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Q4大杀四方,但逐个高开低走,中国机器人会笑到最后?

摩羯商业评论 2022-12-26 18:41:14

世界杯决赛,网友发现马斯克也到了卡塔尔观战,感叹钢铁侠真是精力充沛。

马斯克在2022的Q4可谓大杀四方。先是发布人形机器人“擎天柱”,之后以440亿美元收购Twitter并解雇大量员工,再后是其投资的ChatGPT一夜之间成为AI界网红,全球科技爱好者争相戏弄,世界杯期间特斯拉还交付了迟到3年的电动卡车Semi。

按理说,在全球科技创新退潮的时刻,马斯克的大杀四方绝对应该成为全球媒体的关注热点,马斯克的神话应该再上一层楼。然而,这并没有发生。

究其原因,恐怕是马斯克连续出的这几个大招,多半都并不被产业界看好,或者说马斯克自己玩脱了。

以收购Twitter举例,粉丝们本以为马斯克会在新CEO的位子上重新制定游戏规则,至少要迎懂王回归。但懂王尚未回归,马斯克自己却先宣布即将辞去CEO职位。

Semi虽然炫酷,但人们发现这其实是为美国消费品巨头特制的一款产品,别的不说,一辆Semi可以买12辆中国重卡,这产品与电动乘用车的想象力简直天壤之别。

再说ChatGPT,虽然比Siri要智能很多,但被全球极客玩坏了一周之后,也就淡出了媒体视线。因为,它的智能程度还找不到应用场景。况且,ChatGPT的绝配——擎天柱,根本就不是C端产品。ChatGPT成为了自娱自乐。

最后,就是本文的主角擎天柱,恐怕其将成为马斯克2022这一系列看起来很美的产品中,神话破灭的最快的一个。至少中国企业家群体倾向于这种看法。

实际上,机器人赛道正处于剧变前夜,但产业化的荣光恐怕不会属于马斯克。

AI的低谷与高潮,“擎小柱”接棒ASIMO

2012年,神经网络的坚守者Geoffrey Hinton和他的学生Alex Krizhevsky所设计的AlexNet,在第三届ImageNet大规模视觉识别挑战赛(ILSVRC)上,以15.3%的低错误率赢得冠军。这个错误率几乎是之前获胜者的一半,而当届亚军的错误率也高达26%。

这场比赛后来被视为是AI发展史上的划时代事件,从那时起,几乎所有的计算机视觉研究都转向了神经网络。在2012-2022这十年间,AI已经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在历史上首次实现惠及所有人,而非仅仅部分人得到AI进步的收益。

然而,与AI的突飞猛进显得颇为不协调的是,人形机器人却在这十年进展缓慢,甚至出现了倒退。

2022年3月,本田公司著名的人形机器人ASIMO(阿西莫夫)进行了告别演出。本田公司从1986年开始研发机器人,ASIMO是其P系列的第四代产品,诞生于2000年。

本来,诞生于新世纪初的ASIMO曾经被视为科幻走进生活的开端,被寄予厚望的ASIMO曾在世界各地进行表演,也曾经两次到汶川进行慰问演出。然而,高达百万美元的高昂造价,以及仍不能突破先输入程序再进行舞台表演的技术困境,让本田公司终于忍痛割爱。

实际上,不止ASIMO如此。起点与Space X颇为相近的波士顿动力,在拳头产品机器狗成为全球网红之后,2013被谷歌母公司Alphabet收购,2017年又被谷歌卖给软银,2021年又被软银转手给现代汽车,一女嫁多夫,开了花就是不能结果。

ASIMO在汶川演出

就在ASIMO退役的同时,知名AI 学者、Robust.AI 创始人Gary Marcus 在今年三月发表了一篇名为《深度学习撞墙了》的文章,他认为纯粹的端到端深度学习差不多走到尽头了,整个AI 领域必须要寻找新出路。之后,Hinton、LeCun和李飞飞等AI领域的大神,都对他的观点发起了驳斥,由此更引发了圈内热议。

