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的隋朝存在感极低,为何政策却能延续千年?

红小岩谈古论今 2022-03-12 23:21:47

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名声最差的莫过于隋炀帝杨广。他不仅荒淫无道、凶残暴虐、穷兵黩武,更好大喜功,最后让强大的隋朝二世而亡。但杨广真的是这样的一个皇帝吗?蒙曼在《大隋兴衰四十年》中提出不同的看法。

隋炀帝在位十四年,前八年完成了几项大工程及大作为,这些事迹足以看出杨广是一位优秀的国家领导者。

首先是营建东都洛阳。东都洛阳的营建,不仅让隋朝有两个国都,也让洛阳城成为东部的政治中心。

其次是开凿大运河。中国的河川是由西向东流,运河的开凿不仅打通北、中、南的交通动线,配合东都洛阳,能够实质地加强东边与南边的控制,并让北方的政治中心与南方逐渐重要的经济中心相结合。其重要性在于,为后来的唐朝盛世奠基。

第三项大工程是修长城。北方的突厥一直是隋唐时代的威胁,虽然隋炀帝曾扬威塞北,被封为圣人可汗,但从修长城这件事来看,他对于突厥的防范从未松懈过。

接着是大作为。隋炀帝不同于一般在皇宫中做决策的皇帝,他喜欢亲自到现场看一看,不管那里有多远,隋炀帝这样做虽然是一个好的决策者,但却苦了必须跟他一起东奔西跑的人。

首先是巡幸江都。运河打通之后,当然要亲自到江南看一看,以加强巩固南北的统一。

第二是巡塞北。除了宣扬隋朝国威之外,也确立了隋朝在整个东亚地区的地位。

其次,是州县二级制及地方佐官由中央任命的地方制度改革。隋以前的地方行政体制是州郡县三级,隋文帝杨坚将郡级取消,简化地方层级,形成州县二级制。

地方佐官以前均由州刺史、郡太守或县令自行任命,为了地方政务的顺利推动,刺史、太守或县令都会找当地豪门当下属官吏,以致地方行政实权掌握在当地高门大族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隋文帝将原来由地方首长找的佐官权力收回,只让其负责教化风俗;行政事务部分的职位则由中央任命,进一步将地方长官的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接着是法律制度的改革。重点有三:将法律条文从疏、从简,突出法律重点,让人民更能掌握法律的精神。再者,量刑从宽、从轻,并规范审讯过程中的刑求逼供。第三,维护礼教、伦理秩序,也就是维护皇权体制。

第四件事是科举制度的创立。隋文帝开皇七年下诏,要求各州每年都要选派三人,到中央参加科举考试,考上之后,再经过吏部铨选,即可当官。这项中央政府选才的制度影响深远,直到清朝末年。

第五件是输籍定样与大索貌阅。隋朝创立之后,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展现了强大的经济成果“府藏皆满,无所容,积于廊庑”。究其原因,一般人认为是均田制,但作者认为是隋文帝推动的两项政策:输籍定样与大索貌阅。所谓输籍定样,是将户籍划分等级,分为上户、中户及下户,并依此规定赋役,原则是上户要多缴赋税,下户则少缴,除了保护弱势的国民之外,也让他们觉得投靠国家比依附在大户人家来得划算,以借此扩大缴税的人数。所谓大索貌阅,是指针对各户人家做实际年龄的查核,以减少逃漏税,增加国家的税收。因为这两项政策的推动,让隋朝在短时间内快速地充实起来,后世的唐朝直到玄宗天宝年间才达到与隋文帝时代相当的水准。

第六件事是推行文教。随着北方的统一与稳定,马上治天下的时机结束,未来要以文治天下。因此,有两件事要做:搜集图书与兴办学校。隋文帝为了搜集民间的藏书,给与献书者丰厚的报酬,只要向国家贡献一卷书,就可以得到一匹缣帛,这样的报酬相当于每年所缴税额的三分之一,而且,国家将所捐的书誊抄之后,再把该本书完璧归赵。接着,在中央与地方设置学校,以培育国家人才。

虽然隋文帝为隋朝打下很好的政策基础,但其性格却也限制了隋朝的发展,例如唐太宗认为,杨坚的个性苛刻,不信任他人,以致律己严,律他人更严。再者,开皇十四年曾发生大旱灾,杨坚只是流着眼泪和百姓一起逃难,却不愿打开已经放满粮食的仓库,以赈饥民。所以,蒙曼认为隋文帝杨坚缺乏宽厚恢弘的气度,太急于把所有的事都做好,完全不考虑当时社会的承受度。因此,短命的隋朝,杨坚也要负相当的责任。

隋朝与秦朝一样,国祚都很短,后世对其评价也贬多于褒,但这两个朝代所创的一些制度或政策,却得到后世朝代的继续沿用,其历史意义远大于许多负面评价,我想,未来隋朝还是会得到其应有的评价。

(完)

0 阅读:37
评论列表
  • 2022-03-13 10:18

    小编,隋朝存在感极低?你确信你学的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