。和往常一样,我们还是从一个历史场景说起。那是1950年12月31日的黄昏时分,三八线上的临津江畔风雪交加,气温为零下20摄氏度。下午4时40分,在临津江北岸,隐蔽了多日的志愿军重炮部队开火,拉开了“第三次战役”的序幕。

二十多分钟后,志愿军的炮击停止,志愿军步兵越过冰封的临津江,向南岸士气低落的联合国军发起了猛攻。在整条战线上,超过30万志愿军、朝鲜联军大举跨过三八线,攻入了三八线以南。那么志愿军越过三八线的通盘打算,究竟是怎样的?要明白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从1950年10月志愿军出兵朝鲜半岛时说起。如此前几讲所述,1950年10月,朝鲜人民军在美军的进攻下,已经退至鸭绿江边,朝鲜政权已摇摇欲坠。10月下旬至11月初,志愿军为将战火挡在国门之外,志愿军第13兵团在朝鲜西北部的清川江畔发动了“第一次战役”,对即将越过中国国境的美军来了个迎头痛击。然而,当时的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仍然过于骄傲,在轻视志愿军战力的情况下,于11月下旬嚣张地发动了“圣诞节前凯旋攻势”。结果,在西线的清川江畔和东线的长津湖边,美第8集团军和美第10军分别遭遇了志愿军第13兵团和第9兵团绝对优势兵力的袭击。在西线,美第8集团军遭受了惨败,不但放弃了朝鲜首都平壤,还在12月下旬撤退到了三八线沿线。在东线,美第10军最为精锐的美陆战1师在被志愿军第9兵团重重围困的情况下,以其师长史密斯的谨慎而突围,并将志愿军第9兵团的战力钳制,从而确保了美第10军得以从海上撤出。在这一时期,尽管美国海军陆战队在长津湖战役中有过一些战绩,但总体而言,联合国军在不断后撤,并放弃了朝鲜。

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阵营也使用了舆论战法,一边在战场上进行军事进攻,一边也在努力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如之前所述,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初,斯大林曾故意要求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缺席1950年6月27日的安理会会议,致使安理会号召联合国成员国救援韩国的决议得以顺利通过。当时,斯大林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将美国拖入朝鲜战争泥潭中,从而减轻苏联在东欧方面的军事压力。然而,在达成这一目的后,斯大林又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命马立克回到安理会会议中,开始就台海问题与美国展开谈判。

在1950年6月27日当天,美国为防止中国趁朝鲜战争爆发之机统一台湾,遂将第7舰队部署到了台湾海峡。由于美国插手中国内政,所以中苏也从此入手,在安理会展示美国的霸道,并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首先,中苏于8月24日向安理会发起了指责美军进驻台湾海峡的控诉案。随后,在苏联的提议下,安理会于8月29日决定将台海问题列入议程。9月2日,苏联代表马立克向安理会提出《谴责美国武装侵略台湾》的决议草案,要求美国立即从台湾海峡撤军。1950年11月24日,也就是麦克阿瑟发动“圣诞节前凯旋攻势”之时,中方代表伍修权率领的代表团抵达美国纽约。28日,也就是联合国军和志愿军在清川江边和长津湖畔激战的同时,在苏联的支持下,伍修权在联合国会议上发表美国干涉他国内政的声明,并要求美军撤离台海、一切外国军队撤离朝鲜半岛。(中国“军事科学院”编:《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二卷第七章)

对于苏联和中国的合理要求,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奥斯汀居然颠倒黑白反过来进行了驳斥。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得知伍修权的声明内容后,甚至将其斥为“猛烈而完全荒谬”的发言。11月30日,杜鲁门在记者招待会上透露,联合国军“不打算放弃在朝鲜的使命”,并用威胁的语气表示美国“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杜鲁门这一威胁,没有还没吓倒中苏,却先一步引起了美国西欧盟国的恐慌。西欧国家担心,一旦美国首先使用核武器,那么苏联也将对西欧实施核打击。面对盟友们的恐慌,美国马上软了,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当天成立了一个“危害控制小组”,代表白宫发表声明,表示杜鲁门总统的谈话并不能代表美国国策,且美国不会随便使用原子弹。(贝文·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第四十八章《麦克阿瑟慌了神》。即便如此,英国首相艾德礼仍然对杜鲁门的原子弹言论感到恐慌,决定亲自飞往华盛顿举行美英两国首脑会面,商讨下一步对策。