可是就在ASIMO退役、“深度学习撞墙”论泛起的时刻,马斯克突然宣布将在2022年的AI开放日上发布特斯拉机器人“擎小柱”。

自动驾驶、Space X可回收火箭、“大脑上云”——这三个领域的成就或者技术进展,已经让马斯克成为了AI产业化的第一人。特斯拉即将出品的“擎小柱”的消息,让关注AI进展的人们立刻忘记了ASIMO退役、“深度学习撞墙”所带来沮丧,再次兴奋起来,连中国A股的机器人概念股都从4月份开始狂飙了半年。

然而在“擎小柱”发布之后,失望者多,兴奋者少——已经被科幻电影和ASIMO吊起胃口的非专业人士,认为“擎小柱”离想象差的太远;而包括猎户星空董事长傅盛、梅卡曼德CEO邵天蓝、追觅CEO俞浩在内的众多产、学、研、投领域的专业人士,也认为“不出所料”。

事实上,在特斯拉的AI开放日当天,先登场的是使用别人家的配件、满身都是线路的糙版“小黄峰”。“小黄峰”还能出来走两步,而后出场的人形机器人“擎小柱”是被工作人员抬上来的。不久前的上海世博会,“擎小柱”也应邀到场,然而却是一个模型而非真机。

人形机器人真的会如马斯克画的“饼”那样,可以在2023年实现量产吗?困扰人形机器人的PMF(产品市场化)问题究竟会怎么解决?

换句话说,“擎小柱”所带来的,是不是一个机器人产业伪高潮?

带着这这些疑问,『摩羯商业评论』采访了相关人士,并梳理了AI与机器人数十年的发展脉络,尝试廓清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前景。

在深入讨论前,『摩羯商业评论』需要先为读者科普、区分几个概念:Robot,Android,专机,通机,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足式机器人,轮式机器人。

Robot,可编程机器;

Android,人形机器人,也就是谷歌安卓系统的原名,与其Logo相符;

专机,是用在固定场景、固定位置和固定轨道的机器人,在皮克斯的动画电影《机器人总动员》中,主角瓦力就是一款用来清理垃圾的轮式(履带式)专机;

通机,可以在不同场景运行的机器人,理想的通机是可以在开放式环境里工作的机器人,“擎小柱”的设定就是理想的通机,也就是说,通机大体上可以与人形机器人画上约等号。

工业机器人,Industrial Robot,在工厂环境下独立工作,其特点是追求精确度与效率;

人机协作机器人,Cobot,辅助人类完成一些重复、高频的工作。

足式机器人,与轮式、履带式机器人相对,可以两足、四足、多足,其特点是可以应对非平地环境;

轮式(履带式)机器人,与足式机器人相对,其特点是重心稳定,但应用场景有限。

这八个机器人类别的关系,可以用下面这张逻辑图来清晰表达:

机器人的PMF路线之争

在“擎小柱”发布前夕,曾与马斯克交流过的傅盛发了一条自拍抖音,发表观点认为:

“再强的企业家也有犯错的时侯”;

“5年内双足机器人,因为无法做到开放环境下的自主决策。”

当然,它没忘记打一个补丁:“希望930发布的机器人能打我的脸”。这条抖音发布后,下边涌出大量的特斯拉粉丝,揶揄傅盛是酸葡萄心理。

在发布会结束后,傅盛又发了一条抖音,表达了自己的不出所料:“坦率地说,擎天柱这次样机的发布,给产业带来了进步,包括它的运动单元,包括导航算法、决策算法。但看了发布会以后,但我依然认为5年之内无法量产。这里面需要大量探索。”

其实,在“擎小柱”发布之后,并没有产生如Space X火箭回收成功那样的媒体关注度。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很多产、学、研、投领域的专业人士均认为马斯克这回画的“饼”言过其实。

梅卡曼德CEO邵天蓝的看法就与傅盛相似,但更为悲观:“我和很多机器人从业者都认为,人形机器人要量产还是一件比较遥远的事,可能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久。”

实际上,邵天蓝并不认为马斯克说的明年量产,属于傅盛说的“企业家也会犯错误”,他直接认为是后者的一种目的明确的忽悠。邵天蓝提醒,马斯克在谈及Space X的时侯就很夸张,把目前只能低成本发射卫星的Space X事业,表述成为未来的移民火星做准备:

