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月本是高考季,这个时候大学所吸引的关注在一年中最多的。但今年比较反常,舆论掀起了一股黑清华的争议,也一并带把北大牵扯进来了。
从网上各类文章看,黑清华的主要观点有几个:
一是清华是用美国人退还的庚款办的学校,根不正苗不红,甚至有人提出“清华”二字涉嫌辱华,这一校名被解读成“清除中华”。校名应该改了。
二是清华很多学生都留学了,为美国人效劳,而不为中国建设服务。
三是大国工匠里面没有清华的,还不如哈工大、西工大等国防七子,清华是务虚不务实的学校。
这些在笔者看来这类很反常的观点在此次交锋中并非没有市场。
微信公号“昆仑策研究院”甚至专门刊发了题为“清北遇冷、国防七子抢手,00后告诉世人:什么叫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学霸们很多都不选择清华和北大了,却选择了低调的国防七子”这一现象欢呼。
甚至在文章中明确建议“国家取消对清北的宣传”、“建议国家好好宣传宣传那些国防七子等一些低调的学校”。
当然为清华正名、辟谣的声音也很强劲。
比如胡锡进就大声疾呼,把“清华”这一校名生硬解读成“清除中华”,毫无历史依据。如果允许这样的拆词游戏肆意横行,几乎所有中国著名的名称都能够歪曲成恶毒的意思。这比文字狱还厉害,足以将罪名凭空罗织到每一个机构和每一个个人身上。
这说明连胡锡进现在都有点害怕和担心把“清华”解读成“清除中华”这样的声音。
而且这股围绕“黑清华”的争议还很激烈。
比如,知名媒体新京报发表了篇题目为《警惕恶意抹黑清华大学的舆论倾向》的评论文章,抨击“黑清华”的人利用民族情绪炮制争议话题、煽动对立,早已成为了一众无良自媒体账号屡试不爽的“流量密码”。
但立即有公号发表题为“清华被黑,新京报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文章回敬新京报,抨击新京报“作为媒体,如果你不敢,或者说没有批评北大清华的胆子,至少应该保留不帮闲不帮腔的底线”。
已经有百多年历史的清华大学,使用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作为建校资金,是好几代人都知道的事情。
笔者比较奇怪前面的几代人都不曾把“清华”二字解读成“清除中华”,为啥在百年后会出现这样的理解。
难道是因为这几年与美国的关系处在历史的低点,就可以把“清华”解读成“清除中华”?
美国最近几年针对中国高校的打压、制裁也很神奇,没把中国大学的领军标杆,清华、北大列进去,反而把哈工大、西工大、国防科大等影响力不如清华、北大的高校作为重点打压、制裁的大学。
美国这样做感觉有“离间”的味道。事实上,“黑清华”的人也把清华没受到美国重点打击,作为支撑自己观点的证据。
“黑清华”带来的巨大争议不仅仅会影响清华大学今年的招生。
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如果清华被一些人冠上了“留美预备学校”“带头讨好西方”的罪名得逞,最受影响的肯定就是清华大学的学生。
而现在清华已并不只是国内一所排名最靠前的以理工著称的大学,清华学生进入政界,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成为高级领导干部的比例,估计现在中国没有哪所高校可以与清华相比。
从这个意义上讲,“黑清华”得逞,后果就不言而喻。(文玉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