12月4—8日,杜鲁门和艾德礼在华盛顿进行了会谈。在抵达华盛顿前,艾德礼首相首先在伦敦与到访的法国总理普莱文进行磋商,达成了一致意见。因此,艾德礼在与杜鲁门会谈时,代表的是英、法两国的共同意见。在会谈结束后发表的双方联合公报中,杜鲁门同意做到“未经与英国磋商决不使用核武器”。双方也一致认为,联合国军已无法守住朝鲜,应该按照过去朝鲜与韩国的边界三八线为界,结束朝鲜战争。(贝文·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第四十九章《重返三八线》)对于美、英、法等西方国家释放出的谈判意向,以印度为首的十三个南亚、东南亚及中东国家(印度、阿富汗、缅甸、埃及、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拉克、黎巴嫩、巴基斯坦、菲律宾、沙特阿拉伯、叙利亚、也门)作出了响应。12月11日,十三国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停火提案,提出应大体上沿三八线划分朝鲜及韩国边界,并在边界上建立一条20英里宽的非军事区。此外,该提案禁止交战双方再向朝鲜半岛增兵,并要求双方以一对一的原则进行战俘交换。该提案还表示,双方沿三八线停火后,应举行一场有中方代表参加的大国会议,同时解决外国军队撤离朝鲜半岛的问题、朝鲜半岛的统一问题、台海问题和中国在联合国及安理会的席位问题。同一天,杜鲁门总统同意了这一停火提案。14日,在美国支持下,联合国大会也通过了这一停火提案。(贝文·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第四十九章《重返三八线》)

上图:1950年12月6日,杜鲁门总统与艾德礼首相会谈时的情景。本照片上有杜鲁门的亲笔签名。事实上,对于中国来说,这一提案可以说是相当有利的。可以看出,它带有很浓厚的“绥靖”色彩。此时,中国在联合国和安理会还没有代表权。此外,这一提案也确保了联合国军不再进攻朝鲜,并允许中国与世界各大国一同讨论关于台海前途的问题。然而事实上,杜鲁门的低头,不过是因为盟友先前被他的言论吓坏了,其实质根本没有和平的打算。他们这不过是缓兵之计,实际上美军还在策划击退志愿军的行动。而且战场上好不容易取得的优势,如何能说停就停?如果真停了,先前的牺牲不就白费了?12月4日,也就是联合国军撤出平壤的同一天,中国驻苏大使王稼祥询问苏联副外长葛罗米柯,称“从政治角度看,中国军队在胜利地继续进攻的情况下,是否应该越过三八线?”葛罗米柯的答复是:“由于朝鲜局势出现了对美国人不利的转折,现在他们无法掩饰自己的失望”,因此“提出‘趁热打铁’这句古老的谚语是十分恰当的”。12月7日,中国赴联合国代表伍修权,表示“现时三八线的界限已不存在。”同一天,由于联合国秘书长赖伊及印度、英国、瑞典三国代表不断探寻志愿军是否会将军事行动停止在三八线,中方也就此向斯大林致电请示对策。斯大林随即回电,表示印度、英国、瑞典三国“其实是美国的探路人”,并指示在志愿军攻入韩国首都首尔之前,志愿军不能“亮出自己全部底牌”。(沈志华:《1951年中国拒绝联合国停火议案的决策》)因此,由于斯大林希望继续对韩国发动进攻,把韩美彻底打服,至于美国在盟友的压力下搞出来的所谓停火协议,实际上是缓兵之计,即便是真的,在此时优势之时,也是不可能被社会主义阵营所接受的。所以12月18日,志愿军司令部发布了要求各部越过三八线、发动“第三次战役”的命令。随着一切准备妥当,1950年12月31日黄昏,超过30万志愿军、朝鲜军队在炮火的掩护下,发起了跨过三八线的大规模攻击。那么,这时刚刚经历了失利与退却的联合国军,究竟要如何应对社会主义阵营的新攻势呢?此时,一位将星已经就任美第8集团军的新司令。正是这位美国名将,在这场战争中找到了抵挡志愿军的方法。他的名字,叫做马修·李奇微。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