“如果这个活我去干,就很可能描述成‘性价比更高的可回收火箭’——是不是一下子就Low了?听起来就像火箭届的拼XX,感觉还需要让别人帮着砍一刀。’”

在接受腾讯科技采访时,邵天蓝认为,马斯克为刚起步的产品勾画出如此宏大愿景,是出于两个目的:其一,是增添大众对其产品挫折的容忍度;其二,是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与资本。

梅卡曼德成立于2016年,其主要产品是工业级3D成像技术,以及深度学习的自主训练工具,目前融资到C轮。

相对于梅卡曼德,名气更大、产品(工业机器人)更直观的非夕科技,其CEO王世全对“擎小柱”的观察则更为谨慎:

“特斯拉这次发布的‘擎小柱’原型机,如预期一样,没有太多惊艳或显著突破。肢体协调相对流畅,但从行动速度、肢体晃动和震颤幅度,距离之前ASIMO也仍存在比较大的差距。Demo全程是提前完成的规划,任务选择上也规避了带有精细接触力控制的操作。有实质意义的任务是浇花和抓放物件,但也都不需要和环境产生持续接触。”

非夕的核心创始团队来自斯坦福大学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实验室,据王世全透露,“擎小柱”技术团队曾到其求学期间工作的斯坦福实验室取经。

与傅盛、邵天蓝、王世全观点相似的,还有追觅CEO俞浩、蓝驰合伙人曹巍等人。

既然产、学、研、投领域的专业人士都对“擎天柱”2023量产持悲观态度,那么问题来了:机器人从工业场景向消费场景进化,究竟该怎么走?

实际上,在逻辑图中,红色部分即为“擎小柱”所属区域,被寄予厚望,却也是PMF难度最高的区域;而黄色部分标示的非轮式工业机器人、非轮式人机协作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于制造业,是PMF最为成熟的机器人类别。

根据咨询公司Statista的预测数据,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2022年预计达到6258.15亿元,2028年将达到11150.7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73%;而2022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为2027.36亿元,到2028年有望达到7054.7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3.10%。

这里指的服务机器人,就是以猎户星空为代表的消费场景机器人,集中于绿色区域。

实际上,以上产、学、研、投领域的专业人士,他们的第一个共识是人形机器人不可能2023年量产,因为人类现有的软、硬件科技,都无法支撑人形机器人的通用化,也就是逻辑图中“通机”与“足式机器人”相交的这一部分很难找到市场;它们的第二个共识,则是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的市场可以大放异彩。

实际上,ImageNet大规模视觉识别挑战赛在2016年的成绩超过人眼识别为标志,2012-2022年间AI领域进步最大的当属图像识别,也就是人类五感中的“眼”部功能。

然而,这个进步最大的感知能力,仍然不能让机器人识别诸如月夜的水坑、土豆上的小坑之类,就毋庸提替代人类的耳、鼻、舌与触觉了。用专业术语来说,在机器人工作原理的“感知-决策-控制-交互”过程中,感知能力尚且严重缺乏,其他功能,特别是执行决策的“执行器”就更难以实现了。

实际上,光是让人形机器人可以双足行走,就已经耗用了人类50年的时间和无数的金钱。国内的优必选机器人会在稍微开放一些的环境中跌倒,“擎小柱”则是由工作人员直接扛上来——在现有人类科技的基础上,谁还能指望人形机器人的双手可以做哪怕擦桌子这样简单的工作?

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人形机器人在展示过程中摔倒

相对比,我们可以看到,猎户星空、梅卡曼德、非夕这样的创业公司,在刚创业不久就迎来了大量客户。

其实,在PMF这个命题上,人形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相比较,那么后两者的市场像是已经能自负盈亏独立生存的“成年人”,而前者的市场更像是个刚出生的婴儿。

用傅盛的话说,人形机器人好比培养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而社会最需要的其实是蓝翔技校培养的千千万万有专业技术的年轻人。

中国企业的胜算几何?

