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帝王魏明帝曹叡为何能压制比他大25岁的权谋高手司马懿

小瑀说史吧 2024-09-17 14:36:33
导语

魏明帝曹叡,魏国第二位皇帝,同时也是一位低调有才干的帝王,与祖父曹操、父亲曹丕并称为“曹魏三祖”。

他虽以弱冠之年继承大统,但面对彪悍的宗室权贵和强大的士族集团,却能够纵横捭阖,柔韧有余,将权柄牢牢的控制在自己手中。

比他年长25岁,被称为“狼视鹰顾”的权谋宗师司马懿更是被死死压制,而不敢有丝毫非分之想,甚至有人戏称曹叡为司马懿的克星。

那么年轻的曹叡凭借什么驾驭权臣,独揽朝纲呢?这位低调的帝王又有着怎样的政绩和能力呢?

《军师联盟》曹叡剧照

坎坷的东宫岁月练就深沉阴鸷的性格

曹叡出生于公元204年,其母甄氏初为袁绍次子幽州刺史袁熙的妻子,曹操击败袁绍后,甄氏被曹操次子曹丕所纳。

相传甄氏不仅长相甜美,而且知识渊博,博闻强记,甚得曹丕宠爱。

曹叡小的时候受母亲影响很大,较早接受儒家经典教育,涉猎广泛,聪慧异常,读起书来过目不忘,尤其喜欢研究律法,曹操对这个聪明的小孙儿十分喜爱,时常待在身边有意栽培。

217年,曹操封魏王,东征孙权,十三岁的曹叡离开母亲甄氏,随征江东,开始独立的政治军事生涯。

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同年十二月废汉献帝,建立魏国取代汉朝,曹叡被封为齐公。

与曹丕不断集权进取相对应的是宫廷政治斗争愈加敏感复杂,甄氏与曹丕感情破裂,当初的举案齐眉早已成为过往云烟。

221年八月,甄氏因口出怨言而被曹丕赐死,曹叡受牵连被废为平原侯。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曹叡行事谨慎小心,闭门谢客,如履薄冰,避免遭受政治波及。

