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梨江水
《审丑》是艺术评论界大腕史蒂芬·贝利的代表作,它是一部将多个世纪的艺术、设计遗产和文化史串联编织在一起,探讨并阐述丑和美的杰出作品,更是继“当代达芬奇”翁贝托艾柯的《丑的历史》之后,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丑书”。
《设计》杂志曾评论《审丑》:对任何大学设计与工艺系的馆藏学术数目而言,本书都是一个锦上添花的增益元素。对这些专业和老师来说,都同样有所裨益。
《闲谈者》杂志也评价《审丑》道:我们对审美的两个极端都感到执迷与困惑,而此书以旋风般的气势回顾了人类过往的美学历程。为何此书值得读?它可以用来探测我们对浅薄媚俗的迷恋到了何等程度。
《审丑》讲的是人们最避讳的“丑”这一系列的话题内容,它从铁路到花朵,从小摆件到建筑等几乎所有事物,都对丑陋这一最具趣味魅力的主题进行了让人醒悟的阐发。虽然它与《丑的历史》都在说丑,但它的内容却不像《丑的历史》,只是对一些怪诞滑稽、畸变异形和恐怖邪魔之物的表象描述和图像罗列,它更倾向于对“丑”这个现象的探讨以及思寻其存在的意义。
那什么是“丑”,它是怎么被定义的?人们都说审美,那丑怎么审呢?它有什么规则?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贝利笔下的丑,探讨并分析丑及其存在的意义。
一、如何定义丑
如果你问身边人什么是丑?我想有人很可能会第一时间找个参照,然后说不好看就是丑等等的话语。其实这句话表面没什么毛病,可细品你就能从中找出问题来。所有不好看的东西都能称之为丑吗?丑到底有没有什么标准呢?
其实,这些问题最终可以归结为两点,即它是不是真的丑。那有什么区别呢?丑就是丑啊?
区别在于,前者让人看后觉得罪恶和丑陋,它是反人性的,而后者让人看后会在心里产生怜悯同情甚至是赞叹,他是贴合人性的。这两者之间有一条分界线,那就是是不是符合人性,下面咱就从具体案例中去寻找丑的标准。
①反人性的丑,罪恶、肮脏与丑陋
什么是反人性的丑?有个观点说,体验厌恶可以引发对于完美的欲求,因为丑需要美来匡正。可一般的风雅艺术如果无关改造就得以完善,那也是有很多令人动容的样貌形态。但不得不提的是,要想达到完美,这其中必定要通过龌龊、低贱、卑污,同时也栩栩如生的一系列“恶心厌憎”的环节来完成。直白点说就是,在经过人为改造后会让人感觉丑陋与罪恶的就是反人性的丑,它是真的丑。咱就说英国的工业革命吧!
狄更斯曾在《双城记》里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人们直上天堂,人们也在直下地狱。
狄更斯之所以会说出这样深有感触的话,是因为当时的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工业繁荣,国家昌盛,城邦呈现一片美好景观。但不可忽视的是,资本主义工业的快速发展,却给人民带来源源不断的折磨和罪恶,使得英国下层群众存在极端的愤怒与不满。
为此,狄更斯为了提醒英国不要步法国的后尘才有感而发。可本书作者贝利却与狄更斯不同,为了更明白的阐述丑这一话题,他将工业革命带给人们的罪恶用最直白的语言表述出来,让人们去直观地感受工业革命发展背后的丑陋。
工业革命的引擎,至少是在当时世界的这个局部基本都装在棉纺厂里,将人类劳动力当作燃料吸入其中,然后吐出腐臭的渣滓。产出的污秽有多丰富,那种冷酷无情的效率就有多高。
曼彻斯特的土地价格飞升,城市沦为人间地狱。地狱是没有照明的,除了牛脂蜡烛,也没有通风,更没有卫生设施。一家十口挤在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破房子里。380人公用一个单人厕所。在邻近曼彻斯特的利物浦,约10%的人住在地窖里,阴沟和下水道的污物还会渗漏进去。泥泞的道路上,或前或后会有无法无天的粪堆安然盘踞。霍乱成了当地流行病。
显然,从对工业革命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其快速发展背后的肮脏、污秽,而这些感受也直接证明了让人看后会产生罪恶和丑陋的即为反人性的丑,它是真丑。
而这样的真丑也不止工业革命这一项,还有其他让人们觉得反感和丑陋的,比如书中提到的一把0.45英寸口径的柯尔特手枪。
它不但外表质朴无华,设计独特,而且还成为了美国西部边疆先驱开拓精神的一种表达和象征。在19世纪中叶那一大堆机巧花哨的类似产品中,柯尔特更是带着端庄与尊严脱颖而出。
这是这把手枪带给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荣耀,这显然是至高美誉。可一旦它用于去破坏和残杀,去征服生命和胁迫灵魂,去制造用途极端丑恶的事物,那么就算它带给人们再多的荣誉,它的存在对人们来说也是丑恶无比的。
而让人感觉丑陋罪恶诸如这样丑的存在还有很多,只要我们稍作思考,就会很容易辨识它是不是反人性,是不是真的丑。
②贴合人性的丑,同情、怜悯与赞叹
上文里我们可以从一些环节或者物体效能背后看到丑陋,这种丑是经过人为因素之后让人觉得真丑。可有些丑是因为灾难、疾病或其他因素而引发的扭曲变形与畸形怪状,这种丑也算是真丑吗?换句话说,所有的丑都是令人厌憎排斥,让人觉得罪恶丑陋吗?也不尽然。