在2022年的节点看,虽然自动驾驶技术上特斯拉有先行优势,但依靠更大的市场、更完整的产业链、更低廉的制造成本,中国电动车品牌已经取得了全球性的市场优势。

而如果像上述以上产、学、研、投领域的专业人士一样,认同“擎小柱”在2023年量产的可能性很小,那么下一个接踵而来的问题便是:在已成气候的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领域,中国和美国的PMF剧本又回如何上演?

蓝驰资本的合伙人曹巍认为,中国在这一波机器人浪潮里,有得天独厚的系统性机会,其系统性优势由4个部分组成:

1.中国是受人口老龄化影响严重的社会,年轻人不愿意干体力活,制造业缺人厉害;

2、中国已经是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国;

3、中国创业者群体有活跃的community,不仅设置机器人工程专业的高校多,创业的人多,资本也多,还有上下游生态,这让产品迭代相较其他国家快;

4、国家针对机器人产业的中长期政策清晰。

在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1年,中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超过1300亿元,工业机器人产量达36.6万台,比2015年增长了10倍,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2)》预计,2022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74亿美元(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87亿美元,服务机器人65亿美元,特种机器人22亿美元),五年年均增长率达22%。

在“中国制造2025”、“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方向指引下,曹巍所说的第1、2系统性优势,在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领域显而易见。

而在服务机器人领域则体现的更为明显,猎户星空就是最好的例子。

作为一家北京“专精特新”企业,猎户星空是行业内具备自研全链条AI基础能力的机器人公司。2022年猎户星空机器人解决方案的深耕场景已达20多个。

比如在养老场景中,豹小秘mini可以为老人们提供健康管理、用药提醒、娱乐陪伴、紧急救援等服务。在健康管理方面,老人对机器人说句话即可远程连线7*24小时的在线医生;机器人与血压仪等健康设备连接后,可实时同步测量结果,子女即使不在身边,也可及时了解父母的健康状况。目前,豹小秘mini已经在贵阳市、郑州市、北京等多地上岗。

再如在常态化防疫场景中,猎户星空消杀机器人消毒豹,已经在多处办公楼宇中投入使用,其可以有效替代人工进行大面积、长时间、重复性的消杀工作。

至于第三个系统优势,傅盛与曹巍的观点也不谋而合。

傅盛认为,中国的互联网产业高速发展20年,为中国培养了大量顶尖级软件工程师、产品经理、大数据人才、服务人才。这些人才使中国在机器人领域的起点就自然比欧洲日本要高,与美国相比也占据优势。实际上,蔚小理的三位创始人均为互联网行业出身。

12年前,傅盛带领猎豹成为出海明星,6年前他经过多方考察之后,认为在处于婴儿阶段的通用场景人形机器人,与技术、PMF完全成熟的工业机器人之间,存在着一大片蓝海市场等待挖掘。

于是,他选择押注国内的服务机器人市场,因为这是比人形机器人更易实现产业化的集成性创新领域,也有望成为继电动车之后的又一个中国AI出海明星产品。

2022甲子引力年终盛典大会重磅发布主题报告中关于服务机器人的预判

实际上,中国机器人产业链的丰富程度还在继续加强。

根据MIR数据,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四大家族(发那科、ABB、安川、库卡)的市场占比分别为13.0%、12.3%、8.8%、7.4%。在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外资品牌中,四大家族仍然占据超过50%的市场份额,并且还是高端工业机器人市场。

这种局面正在发生改变——11月15日,美的集团发布公告,披露美的已经通过其全资境外子公司,完成收购德国库卡的100%股权。

据统计,2022上半年,国内机器人行业融资达到68起,最高融资额达20亿元,是最活跃的科技投资领域。

随着“十三五”机器人行业企业与专家成果的顺利展示与项目的陆续汇报总结,12月28日,15个部门正式印发《“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可以说,无论是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的产业化,还是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推进,都会迎来一个较长时间的政策红利。

在种种利好之下,机器人产业高潮并非虚幻,但剧本并非是马斯克描绘的那一个。未来几年,也许“擎小柱”代表的人形机器人尚用武之地,但各个场景的“剪刀手爱德华”却可以在各自领域大放光彩。

0 阅读:28
评论列表