最终沉稳隐忍的曹叡重新赢得曹丕信任,222年三月被复立为平原王,并被过继给郭皇后为子,正式确定其嫡长子的地位。

从随祖父出征打仗到宫闱沉浮,幼小的曹叡经历了本不该由他这个年纪承担的残酷。

长期的政治斗争和宫闱暗战,磨练了曹叡坚强的意志和深沉的品质,使他懂得如何运用权力,为以后执政打下基础。

但同时,残酷的斗争和流血极大的冲击其幼小的心灵,再加上其母被赐死而非善终,使曹叡变得敏感阴鸷。

在过继到郭皇后门下后,曹叡内心愤愤不平,但不得不恭敬地侍奉这位礼节上的嫡母,每日早晚都往皇后宫中定省问安。

因为他很清楚自己没有退路,往后一步便是万丈深渊,只能咬牙向前走,而在这皇宫高墙内,形单影只的他只能依靠郭皇后。

好在曹叡的努力换来了郭皇后的垂青怜爱,曹丕也对他的印象大为改观,不久曹丕为其聘河内世家大族虞氏为平原王妃。

当时的曹魏政权由士族门阀把持,河内士族又是势力最强大的存在,曹丕最信任的司马懿就出自河内。

曹丕指定曹叡与河内士族联姻等于向士族集团释放曹魏政权下一任当家人人选的信号,同时也意味曹叡有了一个强大的政治倚仗。

226年,曹丕驾崩,曹叡继位,按照遗诏安排,曹真、司马懿、陈群、曹休为辅政大臣,从此年轻的曹叡开始十三年的执政生涯。

曹叡如何做到大权独揽,视司马懿为提线木偶

当时的曹魏集团在朝廷上有两股政治势力,分别是曹氏宗亲和世家大族。

在曹操时期,曹氏夏侯氏宗亲掌握主要军政大权,如曹仁驻守樊城,为南方战线最高司令官,夏侯惇驻守江淮,为东部战线最高长官,夏侯渊驻汉中,为西部战线最高司令官。

这些宗室亲贵独立掌军,镇守一方,深为曹操倚重。

而士族集团主要在政府系统经营,是文官的构成核心,比如颍川士族荀彧、清河崔氏首领崔琰等均担任过尚书令等中枢机要之职。

曹丕继位后,士族集团凭拥立之功,政治地位进一步提高,最明显的就是设立九品中正制,使士族垄断政治权力台面化、合法化。

而曹氏宗亲方面,因为曹丕有感于他与曹植夺嫡之争,而有意打压。

到曹叡上台时,曹氏宗亲与士族势力均衡,前者稍占优势,在四位辅政大臣中,曹真、曹休代表二代宗室继续执掌军队,陈群、司马懿代表士族集团控制政府。

曹叡虽然年轻,但处事沉着刚毅,明识善断,在长期的宫廷政治熏陶下,深谙制衡之道。

曹叡感受得到士族集团有隐隐坐大之趋势,于是改变乃父打压宗室的方法,开始为其松绑,最明显的就是辅政大臣中,曹休、曹真地位优于陈群、司马懿。

其中曹休为大司马,曹真为大将军,司马懿是骠骑将军,虽然司马懿资历最老,但地位权力在真、休之下。

至于陈群从未掌握军权,以司空身份秉持朝政,对曹叡的权力影响十分有限,而司马懿被曹真、曹休钳制,曹叡在权力制衡中任意拿捏司马懿。

所以司马懿虽为股肱之臣、三朝元老,但始终不敢有非分之想。

当然,曹叡抬高宗室,也不是希望宗室坐大,为了控制权柄,他经常借战事多次将曹休、曹真与司马懿调往边境,令其停留都城的时间十分有限,以此降低三人对朝政的影响力。

通过以上策略,曹叡成功掌握大权。除了使用权术,曹叡能够压制司马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力突出。

《魏书》记载:

“行师动众,论决大事,谋臣将相,咸服帝之大略。”

比如曹叡刚继位两个月,吴主孙权就兴兵侵犯,一来趁曹魏政权过渡未稳之际偷袭获利,二来没有把曹叡这位年轻君主放在眼里。

东吴军队来袭的消息传至洛阳,群臣建议发兵救援。

曹叡在冷静分析局势后认为孙权的军队擅长水战,这次之所以敢转到陆上攻城,不过是因为守将文聘防守不严而已,可时下文聘已整军对抗,孙权不擅陆战,必不会持久。

结果果真如曹叡所料,孙权在遭遇抵抗后便草草撤军。此后曹叡攘外安内,在军事上节节胜利,除了击退孙权,还抵挡诸葛亮五次北伐。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曹叡更是亲临长安压阵,调度曹休、张郃等将领积极抵御,最终成功击退蜀军。

235年,曹叡派刺客暗杀鲜卑首领轲比能,曹魏军队大破鲜卑,使鲜卑诸部“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北疆得以安定。

除此之外,曹叡处理政事同样精通,史载其旷达严谨,善于纳谏,地方官吏和普通百姓的上书皆事无巨细,一一过目,经济上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并修订律法,减少死刑重刑刑罚。

总之,曹叡凭借杰出的能力,在继位不久就政由己出,使几个辅政大臣形同虚设。

即便曹休、曹真在其任内先后离世,但曹叡仍能做到权不下移,司马懿丝毫没有夺权的空间,更别提造反了。

然而随着诸葛亮的病逝,以及内外政局安定,曹叡有些志得意满,在其统治后期大兴土木,营造宫室,引起社会矛盾剧烈。

他自信可以掌控一切,未对司马懿和士族集团加以限制,看似没有变化的魏国以及暗藏危机。

239年,曹叡因长期的酒色享乐过度导致身体被掏空,健康状况恶化。

自知时日不多的曹叡传令司马懿入朝,并拉着他的手嘱咐其与大将军曹爽共同辅佐太子曹芳,希望他能够像诸葛亮对待刘禅一样辅佐幼主。

司马懿恸哭,连连磕头,答应其托孤嘱咐。当天夜里曹叡驾崩,年仅三十六岁,不过从后来的历史发展看,曹叡终归是错付了。

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夺取曹魏政权,之后他效仿曹操,挟天子令群臣,为其子孙废魏铺路,最终其孙子司马炎篡位称帝,建立西晋。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