被称为“丑公爵夫人”的《丑怪老妇》画的是贵妇“奥地利的玛格丽特”,它是昆丁·马西斯创作的一幅油画,收藏于伦敦的国立美术馆。可令人诧异的是,这位老妇非常受欢迎,美术馆出售的明信片中,印有这幅画的明信片常位居销量排行榜前列。
油画《丑怪老妇》
尽管画中人物因为得了“帕杰特病”致使骨骼畸形变异,让人觉得滑稽和丑得吓人,可它给人的感觉恰恰与工业革命相反的是,这种畸形异变却并不会让人反感,觉得恶心难受,反而会让人产生同情与怜悯。而这种因为疾病或自然灾害引起的丑是贴合人性的,它并不是真的丑,这是其一。
还有一种贴合人性不觉得丑的,是面对丑之后的不加修饰与真实呈现。这里要说的就是另一幅油画《奥利弗·克伦威尔像》,画里的人物是自任为英国护国公的克伦威尔。
油画《奥利弗.克伦威尔像》
当时在画这幅油画时,画家彼得·莱利为了美观想着回避和遮掩克伦威尔脸上明显的HPV(疣子,常见的皮肤病)症状。但是得知情况后的克伦威尔却对彼得·莱利说:菜利先生,我要求你运用所有技巧,把肖像画得跟我完全一样。你根本不需要为了取悦于我而加以美化,而是要画出所有疤痕瑕疵、痘、疣包和其他一切,就像你看到我的样子。否则的话,我连半毛钱都不会付给你。
尽管克伦威尔脸上的疣影响他的外貌美观与整体形象,但是他却丝毫没有把这长期困扰他的皮肤病,当成是影响他形象的重要因素,反而要求它们真实呈现,这就相当于说主动宣布和承认丑陋与缺陷。
而这种主动还原事实真相的丑,不但不让人排斥厌憎,反而让人由衷的信服和赞叹,或者也可以说是另一种美。用现代的话说:你这种表现丑的样子真美!
因此不是扭曲变形、畸形异变就可以被称之为丑,这里有个重要的参考因素,即对人类感官产生的效能是不是偏离人性。如若偏离,那它基本就要被归结到丑陋的那一范围之内。
二、审丑有什么规则
到这里可以说,丑这个现象不是偶然的意外现象,它是由于有着一种社会和文化的关联,而不仅是简单的物理医学特征,它是思虑评议、有意为之和有所图谋的理念,当你说某物丑,就意味或暗示你已经建立起一个参照系,有多个偏好参数。而这个参数其中就有美。
对此,我突然想到作者贝利在《审丑》的开头,对读者提出的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为什么昆丁·马西斯的《丑公爵夫人》是最受青睐的画作之一?为什么人们喜欢波波丽花园远胜于“基锡拿”?
《丑公爵夫人》上文已经详述并剖析它因为疾病引起的骨骼异变,引起人们对丑这一话题的探讨。表面看起来它有点吓人,但你不会主动去找个参照去评论对比她如何如何的丑,反而去探索引起这种畸形异变的根源,因此触发了人们对她的同情与怜悯,所以可以说这是它最受欢迎的原因。
再说说波波丽花园,它位于佛罗伦萨的碧提宫后部位置,该宫是身为托斯卡纳和佛罗伦萨大公的美第奇家族的世传宅邸。波波丽花园修建于16世纪中叶,是为美第奇家族的科西莫一世之妻托雷多的埃丽奥诺拉而建。人们对这座花园津津乐道,将其视为意大利园林的经典,是一处人造的凡间乐土。
而锡基拿,则是《圣经》中的一个地名,它又称“欣嫩子谷”,最初这里是古希伯来人虐杀幼童来献祭危险凶暴的火神摩洛克的,后来这里逐渐成为了一处垃圾场,动物尸体、罪犯尸体和废物都被弃置在这里。这里不是死者得到魔鬼安置的地方,而是恶人受惩罚的场所,是通往地狱的等候室或前厅。
从对两个地方的描写就能看出,波波丽花园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因此人们会喜欢它。而锡基拿则到处充满着罪恶和丑陋,所以引起了人们的排斥厌憎。
波波丽花园
而从这些例子里我们就可以知道,不管是审丑还是审美,它的审判规则都是灵活多变的,你可以按照个人感受,也可以按美或丑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去审论,但始终有一条法则,它是不变的,那就是仔细观察万物,去思索和探寻其中所包含的意义。明确了这一点,也就明确了何为美,何为丑。
结语:坦白说,之所以能够打开并阅读《审丑》这本书,首先就是因为封面的《丑公爵夫人》。因为这幅图,引起了我对这本书的阅读兴趣,或者可以说探讨丑的兴趣。
我很想知道这老妇为什么会这么丑。当然我得承认,在打开这本书之前,我的确有点见识浅薄,只凭自己感官去评论事物的美丑,实际这种做法是有些欠妥的。
而这本书也真如封面的老妇那样,抓人眼球,惊艳目光。先不说内容,就说作者史蒂芬·贝利那诙谐练达和桀骜不驯的文风,就足够使得“丑”这个话题诙谐逗趣,引人入胜。而他剖析入理的阐述和见解也更加深入人心。它真正打破了人们对丑这一话题的定义和诠释。
诚如纽约巴尼百货创意大使西蒙·多南说的:史蒂芬·贝利打破传统的世界观,将从背后解放你的思想,并向你提供一种对惊人之丑的全新欣赏角度。
确实,史蒂芬·贝利是这样做的,他也的确做到了,而这大概也是这本书为什么被封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丑书”的根本原因吧!
我是本文原创作者知书达梨,如果喜欢本文,欢迎留言、点赞、转发、关注,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